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小区被管控,混管初筛阳性……疫情防控居民可能会遇到大大小小难题,南都记者整理了一系列指引

同心抗疫 我有一“计”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1月30日        版次:EA04    作者:梁思华 王美苏

  更多问题扫码解决

  现阶段,广州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因素多。一觉醒来,小区被管控了怎么办?核酸码变色,离开家被隔离宠物怎么办?隔离结束,从方舱出院后要注意什么?……居民遭遇疫情临时管控,可能会遇到大大小小难题,南都记者整理了一系列指引,以供参考。

  A

  普通家庭需要储备血氧仪、制氧机吗?

  继“囤药清单”之后,近日,囤积之风蔓延至医疗器械,不少网友也在疑惑,囤积呼吸机、制氧机等医疗器械的必要性如何。有网友称,“先买着,就当去不了医院时有个心理安慰。”也有网友表示疑惑,“这制氧机便宜则几千元,贵的价格已上万,真有必要购买吗?普通人群用不上吧?”

  血氧仪、呼吸机、制氧机分别的作用如何?是否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公众又是否有必要囤货?为此,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冼乐武。  

  家里有高风险人群可考虑配血氧仪  

  “血氧仪属于监测设备。指夹式的血氧仪可以通过手指来监测人体内血液里的氧含量。血氧仪有其适用的人群,主要是针对亚健康人群,特别是患有哮喘、慢阻肺或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人群。”冼乐武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疫情之下,血氧仪是否可以纳入普通家庭的医药箱?冼乐武进一步指出,“如果家里有高风险人群,例如家里有慢性肺疾病患者,另外,如果担心老人容易得肺炎、心脏病发作等情况都可以考虑在家里备上血氧仪,以便及时监测。当我们去到高海拔地区,特别是高海拔区域缺氧的环境下,也可以考虑配戴血氧仪进行血氧监测。”

  冼乐武对此提醒,在使用血氧仪时,要注意观察监测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从医学上分析,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约为100%,通常>95%,但有的患者患有肺炎等急性疾病,导致血氧率会低于90%,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另外,如果患者平时的血氧率稳定在100%左右,一旦突然出现下降的趋势,那在监测的数据还没有降至90%之前,我们就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如果只为了保健,没必要购买制氧机 

  除了血氧仪以外,制氧机和呼吸机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两者之间又有怎样的不同?

  冼乐武对此介绍,制氧机则是为患者供氧而使用。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已足够健康人群使用。不过,现在有些家庭也会选购一些家用的制氧机。特别是,当家里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群,低流量吸氧对患者身体恢复有一定帮助,也可以延缓慢阻肺的进程,同时要正确使用家用的制氧机,需要确定氧气的浓度、流量以及用氧的时长。

  对于有长期吸氧需求的患者,冼乐武也给出了另一个方案,“考虑到经济成本等因素,有些家庭也会去专业气体生产工厂、氧气站等地方定期订购或者租用氧气罐以及充灌氧气。但如果购买制氧机只是为了保健的功效,那则没有太大的必要。”

  “此外,还需要注意,近年各国的新冠肺炎人群中均有出现一些沉默性低气血症的情况。这是一种隐形的缺氧,也就是新冠肺炎患者出现血氧降至很低,却没有感到呼吸困难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家里如果有血氧仪可动态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情况,在医院120救护车到达前,如果家里有吸氧设备,例如制氧机等,能及时吸上氧,病人最终获救的几率必然会增加。冼乐武补充,“患者需观察自身情况,如感到不适,或血氧饱和度呈现下降趋势,仍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因为吸氧而耽误病情。”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B

  突然被通知核酸混管采样初筛阳性该怎么办?

  近期多地新冠疫情呈高发态势,部分市民可能突然被电话通知混管核酸初筛阳性或者核酸检测结果异常。混管核酸初筛阳性、假阳性或假阴性等都会导致核酸检测结果异常。

  那么,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等于确诊吗?该怎么办?被通知入住方舱该做什么?老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也会进入方舱吗?南都记者整理了近日来相关官方发布与回应供参考。  

  问:接到通知核酸异常的电话,该怎么办?

  答:一是“静”: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二是“隔”:立即原地自我隔离,有条件的应当单人单间,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同时保持联络畅通。

  三是“想”:仔细回顾自己近日的活动轨迹。

  四是“通”:通知近期与自己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也要立即静止、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配合做好流调和管控工作。  

  问:核酸检测异常等于确诊吗?

