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凌。
谢青梅。
罗振。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如何更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短板变成“潜力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会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成为广东团代表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同领域的代表从多方面为此建言献策。
产业转移
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宁凌:构建长效的互动帮扶机制
“探索广东的城乡区域发展问题,也是在探索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让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一直关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等问题。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宁凌曾多次提出相关建议。
此次全国两会上,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仍是宁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宁凌指出,从“一核一带一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发展战略,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东省一直根据环境、条件变化逐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今年2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召开,会议提出,把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建设农业强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抓好的重大战略举措抓紧抓实。
对此,宁凌认为,“百千万工程”实际上既在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也在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以湛江为例,湛江发展的相对滞后并不是因为市域经济弱,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县域经济偏弱。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镇村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做到三级统筹去考虑,去规划和谋划。”
产业有序转移是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另一大举措。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和拓展延伸。宁凌指出,产业有序转移不是一窝蜂推动工作,而是要考虑到双方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序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他指出,一方面是要在顶层设计上构建良好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内生发展驱动力。“在我看来,有序转移实际上是一个转移方和被转移方双向互动的过程。”宁凌建议,第一是要从省的层面构建长效的互动帮扶机制,如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建立县级结对帮扶关系,有利于产业转移的长期推进;第二是要分析被转移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特点,依托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来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做好充分的工作对接;第三是要构建园区平台载体,尤其是工业、生产性的服务业,要建设平台为产业落地提供落地点;第四是要在遵循相关法律的背景下,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注重安全问题,公平问题、效率问题等关键问题,公平有效地推进转移工作。
乡村振兴
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推进广东在符合条件灌区建设高标准农田
“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三个功能区如何建立和完善发展联系机制?这是广东在区域协调发展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对区域协调问题的看法,“就像新能源车碳配额机制协调汽车产业一样,区域协调发展也需要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作为一名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谢青梅常常要从实验室走到乡村,和农民打交道、推广新技术。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调研期间,谢青梅发现,土地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受地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十分不平衡。
谢青梅认为,珠三角地区耕地立地条件全省最好,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大,整体发展较好,但同时也存在耕地面积小、连片地块不多、农民建设意愿不强等现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耕地面积大,粮食生产任务重,是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阵地,但也存在地方财力不足、夏涝风灾危害较重、秋冬春旱时有发生等问题。“要提升广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加大粤东西北地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谢青梅建议,有关部门支持广东开展整灌区推进高标建设试点,将灌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有效灌溉面积全部打造成高标准农田,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工程体系。
针对财政力不足的问题,谢青梅建议提高中央财政对广东省高标准农田的亩均投入补助水平,省级在此基础上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按照高标通则要求丰富建设内容。“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全产业链发展,乡村缺乏三产融合发展的用地,制约了农业发展。我们需要做好多规合一的国土规划,预留更多的发展用地支持农业发展。”谢青梅说。
交通
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炼厂党委委员、副厂长罗振:加强粤湘赣区域交通互联互通
作为来自粤北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丹霞冶炼厂党委委员、副厂长罗振一直关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此次全国两会上,罗振提交了《关于加强粤湘赣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建议中指出,粤、湘、赣三省相连处的韶关、郴州、赣州三地市,属红色砂页岩山区的“丹霞地形”,同时也都是革命老区,故被称为“红三角”地区。韶关作为粤湘赣交界地区商品集散中心,更是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红三角”地区孕育了珠江水系、赣江水系和湘江水系,是华南地区生态保护的示范区。但就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言,“红三角”地区经济不太发达,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交通不便,企业不愿意落户,区域内市场相对狭小。
“加强粤湘赣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将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等优势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生态屏障、产业承接地、能源资源基地的作用。”罗振说,“红三角”革命老区同时也是革命传统的重要承载地,是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依托。加强粤湘赣区域交通互联互通,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进革命老区人民福祉。“目前正在谋划的交通项目包括赣粤运河、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赣韶铁路扩能等项目,”罗振指出,这些项目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优化中部地区交通运输结构、增强粤北赣南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等方面将起重要作用。
因此,他建议,国家支持赣粤运河、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赣韶铁路扩能等项目建设,加强粤湘赣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粤湘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步伐,助力“苏区+湾区”联动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李竹 实习生 林亦青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