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中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
湾区热评
奋进新征程,绘就新蓝图。南方都市报在“湾区智库”专栏中特设“教育强国大家谈”栏目,联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邀全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所确立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反映了建设的迫切性、重要性。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要体现,也就是说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旨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除了指教育体系各个子体系及其诸方面的高质量外,更强调和突出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因为只限于局部的教育某子体系或教育某方面的高质量,可能会因其质量目标与标准相对狭隘与功利,且缺乏整体的衔接与协调,以致按此质量标准建设而获得的所谓的“高质量”,将其放置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常常并不能有力支撑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甚至有时还可能阻碍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
这在教育实践中并不鲜见。比如德育和智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往往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从教师到课程都是分开而设,有专门的德育教师,也有专门的思政类课程。而学科课程则没有明确学生思政目标和任务。为了解决教书与育人“两张皮”问题,当前高校正在大力推行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到各类课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协同育德,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但如何使对学生的育德与学科专业学习有机衔接而不是生硬植入,则需要解决好学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思政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也需要处理好学校思政课程与各种活动之间的横向贯通问题。
由此可见,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有赖于各个高质量的教育子体系及其诸方面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形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接力与合力,这便是教育体系的系统性。
不论何种体系,系统性无疑是体系的根本属性,也是体系之所以成其为体系的根本理由。体系的这一根本属性具有三个本质特征:整体关联性、持续发展性和差异互洽性。从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三个本质特征来看,其整体关联性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各子体系及其诸方面的关联形成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持续发展性着眼的是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各子体系及其诸方面有机衔接、相互协调,提升和增强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差异互洽性则是关注教育各个子系统及其诸方面的不同与个性特征,通过有机衔接、相互协调、高度内洽,促使教育体系的内部功能整合和整体优化。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并不排斥教育各个子体系及其诸方面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恰恰更强调承认和尊重教育体系中的这种差异性和个性特征。总之,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定是系统性受到高度重视、差异性得到应有尊重、个性得到极大张扬的总体样态。
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关键,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可从多维度或多方面来认识,这些维度或方面既表征了当前深化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亟须攻坚克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方向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