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帮扶智慧体验馆团队成员。
陈明带领团队去到洛川调研苹果产业。
扫码了解责任中国ESG案例征集
书签、各种印有学校logo的精美文创,还有云南鲜花饼、临沧坚果、惠来肚脐饼等各类特色农产品……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内,有一个消费帮扶智慧体验馆(下称“体验馆”),这里并不只是学生购买生活用品的一家小店,也是该校创新乡村振兴帮扶模式的实践点。
该体验馆的指导老师陈明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为了响应国家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号召,在学校的支持下,该校的一支学生公益创业团队受托承接了该体验馆的经营。体验馆成立于今年6月,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校内乡村振兴帮扶馆。据介绍,该馆创新性地开展“五化服务”,结合校园文创及礼品需求帮助销售帮扶地区产品,并与外部线下与线上的市场对接,最终打造“帮”“产”“销”协同发展的高能效链条,助力帮扶地区产业升级。
A 调研
深入乡村实地考察,助洛川苹果、阳江小马蹄产业升级
陈明是该校市场营销系的主任,他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学校每年都会有社会调研,从2018年开始,在校团委的组织下,他和几个老师指导了5000多名学生暑假回家乡去做返乡农民工的调研,回收了几千份问卷。他发现,农村普遍存在资源闲置、开发乏力的情况,加上渠道不畅,哪怕是好品质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也未必卖得好,卖得贵,“农民不能脱贫致富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产品,而是没有品牌和渠道。刚好我们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创业,可以从这两方面帮农民做点事情”。
团队去洛川调研苹果产业。“刚好倒春寒,花被摧残,苹果歉收了。”陈明说,农民就没有了收入,都跑出去打工了,苹果园就荒芜了。“当时我们建议政府,可加工苹果汁、苹果醋或者是苹果酱,同时产销做好对接。”2019年,他们组织了企业、专家等人前去调研,发现弃果也可以利用加工成苹果白兰地,回收弃果,提高了果农收入。
之后,团队也去了阳江海陵岛调研,他们发现,这里有一种名为“珍珠马蹄”的特色马蹄品种,“虽然生吃不好吃,但用来煮鸡特别香”。然而,这种马蹄很小,很难削皮。陈明说,团队发现学校有专门研究和开发削皮机的老师团队,他们便带专家过去考察,并专门定制了珍珠马蹄削皮机,机器削皮会干净很多,且效率提高,也大大节省了人工。同时,团队还撰写了一份海陵岛马蹄产业园的构建方案,有效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
B 创新
开展“五化模式”,帮农产品突显品牌
据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对口帮扶的云南省云县和广东省惠来县孔美村,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正式退出贫困县和贫困村序列。然而,帮扶地区依然存在着一二三产没有充分打通,销售渠道单一,品牌乏力的情况。在这个背景下,华南理工大学创新消费帮扶形式,今年6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消费帮扶智慧体验馆正式开业运行。仅几个月时间,体验馆营业额就接近100万元了。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大二学生罗骏凯是经营消费帮扶智慧体验馆的团队负责人,今年9月份加入了这个项目。他表示,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一开始,他觉得“乡村振兴”很宏大,是政府部门以及大企业才会去做的事情,个人能做的事情很少,也不了解乡村振兴是如何让乡村富起来。
在实践中,罗骏凯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发现体验馆中农产品质量都很好,但因为大家对农产品存在“原始落后”、“质量不好”等刻板印象,导致销量不好。那怎么能让这些产品卖出去呢?团队给这些农产品做了策划,给它们包装成礼品,再配上更年轻化的元素,以此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农产品还会和文创产品搭配组合,“我们馆依靠‘五化模式’,也就是产品礼品化、礼品品牌化、品牌市场化、市场社群化和社区生态化,帮助农产品建立品牌,提高农产品的溢价,让产品更有销量,经济就能发展起来,就会吸引大家回去,建设家乡,同时,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会更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乡村产业格局。”
2022年毕业季,团队设计制作了以校园标志性景观——日晷为主题的礼品,勉励莘莘学子“养心守正、珍惜光阴”,一次性销售12000份云县国汉古树普洱茶,为帮扶地区创收60万元。
C 推广
以商业模式反哺公益帮扶事业
在体验馆内,还有一个专门用于直播的小房间。陈明说,6月份体验馆成立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直播了,第一次直播的时候,他们在华工校友群推了直播链接,那场就有3000多人围观,此外,他们还邀请云南云县十多个企业家到现场和学生一起直播。
目前直播时间并不固定,但每天下午五点后学生都会在学校里摆摊销售农产品。罗骏凯说,客群主要有校内学生、华工五山周边社区居民以及校友,学生和社区居民是日常销售的对象,校友们偶尔返回母校,就会到馆里参观和购买。
他也积攒了热销产品的经验。罗骏凯说,虽然现在大家非常喜欢网购,但线下门店其实仍有优势,学生可以跟馆长、店员沟通聊天,进而产生情感的羁绊,同时,学生真正体验了产品后,复购率会非常高。
“很多人一听到我们这个模式,会觉得非常商业,因为卖东西嘛……如果公益和钱搭上关系,他们会觉得不算公益,(我们)难免受到别人的质疑。”罗骏凯说道,在馆内销售的帮扶产品价格国家也有明确规定,“我们经过‘五化’之后的产品,才会有一定溢价空间。我们是做公益的,并不会有‘分红’的概念,销售帮扶产品的利润除了维持馆的基本经营的成本需要之外,会全部反哺到公益帮扶的事业当中去”。
而对于公益和商业两者的关系,他也曾思考过,“做公益的话,为什么是用商业的模式呢?”为此,他查阅了资料,发现现实中有不少利用商业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案例,而这也是社会性企业的经营理念,“想清楚后,接下来的方向会更明确”。
D 未来
打造一个面向社会的平台
与各高校共享“大学+”帮扶模式
“我们只是代理的角色,还需要留点利润经营这个体验馆,比如租金、水电,包括产品印刷、包装设计,都要钱。”陈明表示,因为体验馆刚开业不久,很多事情都在摸索,而现在的难题还是在于市场渠道的开拓,“市场对农产品的认识还是比较初级,我们现在也是跟渠道在联系,但跟渠道联系,一开始就会谈价格,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好价格,就回报不了农村,所以我们想跳出这个框架”。
陈明说,除了打算在校内增设销售点,例如将农特产品放在自动售卖机内,他还在思考如何打造一个网站平台,面向社会,开发社会化礼品市场,有需求做产品策划的企业都可以与其对接,“只要可以带动扶贫地区农产品的销售,不违规,一切都好谈”。陈明还联系了广州的大型企业的工会,尽可能扩大体验馆的团购销售规模。
罗骏凯提到,目前,团队正思考如何把这种特殊的帮扶模式推广到全国去,和各高校共享经验,如何把这个渠道做大,“毕竟在一个馆里,销量是有限的”。陈明提到,团队也正在摸索一些新方向,例如公益组织赞助学生做策划,策划出来的产品通过公益组织进行销售,相当于公益叠加。最重要的是,他看到团队学生在实践中的变化,“学生们原本会觉得帮乡村做一些事情就算乡村振兴,但后来发现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还是要彻底改变农村的思想观念、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冯家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