  答:不是。核酸检测异常并不等于新冠确诊,还需要复检核酸确认。

  据悉,核酸检测结果可能出现误差。核酸检测误差问题归纳起来有技术偏差、操作失当和违法行为三种情况。技术上,大样本检测单个结果有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但这是极少数的案例;操作失误,肯定也存在,检测量很大,操作方法、环境影响会产生结果误判;个别人和机构违规违法行为,这是恶意犯罪行为,在国内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以上第一、第二两种情形可能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需要进行核酸复检。出现“假阴性”结果是因为新冠患者存在“窗口期”,排毒量较少,感染者接受采样时,检测不出来或者检测结果达不到阳性判定标准,过了几天采样检测的时候才能够检测出来,成为所谓的“假阴性”;出现“假阳性”结果主要是试剂在样本采集、上机检测过程中受到污染,检测结果阳性,需重新采样复核确定。  

  问:被通知入住方舱,应该怎么做?

  答:若收到前往方舱的通知,首先应携带好个人用品,包括换洗衣物、洗漱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必需品,保证基本生活的正常进行。其次,可以自行携带书籍、画册等文娱用品打发时间,提升隔离期的生活质量。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手机是入舱必备,隔离期间的信息填报、资料收集等操作都需要使用智能手机;如果确实没有智能手机,方舱内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会提供协助。  

  问:老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也会进入方舱吗?

  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方舱医疗队队长匡煜坤近日公开表示,方舱原则上收治14岁到60岁的人群,但考虑到有的患者确实需要与亲人同住,在特殊情况下,超出年龄段的老人、小孩也会被收入方舱。

  据统计,截至11月17日,中山一院舱内收治的患者中有47位是14岁以下的儿童,年纪最小的仅有两个月。为让婴幼儿更容易适应舱内生活,医疗队已要求餐饮方提供粥食为主的儿童餐,后勤部则保障奶粉、纸尿裤等婴幼儿用品,工会和党办还提供了画笔、儿童读物等。

  (来源:综合整理自呼和浩特发布、重庆发布、乌鲁木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南方日报)

  整理:南都记者 梁思华

  C

  如何克服新冠肺炎病耻感?隔离期间心理如何调适?

  如何克服“病耻感”的不良影响?隔离期间如何做好心理调适?近日,南都采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郭启杰,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帮助身处高风险区人员、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不要过度恐慌或过度责怪自己  

  问:有一些人在成为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之后产生了“病耻感”,如何认识这种“病耻感”?

  答:新冠肺炎这一疾病带来的病耻感的确存在。人类是群居动物,当一个人得病后受到大家的评价,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有一些家庭因为经济压力、活动受限、孩子上网课等因素带来了一些负面情绪,从而选择将这些负面能量宣泄在攻击阳性感染者上。刚开始,这种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有个别人甚至会通过人肉搜索将阳性感染者的个人信息公布出来,指责他们连累了整个小区,导致阳性感染者产生比较大的内疚感和病耻感。

  在这种情况下,阳性感染者除了要接受疾病症状的折磨之外,还会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会演变为负罪感和自我否定。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产生耻辱、消极等负性情绪体验。  

  问:对于个人而言,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和克服这种“病耻感”?

  答:作为普通群众,如果已经做好防护措施,遵守政府管理措施,但是仍然感染疾病的话,没有必要因为无意间感染病毒给所有人道歉。

  如果察觉到感染者存在一些情绪异常,可以先了解他的想法,鼓励他对身边的人倾诉,先把他的情绪稳定下来,让他不要去责怪自己。

  另外,要加强科普,告知感染者该疾病的真实状况,使得他对疾病有更科学的认知,不要过度恐慌,也不要过度责怪自己。

  如果感染者受到各方影响产生压力和焦虑,且很难摆脱焦虑感以及不正确的认知,则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做一些深度的放松,进行一定频率的心理咨询,帮助他摆脱对疾病的负面认知。  

  集中隔离期间要学会及时察觉与调整情绪  

  问:被转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集中隔离,集中隔离期间如何做好心理调适?

  答:环境的改变也会导致人产生情绪反应,如果在物资等客观条件上没有准备好,更可能产生担忧和焦虑。

  首先,面对这些恐慌、焦虑还有压力不要害怕,要去接纳它,不要憋着或是压抑住自己的情绪。

  第二,要保持跟信任的亲朋好友的沟通,在遇到一些不平常的事件时,更需要向外寻找一些支持,让内心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把压力释放出来。

  第三,在隔离期间可以保持运动,以获取多巴胺,让自己的焦虑情绪更好地宣泄出来。

  第四,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隔离期间也可以跟身边的人进行互动,相互帮助、鼓励与诉说,彼此支撑。  

  问:如何处理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

  答:面对压力、不确定、隔离等环境时,适度的负面情绪是自我保护和适应的一种机制,有助于减少进一步的身心伤害。但是,过度或持续过久的情绪、行为问题,则会伤害身心健康。

  疏导负面情绪要学会及时察觉与调整情绪,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娱乐;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社会支持;改变不良的认知,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