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2-2035)》全国专家研讨会召开。通讯员供图
当前正值广州交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拐点,《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2-2035)》(下称《规划》)全国专家研讨会于近日在广州召开。这是广州开展的第三轮综合交通规划。随着城市发展已告别“单打独斗”,交通联系早已打破行政边界,对外交通是本轮规划的重点。
对外交通
建设“12312”出行交通圈
从城市视角放眼湾区视角是《规划》的一大特色亮点。广州锚定“构建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到2035年,高水平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铁路枢纽,全面强化国家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为此,一是要“向空而强”,谋划建设广州货运机场,与白云国际机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构建城市多机场体系,形成高效通达全球的“12小时航空交通圈”;二是要“向海而兴”,做强广州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善海铁联运体系,建设无水港,进一步扩大港口腹地;三是要“高铁聚能”,谋划十大对外高铁通道,强化广州与国内重要城市群、周边城市的联系。同时,提升南沙站、新塘站等枢纽能级,构建“一心五向”铁路枢纽群,实现多点布局、多站到发、就近乘车。
提升服务
实现车行与慢行空间1:1
专家指出,《规划》在注重设施效率提升的同时,更关注对“人”的高品质服务。
至2035年,广州要形成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打造优质公交系统和道路空间,构建步行友好城市,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
《规划》提出要实现“3060”时空目标,即中心城区至南沙新区、东部中心、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市域至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中心城区45分钟通勤时间内居民占比超过90%,晚高峰道路车速≥25公里/小时。
为提升交通服务品质,广州将构建“高效便捷、绿色公平、安全韧性”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通勤总耗时、绿色出行比例、慢行空间占比、换乘服务水平、道路交通事故率等多项指标的控制,推动公交优先战略向全龄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向再升级。在城市中心生活性道路上,广州要实现车行与慢行空间比例达到1:1。至2035年,实现市域绿色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75%。
广州还要强化综合枢纽的零换乘、一体化功能,整合市政道路、骑楼等交通空间,改进连廊设置、道路铺装、信息指引,降低交通方式转换间的摩擦系数。
数字赋能
构建“地铁+智慧”地下物流系统
数字化手段是为交通系统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专家指出,本次《规划》积极探索数字化手段,有助于实现交通空间全流程管控。
《规划》提出,广州将积极探索交通规划数字化转型,充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合交通与国土空间等13类数据资源,构建省域、广佛莞都市圈、市域三层级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与可视化前台,提升交通事件响应和分析决策能力。同时,深入研究交通与空间的协同规律,以可达性作为交通与空间协同重要指标,对交通空间协同进行数字化监测反馈和全流程管控。
广州还将积极发展自动驾驶,提升道路系统通行能力,构建“地铁+智慧”地下物流系统,预留地下物流运输通道,推进地下交通与邮政快递业资源共享。“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推动建设应急运输道路和配套设施,建立韧性交通网络系统,以建设更智慧的交通大脑。
何为“12312”出行交通圈?
预计至2035年,广州将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实现“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1天送达,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谭政 通讯员 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