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眼科好药离患者还有多远?

眼科赛道入局者甚少,南都访兆科眼科董事会主席李小羿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04月11日        版次:EA06    作者:伍月明

  兆科眼科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李小羿。 受访者供图

  国内患者对眼科疾病治疗的需求一直非常迫切。早在10多年前,医药行业老将李小羿便捕捉到这一需求。2017年,年近六旬的李小羿开启新征程,他将眼科管线从李氏大药厂中分拆出来,成立了专门从事眼科药物开发的子公司——兆科眼科有限公司(简称“兆科眼科”6622.HK)。如今,兆科眼科为中国仅有的一家坐拥干眼症、近视及老花眼三大眼前疾病、已届临第Ⅲ期或者之后阶段项目的眼科公司。

  眼科领域通常被外界认为“盘子小”,市场空间有限,为何会吸引这一“医药老将”二度创业?当下的眼科赛道正迎来怎样的变化?近日,兆科眼科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李小羿接受了南都记者专访。

  攻关

  “十年磨一剑” 筹备眼科项目研发

  为何从诸多赛道中关注到眼科领域?“我常常与身边的人提到,有两种疾病最为摧毁人的意志,第一种是肿瘤癌症,因为肿瘤患者需要直面死亡的考验,而另一种则是眼睛的疾病,失去光明的打击是巨大的。”李小羿给出了他的回答。

  在兆科眼科上市后,李小羿辞去李氏大药厂行政总裁的身份,成为兆科眼科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自此开始全身心投入眼健康事业。

  李小羿曾谈到分拆上市的原因:“集团之所以分拆兆科眼科公司及将其股份独立上市,是希望眼科公司在资本的助力下加速独立成长,未来发展成为一个能为医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综合型公司。”

  事实上,李小羿为此准备已久。兆科眼科总裁兼首席科学官柳烈奎博士曾谈到,早在十多年前,李小羿所主导的很多眼科项目的研发工作在当时李氏大药厂旗下开始筹备。

  近年来,李小羿更是不遗余力奔走多地调研学习,为的是能够精准捕捉到患者在临床上未满足的需求,从而带领团队科研攻关。

  以青光眼为例,青光眼作为世界第二大致盲的眼病,存在巨大的临床需求。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彻底治愈青光眼的治疗手段。

  基于这类临床需求,青光眼也是兆科眼科重点布局的眼科管线之一。目前兆科眼科在青光眼药物治疗领域也形成了青光眼产品组合(目前包括合共七种药物及一款家用眼压测量仪器)。

  谈到药械的结合,李小羿分析,“目前的青光眼市场跟20年前的高血压市场有些相似。因为青光眼患者视野出现缺损后,患者自己并不能及时察觉,如果有工具能让患者在家检测眼压、视野,并跟踪用药,就能及时早诊早治,而且也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研发

  创新、仿制“双管齐下”平衡发展

  资料显示,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眼科疾病中,国内的患病人群相比美国更多,但眼科药物市场规模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

  在李小羿看来,目前眼科疾病的治疗现状并不理想,“一方面是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专注眼科药物开发的中国公司也比较分散;另一方面,有些疾病即使有药物,很多病人也未得到很好的治疗,存在产品覆盖率低和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

  此外,相对于其他的赛道,眼科领域作为细分赛道,也具有较高的研发门槛。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兆科眼科采用创新、仿制“双管齐下”的平衡发展战略,致力于成为眼科医生的“一站式解决方供应商”。对于眼科领域的全新治疗方法,李小羿也非常关注,特别是看好基因疗法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在考虑与不同的技术平台合作切入这一赛道。

  对于产品管线的整体布局,兆科眼科首席业务官兼首席财务官冯新彦进一步为记者介绍:“产品管线基本上是围绕着眼科的前眼节和后眼节的最大疾病展开。基于我们对市场观察来看,目前这些领域的患者的需求较为迫切,特别是需要价格适宜、药效优良的药物。后眼节药物的市场空间发展潜力较大,值得深耕。”

  资料显示,2022年,兆科眼科多个药物的临床项目取得重大进展:2022年6月,环孢素A眼凝胶治疗干眼症的新药上市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预期最快于2024年实现商业化;用于治疗青光眼的贝美素噻吗洛尔滴眼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控制儿童及青少年近视加深的创新药物NVK002的3期全球试验获正面结果,即将在美国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产品

  从纯研发公司演进为商业制药公司

  作为高研发投入的创新型公司,兆科眼科与其他创新药公司一样,不得不面临现金流以及产品商业化之考。兆科眼科年报指出,眼科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7年达到约为110亿美元,目前已做好准备把握这一快速增长的机会。

  在产品商业化的进度上,年报显示,“我们于2022年推出首项商业化产品堡得视热敷眼罩,乃供轻度干眼症患者使用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此项成就标志着我们从纯研发公司演进为商业制药公司。”

  对于产品商业化背后的逻辑,冯新彦指出,“其实眼药业务有很多医疗和消费双重属性的因素。眼后部疾病普遍是要在医院治疗的,但眼表的近视、干眼症、老花眼都有很强的消费属性。”

  冯新彦坦言,虽然兆科眼科跨出了商业化的第一步,但是现阶段仍是处于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年报所示,年内,公司的研发费用支出约为人民币2.964亿元,而2021年同期研发费用支出约为人民币2.201亿元。

  “2023年,兆科眼科应该还处于现金流为负值的阶段。但是2024、2025年之后,我认为在商业销售以及现金流方面,兆科眼科将会出现本质上的改变。”

  3月27日,兆科眼科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归属母公司净亏损4.07亿元,亏损同比减少80.88%。现金流方面,兆科眼科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定期存款总值约为人民币17.252亿元。

  冯新彦进一步提道:“从现金流的储备上来看,兆科眼科的资金是充足的。另外,眼科的临床试验跟肿瘤类的临床试验相比,所需资金相对较低。所以,对于近年来要投入资金的项目,都有现有的资金管理支持。即便是资本市场较为动荡,2023年至2024年难以实现融资,我们也可以确定,可以有选择地确保公司的商业化进程以及重点产品的研发。”

  机遇

  关注大湾区医疗创新政策的“东风”

  尽管医药界有着“金眼、银牙、铜骨头”的俗语,由于技术壁垒等因素的限制,眼科赛道入局者甚少。长期以来,国内眼科用药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头部市场仍由海外跨国企业占据。

  回顾过往,李小羿表示:“其实我们作为医药企业,对于眼科领域有很强的使命感。中国眼科领域的市场格局相对分散,缺乏一个真正的市场领导者。虽然眼科赛道主要以进口药物为主,但最大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只是6%。国内眼科药物企业也是屈指可数。”

  不过,近年来,随着眼健康意识提升以及国家对于眼科领域的关注,李小羿也注意到,多家公司开始关注且入局眼科领域。“兆科眼科也不例外,我们同样希望能成为眼科公司中的领跑者,能跟同行们一起满足眼科临床需求缺口,推出更多国内企业自己研发生产的优质眼科药物。”

  作为总部设立在南沙的港企企业家,李小羿也同样感受到大湾区医疗创新政策的“东风”。除了地方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外,南沙也汇集了诸多高质量的医疗机构以及高新技术医药企业。

  时下,兆科眼科总部所在的南沙,肩负着国家新区、自贸试验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使命任务,将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目前,大湾区的医疗融合还在继续,李小羿也在高度关注这一机遇。“我们在积极探索在大湾区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希望能有更多的融合与协作,从而为港澳居民和省内外有需求的人群提供优质眼科药物及眼科医疗服务,满足国内巨大的医疗需求缺口。”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南方都市报App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
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