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广州如何找准新“支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7月26日        版次:EA05    作者:莫郅骅 蒋臻 王诗琪 魏凯 王美苏

  近场微波暗室。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是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建设 把创新落到人才上、企业上、产业上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是中央、省对广州的期盼,也是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广州科教资源富集、实验室创新平台聚集、各类科研人才云集,然而在资源转化上却面临某种短板。如何找准撬动科技创新这根“杠杆”的“支点”,将更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州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但显然已在登山的途中。

  7月23日,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把创新落到人才上、企业上、产业上,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可以看出广州通过科技创新激活新活力、再造新优势的决心和路径。

  对标先进

  市委书记率队“北上”学习考察

  6月29日至7月3日,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率广州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义乌市,福建省厦门市学习考察。

  从行程也可以窥见,广州对本次学习考察做足了准备,对标各地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此次考察的张江科学城拥有国内最完善、最齐全的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链布局;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公司则是高比功率燃料电池电堆研发、生产、销售及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储能等,正是广州此前多次明确提出的产业重点领域。

  诞生31年来,张江科学城的规划面积从17平方公里扩容至220平方公里。扩容只是“形变”,产业加速集聚、基础研究跃升、策源力不断显现才是张江科学城的“里子”。而今,张江科学城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2个。从张江科学城的发展经验看,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聚焦战略性前沿科学研究,是一座城市抢占科创领域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也是“策源”的核心要义。这正是广州迫切需要的。

  广州市南沙区、黄埔区也在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近期印发的《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中,南沙科学城被赋予“全球影响力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一流科学城”等多个定位。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探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南沙加快推进。2020年,《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则提出,将开展空间扩容提质,规划面积扩大至145平方公里。

  2022年,广州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超过50%。明确“制造业立市”的广州正逐步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动“制造”走向“智造”。此次代表团将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公司作为考察中的一站,也印证着广州布局前沿产业的决心。

  部署改革

  加快科技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由流通

  7月5日,郭永航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改革、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这进一步体现出广州推动科技发展的紧迫感。深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改革在会议中被重点强调,背后凸显的是对科研工作中“人”的重视。这也是一个全国性的议题,各地接连结合本地实际陆续出台一系列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措施。在7月5日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广州通过了《关于改革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相关措施相比,共同点是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不再编制项目预算。不同之处在于,广州在《若干措施》中特别强调,要拓展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发挥财政经费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引导建立企业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体系。

  这与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的需求相吻合。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俞祝良认为,政府要引导和激励企业、研究机构、高校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并将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

  广州科技企业代表冯先生也表示,高科技产业投资必须有专业人员来干,将产业的技术规划和政府的基础规划合而为一。政府可以尝试把自主权交给经营主体,让龙头企业构建上下游产业链,给它配备相应的产业基金。

  《若干措施》创造性地提出,优化经费拨付渠道,推动财政科研经费跨境流动,加快科技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由流通,支持港澳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近年来广州已经在一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比如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等。相信这些举措的积极效应,将在未来2-3年发挥出来。”广州市政协委员徐科飞说。  

  制度支持

  强化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

  广州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分院及科技成果均占到全省七成左右。然而,在资源转化上却面临短板。如何充分发挥广州资源优势?

  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部署,蕴含着深远战略考量。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也强调,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建设。

  在科技竞争的图谱中,一支“生力军”正在广州异军突起。广州拥有新型研发机构近80家,连续7年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新型研发机构逐渐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如何促进从“量变”到“质变”,用好这支“生力军”?7月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正式印发,聚焦围绕技术供给、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金融赋能“五大功能”,着力强化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今年2月,广州产投集团牵头成立了500亿元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其中特别设立50亿元的“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要合作对象,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子基金。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表示,新型研发机构多数都是无事业经费的科研单位,在经费投入方面偏保守谨慎,科创基金的设立可以进一步促进有产业化前景的优质科研成果发展。“希望金融机构能跟产业端共建子基金,鼓励科研机构成立自有的基金,推动产业化更快落地。”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科研部部长朱文彬说。

  以产业科技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勃发产业创新发展新活力,广州正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