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何以沙湾 何以非遗——古镇非遗探秘寻踪之旅”活动在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举行。近50名爱好传统文化及“剧本杀”游戏的体验者,齐聚沙湾古镇首先体验了“广州首个非遗实景解谜活动”。
实景解谜的故事以“何以沙湾 何以非遗”为主题,围绕1922年的沙湾乡居民“何碧华”意外穿越至2022年的沙湾古镇寻宝的剧情展开,让体验者跟随剧情和线索完成相应任务。
探访沙湾古镇的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三稔厅、留耕堂等各大展馆景点和历史遗迹,并以沙湾奶牛皇后甜品店、沙湾广东音乐馆等非遗传承场所为体验场景,近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沉浸式观看广东音乐、广东醒狮展演,参与姜埋奶制作等,体验沙湾非遗如何浸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非遗探秘 创新体验
通过实景解谜活动,感受沙湾非遗的深厚底蕴
在本次实景解谜的产品创作过程中,充分挖掘了沙湾非遗在社区及文化旅游生态的模式,融入现代新型娱乐形式——互动解谜,是一次串联沙湾飘色、广东音乐、广东醒狮、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等12项沙湾代表性非遗和古镇人文景观的创新非遗体验。
整体实景解谜游戏采取“实体道具+互动H5”的特色呈现方式,体验者们打开H5查看剧情,关于民俗、饮食习惯、人文兴趣等沙湾人民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逐一展现,体验者还可以根据目录解锁不同剧情进行体验解谜。
根据沙湾古镇的各个文化空间和非遗项目,巧妙设计了各色道具共20余件,包括《沙湾记事》故事本、广东音乐工尺谱、沙湾非遗明信片等,以传统复古的视觉设计风格带来沉浸式的穿越悬疑故事气氛体验感。
通过精炼深刻的非遗图文内容及丰富有趣的沙湾民间故事,结合剧情中对民国沙湾乡的生动描述,让玩家们仿佛穿梭于沙湾非遗传承发展的时光之旅中,感受在沙湾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沙湾非遗与公共文化空间互相交织的过程。
在这场沙湾古镇非遗探秘寻踪之旅中,充分发挥了沙湾古镇非遗聚合、文旅融合的优势,谜题线索遍布于古镇内的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沙湾广东音乐馆、三稔厅、留耕堂等特色文化展馆景点,整个解谜过程环环相扣、充满趣味。
玩家以独特的视角遨游于诸多沙湾非遗的展陈、展示之间,沉浸式观看1:1还原的沙湾飘色展示,体会沙湾居民的民俗信仰文化及其对美好生活、风调雨顺的期待。
更可以与非遗传承人互动对话,体验姜埋奶的制作过程,感悟沙湾人民日常生活的巧思与智慧;观看广东音乐展演,领略沙湾人民的兴趣社群与文化自觉;观看醒狮表演,感受其时代背景的呼应及文化融合和发展传承。
体验者们主动探索沙湾非遗在社区的活态性,挖掘沙湾古镇与沙湾非遗本身的奥秘,一步步解开最终的密函玄机,让青年群体走进古镇,切实感受到沙湾孕育非遗的深厚底蕴。
实景解谜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娱乐形式,将丰富的非遗展示、展演、体验以全新的角度呈现。这种新颖的观展、游览手法,不仅让玩家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还使得参与者更深入了解展品、展厅设置、互动体验的内容。
何以沙湾 何以非遗
大部分沙湾非遗具有较高日常性,已成为沙湾人的饮食与休闲方式
本次活动基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团队在沙湾古镇“非遗在社区”调研成果开发出的创新实践文旅产品。
在调研成果中,展示了非遗在社区中的自然状态,揭示了其“社会性”“文化性”“日常性”,挖掘其深嵌于当地生活的元素。从田野调查和居民访谈中发现,沙湾非遗与居民生活的融合度较高,扎根社区的同时还能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形成文、商、旅共生共存、相互交融的良好文化旅游生态。
沙湾古镇是一座活态的历史文化名镇,保留了留耕堂等古祠堂60多座,还有一筒竹、镬耳屋等大量古建筑,除了是岭南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之外,还是孕育沙湾非遗的重要现实物理空间。
沙湾古镇目前共拥有12项代表性非遗项目,对于本地居民而言,沙湾非遗已经不是一个需要反复提及、刻意强化的意识,那些过往的传说故事、文化记忆都深入在日常生活中,而大部分非遗也具有较高的日常性,是沙湾人民的饮食习惯、休闲方式、日常活动及建筑艺术审美。
以姜埋奶为代表的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从未脱离过沙湾居民的日常生活,几乎家家都掌握着水牛奶美食的做法,姜埋奶也是居民们晚间散步的必吃甜品。
本次“何以沙湾 何以非遗——古镇非遗探秘寻踪之旅”的举办,是番禺非遗在社区模式的一次跨越式创新,是人与非遗、文化空间的全新互动形式,让非遗“鲜活”地展现,并得以传承。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