2024年1月19日,广州大学城的广东科学中心全景。南都拍客 廖伟光 摄
广州大学城(广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资料图片
高质量发展大调研之番禺
拥有12所知名高校和20万师生,广州大学城是番禺的重要创新动力源,也是其手握的一张“王牌”。然而,广州大学城在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方面,却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区域内高校人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多个孵化基地空置率偏高、无法留住部分成长期企业等。
番禺如何发挥广州大学城的“智核”优势,赋能“智造创新城”建设?手握科教人才“好牌”的番禺区如何打出“创新牌”?近日,南都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以求找到科技突围的“番禺模式”。
多位专家表示,广州大学城更应关注让企业“冒得出”的事,形成全市全省更高水平更富成效的创新成果策源地。一方面,番禺应在校企间起重要的纽带和中介作用,建立跨部门常态化协调沟通机制,疏通信息对接渠道,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另一方面,要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
1
企业“冒得出”成重要课题 应更耐心扶持中小微企业
广州大学城内210家重点实验室、14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新型研究机构聚集成势,不少优秀的科技企业创始人从这里出发。然而,个别创业项目虽在初创期落地广州番禺,但到了成长期却选择迁出,番禺区无法留住青创项目的情况时有发生。
“广州大学城创新资源丰富,但周边产业需求不足,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生产制造条件不够充足,创业成本仍比较高,社会投资回报要求短平快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新指出,要想进一步推动广州大学城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一方面,科技创新要继续鼓励广大科研人员面向产业重大应用需求展开;另一方面,要出台更具竞争力的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
“青年作为创业者和创新者的主体,处于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起始端。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关键在于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涂成林认为,政府应该为青创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合适的政策扶持以及构建完善的转化服务平台等。同时,青创基地也应充分了解青创企业的特点、需求,先行打造出青创团队能够便利获取创新政策、科技与市场信息、用工与融资服务等资源的优质服务环境。
也有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反映,番禺区对个别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差别,或许是初创企业未能长期深耕的原因之一。
“扶持中小微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支持龙头企业能立即拉动GDP,这也导致了政府对龙头企业的偏好。”涂成林表示,改变现状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政绩观,维持良好的创新环境、营商环境,比如投融资体系、成果转化体系、政策扶持体系等。既抓好龙头企业,也要更耐心对待扶持中小微企业,久久为功。
让创新型企业“冒得出、长得大、留得住”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抓创新工作的重要考验,也是个系统工程。在陈新看来,企业的各个阶段对成长环境需求各有不同。比如,初创型企业更多关注创业成本,成长期企业更多关注市场,留住、壮大企业则需要考虑成本、市场、再创新等诸多因素,需要系统谋划。“从全局角度讲,广州大学城更应关注‘冒得出’的事,形成全市全省更高水平更富成效的创新成果策源地。”
“企业具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和趋利性,落实选址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与规划、周边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入便利性等进行决策。”涂成林认为,广州大学城的核心功能是孵化企业,让“智核”辐射广州甚至粤港澳大湾区。
2
政府需疏通校企信息对接渠道 建立跨部门常态化协调沟通机制
广州市大学城多个高校的国家一流学科和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与番禺区乃至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空间很大。不过,高校的科研项目多基于自由探索、理论创新,容易出现与市场脱节、落地转化价值不高的情况。
“职称评定是高校教师搞科研最重要的‘指挥棒’,但成果转化在科研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可能会导致科研人员重理论轻实践、重项目轻转化。”涂成林分析道。
陈新则表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优势学科,但也会有一些较为陈旧甚至过时的细分专业,这需要按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即进行自我革命,这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高校想开展成果转化却“有心无力”,企业有需求却“自食其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高校人才反映,大项目、大专家还能对接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小项目、小成果对接资源比较难。部分中小企业代表反映,高校更倾向与大企业对接,中小企业虽有承接高校成果的需求,但对接联络难,获取信息难。
高校“能研发什么”与企业“需要研发什么”有待深度融合。涂成林表示,科技成果转化要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为导向,高校需要从顶层设计方面对科研考核机制进行调整,将考核标准对标国家项目。企业也应该尊重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
涂成林还指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服务体系也非常重要。政府需要在校企间起重要的纽带和中介作用,建立跨部门常态化协调沟通机制,疏通信息对接渠道。“在政府的推动下,大学城可以组建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联盟,成立青创孵化基地,吸引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参与投资,推动高校创新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场。”
陈新也认为,充分激活广州大学城的科创资源首要的是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需要与各大学各科研团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用更具竞争力的体制机制,破除成果产出与转化的难点堵点;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大学自身发展需要,共同向海内外吸纳更多高端人才,建立“共引共享共发展”的人才集聚模式。“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具有竞争力,不仅能激活更多本地资源,还可吸引更多海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他补充道。
3
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
跳出广州大学城看番禺,番禺的产业基础并不弱,东北部的汽车城集聚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西部陆续集聚起服装、珠宝、直播电商等产业集群。2023年,番禺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然而,其中占比超过四分之三的五大行业,全部属于传统行业。
立足“智造创新城”的战略新定位,番禺如何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对番禺而言,挑战仍然存在。有米科技双创示范基地董事总经理陈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例,番禺现有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下游应用层,上游基础层企业较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核心算法和关键技术研发等中高端自主供给能力尚有不足。
由此可见,规划建设中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园区)仍需通过企业孵化促进“补链”和集聚,搭建起产学研一体化枢纽。
“番禺的发展仍依赖原有的产业基础,部分区域的城市面貌变化也很慢。”在涂成林看来,番禺既要重视创新源,更要关注创新链。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已经形成一条科技创新带。广州大学城应该利用这条科技创新带形成的发展优势,强化与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衔接,进一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还可考虑依托莲花湾、莲花山和汽车小镇建设产城融合示范社区,在大湾区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
涂成林还提议,番禺的城市规划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这种多组团式空间格局亟待破题。番禺应该聚焦重点区域,更为科学地规划布局产业发展。根据自身的用地资源、产业链布局建立专业产业园,出台相应政策并合理引导企业到专业性的产业园区集聚发展。
广州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曾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提出,广州大学城要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发挥资源优势,用足用活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共建产业育成中心等多种合作机制。同时,搭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以及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积极争取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在广州大学城布局建设。
“资金和人才是流动的,项目落地依托的是产业链。”一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专业人士则认为,番禺更应该思考整合创新资源,打造联盟共同体,把广州大学城内创业企业的经验留下来。正如美国硅谷,企业的生意遍及全世界,但其核心知识、技术却留在本土。
观点
广州大学城创新资源丰富,但周边产业需求不足,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生产制造条件不够充足,创业成本仍比较高,社会投资回报要求短平快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新
广州大学城要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发挥资源优势,用足用活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共建产业育成中心等多种合作机制。
——广州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