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0.5+2+0.5”年的培养模式。
年青人在水稻田里爱上农业。
研究生们在香米科技小院的 种植基地开展工作。
荔枝保鲜技术改善后, 能延长销售期。
小院大力量之小院大变化
作为广东省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建设目标的县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试点,从化以科技赋能和先行先试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主导优势产业催生了一批科技小院,让这些小院成为全国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的重要支撑、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农业新动能。
广州全市现有4个国家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3个就出自从化。两年多的建设发展,科技小院滋养了一批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为从化现代农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一年一季荔枝、一年两造香米、全年新鲜鸡蛋、常年繁花似锦……暑来寒往,广州从化的特色农产品随时令更迭五光十色,引人垂涎。当现代农业注入“科技血液”,再看从化,荔枝冷藏一年新鲜如初,水稻在“无人农场”茁壮成长,母鸡在数智化园区产下无抗鸡蛋,鲜花在组培室培养基上繁育升级。
A
校企共建先要结好对子
何为科技小院?这是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牵头建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研究生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这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引导研究生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助力脱贫攻坚,生动诠释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
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2022年联合发文支持建设的68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中,广东有31家小院入选,近半数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而在广州从化,华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的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广东从化香米科技小院、广东从化蛋鸡科技小院,代表着从化响当当的农产品“金字招牌”。其中,荔枝科技小院与香米科技小院为广东首批科技小院,于2020年11月启动建设;蛋鸡科技小院正在筹建中。
科技小院作为校企共建的新型发展平台,选好结对伙伴尤为重要。“我们选择共建的企业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要提供基础的研究场所,还要具备办公、住宿等条件。”现挂职从化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的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从化分院院长、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岳学军告诉南都记者,从化三个科技小院的共建企业均为相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链主企业,基础好实力强。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目标任务,华南农业大学选派了资深专家组成团队对接小院建设与发展,其中不乏院士级专家。
B
不同学科专家“组团式”下沉
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和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试点,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是从化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我们的科技小院主打科技赋能,这离不开组建优质的专家团队。”岳学军介绍,不同学科专家“组团式”下沉,往农村一线注入强大的科研实力。例如,香米科技小院选派了三个专家团队,分别是负责智慧农场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研究水稻栽培与生理的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华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主任唐湘如团队,以及研究水稻育种的华南农业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室主任、教授张泽民团队。
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华南农业大学统筹引领广东全省产区涉农院校,共同服务地方产业,并协同这些院校组建了“1+M+N”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共同体(“1”为华南农业大学,“M”为产区院校/农技推广机构,“N”是多个乡村振兴主体,包括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等),以实现产区涉农院校特色与非产区院校的优势相结合为基础,通过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一懂两爱”的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我们围绕从化香米引入了省农科院的优质水稻品种‘19香’,围绕荔枝引入省农科院、仲恺、南农、中大等多股科研力量。”岳学军说。
按照“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华南农业大学在每个小院派驻2-3位硕士生导师担任首席专家,针对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开展田间研究,直接服务农业产业发展。
专家团队集结,博士、硕士研究生也随之而来。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青梅告诉南都记者:“结合实际需求,华南农业大学每年在每个科技小院配备专业硕士研究生2名,采用‘0.5+2+0.5’年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国家园艺学会会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黄旭明是派驻荔枝科技小院的导师之一,他提到,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更注重培养应用能力,解决行业问题。“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有至少一年时间必须落到生产一线,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更有利于人才从高校到企业、行业的无缝对接,育人成效非常显著。”
C
科技小院建在种植基地里
2021年1月9日,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揭牌仪式在从化荔枝文化博览园举行,这标志着科技小院正式启用。8个月后,新学年开启,从化的科技小院迎来首批专项研究生。
进入研二阶段的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温冰怡,被选为从化荔枝科技小院首批专项硕士;研三阶段的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许婷婷,则被选入了从化香米科技小院,基于水稻叶色基因和粒型基因研究开展毕业设计。
据谢青梅介绍,每个科技小院每年2名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由小院院长统筹分配。为服务全产业链发展,每年的指标分配就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比如今年分配给栽培和育种领域,明年就分配给疾病防控、贮存和加工领域,培养多领域人才。”她说。
温冰怡是位洛阳姑娘,本硕均为园艺学专业,跟着导师黄旭明开展果树研究,实现“水果自由”之余,她传承了师门的研究课题——乙烯利控梢促花技术试验。控梢促花是果树栽培管理过程中决定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旨在提高果树来花率,确保来年有较高的结果率。“控梢促花基本采用人工作业,工人不仅要寻源、观察,还要配药。比如荔枝,一周最少要喷一次,连喷三个月。”温冰怡提到,“我们正在利用乙烯利研究新的配方,只喷一次就能达到三个月效果。”
