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啥火上热搜?到底值不值?大咖共议节假日“爆款”研学游:

春游不等于研学游 需尽快设立标准及准入清单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10月31日        版次:EA02    作者:杨晓彤

  广州市研学实践协会会长吴浩宏。

  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示范项目主要成员巫晓霞博士。

  广东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子殷。

  天河区智谷第一实验学校校长王官亮。

  2023年,研学游成了中小学生节假日出行的“爆款”,相关新闻曾几度冲上热搜。有平台统计显示,7月份“研学”旅游的搜索热度上涨203%,在暑期,多地的博物馆更是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研学游火爆的契机和原因是什么?火爆的背后反映出学生家长对研学旅行的哪些期待?开展研学游的机构需要哪些资质?家长和网友普遍吐槽研学游价格虚高、不透明,研学游究竟贵在哪里?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去研学到底值不值得?近日,南都研学圆桌派邀请广州市研学实践协会会长吴浩宏,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示范项目主要成员巫晓霞博士,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子殷,天河区智谷第一实验学校校长王官亮做客直播间,为大家一一解答。

  政策引导

  相关意见陆续出台 推动建设研学旅行基地

  “从前,教材就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应该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广州市研学协会会长吴浩宏表示,2023年暑期研学的火爆背后,不仅体现出新时代下育人成才新要求的深刻变化,同时,还反映出校、家、社对教育的认识在逐步更新。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研学实践活动的相关指导意见陆续出台,社会各界也越发重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在圆桌讨论伊始,吴浩宏梳理了我国关于研学旅游的一系列意见与规范。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首次明确了中小学研学旅行“乡土乡情”内涵。根据这一意见,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这也说明,研学游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有了相关意见的引领,研学实践的开展也愈加顺畅,同时也更能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吴浩宏说。

  暑期爆款

  研学游重在实践与试错 课程设计可与志愿公益服务结合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教育形式,研学游成为中小学生暑期出游的“爆款”,飙升的需求背后,满载着家长对这种教育形式的期待。在南都校探发起的研学游问卷调查中,超六成家长希望孩子能在研学中真正既能玩好又能学好,同时还有接近六成家长希望孩子能在研学活动中培养日常学习中无法得到的技能、品格。有超五成的家长为了鼓励孩子走出课室和课本,投入大自然等真实情境中学习。

  “游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传统之一,众所周知,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这个过程培养了弟子们开放包容的心态。”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示范项目主要成员巫晓霞博士在讨论中谈到,研学实践之所以能促进中小学生全面的发展,是因为学生不仅能在研学中开阔视野、激发对不同事物的兴趣、拓展认知边界,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实践中,锻炼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就是让孩子‘做中学’,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试错正是教会孩子把经验转换成个人能力的过程。巫晓霞还提到,几乎所有研学活动都是以集体出行的方式展开,这也说明,研学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让孩子在讨论甚至偶尔的争吵中学会合作。

  从研学活动的主题上来看,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子殷也建议,研学活动的课程设计可以与志愿公益服务相结合。“课程可以安排学生丈量学校附近的无障碍设施是否合格,是否能给到相关单位一些整改建议,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甚至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得到启发。”在郑子殷看来,研学游的意义不在于去到了多远的远方,更重要的是从接地气的实践活动中锻炼个人能力、开阔视野。

  活动开展

  不要“一次性”课程 可融入每学期日常学习中

  “课堂外的研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智谷第一实验学校校长王官亮对研学这种教育形式表现出赞同。他认为,研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学生参与的项目大多都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积累跨文化交流的经验,“让学校的孩子从南方走到北方,体验不同区域的文化,对培养孩子多元文化的意识也是大有裨益的。”

  暑期、国庆等节假日研学团扎堆出行,周一博物馆闭馆导致行程难以按规定照常进行……在具体执行层面,研学活动的展开也面临着诸多难点,下好这一盘棋需要各方共同协商对策。郑子殷和吴浩宏均提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研学课程可以适当融入每学期的日常学习中。

  据王官亮介绍,目前,智谷第一实验学校也在探索开设探究性研学活动——把原本单纯只是去游玩的春秋游,转变成具有研究性学习特点的秋季研学课程和春季研学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具体课程。另外,王官亮表示,学校并不希望只开设“一次性”的课程,而是希望以月为单位,一个学期有3到4次课的系列性研学课程。

  可是,学校层面开展研学活动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学校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十分有限,仅靠学校老师进行课程开发和组织活动较为困难。希望能够借助社会资源、研学组织和平台的力量,在校内也搭建起研学相关的教育模式,推进‘校家社’共育。”

  巫晓霞还提醒,研学游的核心是看行程中是否涉及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我们呼吁学校,要把相应的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融入研学活动和行程中。不应随意地把春秋游换个名字就称为研学,这样极有可能会损害研学行业的规范发展。”

  规范发展

  广州共116家入选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

  广州市研学实践协会成立以来,认定了一批研学基地及课程、落地了研学地方标准、举办了研学导师培训、创新了研学评价方式,推动研学实践教育规模化、规范化。“研学与传统的跟团游不同,它必定包含课程,因此要重视课程的研发设计。此外,导师并不单纯是导游或讲解员。目前,国家已经专门设置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一新职业,有的职业学校也设置了培养研学旅行指导师的相关专业,这说明全社会都支持并看好研学行业的发展。”吴浩宏告诉南都记者。

  加大监管力度是保证研学游质量的必要手段。“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研学基地营地的评选,完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从而进一步规范研学实践市场。”据吴浩宏介绍,从2020年至2023年,在广州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广州市研学实践协会共遴选了三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目前,全市有116家基地、营地进入了名单,目前能够满足8个方向的研学课程。”

  与研学游蓬勃发展相伴而生的,还有诸多风险与纠纷。在郑子殷看来,发展研学游要从“最有利于未成年原则”的视角出发,并需要尽快形成行业的统一规范与框架,“不少学生、家长甚至研学机构对于研学游的定义、规定和要求都不明晰。因此,要尽快设立一套标准和准入清单,例如设立黑白清单,让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清楚地了解,优秀的和不规范的研学项目分别有哪些,从而有依据地进行评判选择。”郑子殷还提到,在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该有权利平等地对研学活动发表意见,提出个人看法,以便对研学活动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进。  

  统筹:尹来 游曼妮 

  出镜/采写:南都记者 杨晓彤    

  摄影:南都记者 孙小鹏

  摄像:南都记者 陈赟健 崔俊超  

  导播:陈蓓蕾 阮增豪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