研一阶段,温冰怡经常跟着导师在省内出差调研,去过不少荔枝主产区,也接触过各类科研基地。进入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后,她有了新的发现,“科技小院建在基地里,旁边是1000多亩荔枝种植的基地,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工人们在做什么,生产与研究会更加贴合。”她的实验也转向了经济价值高的“井岗红糯”。
许婷婷扎根从化香米科技小院,在考察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情况后,结合课题开展抗逆性新型高产水稻培育和旱稻选育工作。她告诉南都记者,自己来自广东茂名的乡村,小时候家里种水稻,自己就爱往田里钻,如今从事水稻研究别具意义。“让我更有获得感的是旱稻选育工作,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为解决干旱地区的种粮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思路。”
D
从“想走出农村”到“想回到农村”
转眼又是一年秋,新一届的专项研究生接踵而至,成为温冰怡和许婷婷各自团队里的师弟师妹。
2022年9月,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专业研二学生吴靖加入了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学习作物遗传育种的陈高锟更幸运,刚上研一便有机会加入从化香米科技小院。
“导师让我进入课题组学习,有师兄师姐带着,我就开始学校和产业园两头跑”,陈高锟说,进入香米科技小院才发现,除了要将科研课题与生产问题相结合,还要学习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等内容,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当前,提高农产品品质与产量,被摆在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优先位置,离不开科技赋能。从湖南老家到广东上学前,吴靖从未见过荔枝树,买荔枝往往选择外壳通红的,如今她主攻荔枝果实品质与产量研究,尤其是表皮着色。“一些早熟品种的表皮着色不太好看,可能一面青、一面红,从外观上看会误以为荔枝没熟或口味酸。我希望从荔枝生长过程去探索成因并展开针对性研究。让荔枝上色更好、品质更高,从而扩大销量。”
吴靖了解到,过去,农户们急于改善果壳着色,习惯选择喷施对人体无害的化学药剂。“对他们来说,看得见的直观改变才算有效。但放到科学研究里,我们还要进行多项指标的系统测算,并非随便用药。现在我时常会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减少对树体的伤害。”
陈高锟跟着课题组学习技术,推动从化香米提高产量、改善米香、提高品质,目前主要开展粒型研究,“广东地区偏爱细长型的米粒,最有代表的就是丝苗米,我们通过研究可以控制和改善米的粒型,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说起学农,吴靖、陈高锟同许婷婷一样,出身农村,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并选择学习农业。“以前我会想着要走出农村,现在觉得或许回到农村、扎根一线,帮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吴靖说。
岳学军曾感慨,“农业有没有希望,在于有没有人愿意进入农业,特别是年轻人”,而现在工作于从化科技小院的年轻人,有人选择扎根从化,有人思考返乡创业,这让她倍感欣慰,也深感重任在肩。
E
让企业创新与高校创新融合发展
科技小院里的研究生们在成长,科技小院也在改变。
与产业园的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群研究生于他们而言早已是“自己人”。现在温冰怡能深刻体会到,农户遇到生产问题会主动向学生请教,学生遇到问题也会向农户请教,“大家的关系就像朋友、像同事。”
许婷婷已在华南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扎根从化,围绕水稻抗逆性与抗旱性开展课题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李炫天,今年顺利考上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他的本科设计正是在从化香米科技小院里完成,硕士期间希望持续研究从化水稻。
李炫天介绍,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基于WEP端的农作物土壤信息检测平台。为何选择农业开展跨学科研究?他称,一方面能体现学校研究特色;另一方面是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之前我参加过多次下乡调研和实践活动,就希望自己能做乡村振兴方向的研究项目,真正帮助农业农村发展。”
广州市和稻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从化香米科技小院的牵头建设单位,该公司董事朱嘉超介绍,和稻丰与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团队联合攻关实现的“香稻增香增产栽培技术”,创制出了香稻专用肥和香稻增香叶面肥,创建了多苗稀植、精准施肥、少水灌溉、适时早收等香稻增香增产关键栽培技术。“从化香米运用增香增产栽培技术、富硒技术,产量在整个广州应该是最高的。这是教授与学生扎根科技小院,企业与学校共同创新升级的发展模式产生的科研成果”,唐湘如说。
进入六月毕业季,温冰怡就要离开校园,正式加入荔博园工作。她还记得,自己进入荔枝科技小院快半年时,园区里便新建了两层高的实验中心,条件完善。“分子实验、生理学实验都可以做。”实验室里,她拿出几袋真空压缩的荔枝向记者展示,有“岭丰糯”“井岗红糯”等特色品种,这些荔枝已在冷柜里存放近一年,外表如刚摘时那般新鲜。
据从化荔枝科技小院的牵头建设单位——从化华隆果菜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建忠介绍,这是荔博园与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团队联合攻关实现的冷冻锁鲜技术,荔枝经真空压缩包装,通过液体速冻机速冻后放入冷库保存,在特定温度下可长期保鲜贮存,保鲜期从之前的40多天延长至1年左右。“这既有利于开拓出口业务,也能延长销售期,解决荔枝集中上市销售难的问题。”
“高校要创新,企业也要创新。有时候,企业的创新对产业的发展更重要,当企业创新与高校创新融合发展,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模式。”黄旭明说。
F
朝着“小院之路”升级新的培养模式
3月21日,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在华南农业大学正式启动。该行动旨在强化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支撑,为广东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导入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华南农业大学也与从化签约,共同开展这项行动工作。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从化分院院长,我倍感重任在肩。”岳学军表示,聚焦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从化分院将利用科技支撑好荔枝、香米、花卉、蛋鸡等优势产业,培育好生猪、茶叶、大豆、娟鱼、柑桔等传统产业,打造好预制菜等新兴产业,将农业科技工作做扎实。“接下来会全力支持蛋鸡、花卉创办科技小院,未来希望这十大产业都能建科技小院。”
不过,岳学军也思考过,建设科技小院的过程或许较为漫长,也可以朝着科技小院的路子升级新的培养模式——开设从化农业科技先行专业硕士班。她解释称,从化区内有9所高校,最高水平为本科,缺乏研究生培养能力。“我去年从华南农业大学申请了每年30个专项指标,用于为从化这十大产业培养研究人才,支撑产业发展,让十大产业均有机会建设自己的科技小院”,岳学军信心满满,“当高层次人才资源越丰富,科技赋能农业的作用将越明显,那么农业高质量发展将越走越实、也将越走越长远。”
在岳学军看来,小小的科技小院,正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和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农业,提供科技赋能从化的大平台。(受访者供图)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颖 陈杰生
执行统筹:莫郅骅 黄琼红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陈卓睿 实习生董美林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南方日报记者 苏韵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