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园区看见两天建成一座临时应急隔离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1月17日        版次:CB07    作者:王诗琪

  医护人员正在分拣、摆放被褥。

  广州海珠保安 文河

  时间

  11月8日至11月11日

  文河今年59岁,是广州海珠区珠江科技创新园项目的一名保安。闲暇时,他酷爱写散文。11月8日深夜,两辆公务车开进了园区。随后,文河知道,园区被征用为临时应急隔离点。这几天,他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大。他在大门口检查人员进出,也在工地上与工人师傅交流,在板房里帮医护人员搬运物资。11月11日,临时应急隔离点建好了。“总之就是一句话,看到大家这么卖命地建设,我真的很感动啊!”

  二十年前,文河在家乡四川达州曾担任过半年的采编记者。外出打工后,因不会使用电脑,辍笔了十八年。近两年,文河学会了在手机上写作,他写的散文还刊登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上。这一次,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了海珠抗疫的“保安日记”。

  以下是他的日记

  11月8日夜

  晚上7时许,我和同事老杨像往常一样,照例在门卫打卡上班。

  凌晨3时左右,一声清脆的汽车鸣笛声传来,我推窗一看,是一辆公务车,紧接着,又一辆公务车开了过来。难道园区发生什么事了?我心中有些狐疑,一边让老杨去开门,一边准备核酸验证码和体温枪。

  挂着工作牌的一行人下车后,就直接向东边的板房走去。东边的板房分上下两层,约400平方米,上层大多数是空着的,只有一层有间办公室和会客室在用。靠北边也是二层楼的板房,约250平方米,住着园区施工方的工作人员。

  十几个人围着板房看了几圈之后,便来到车场中央交流。我和老杨站在值班室外,我们隐约听到,一支从花都区来的队伍即将来到园区,支援海珠区的抗疫工作。

  11月9日夜

  今晚上夜班,我走进板房时发现,每个房间都摆了上下铺的铁架床,据说是今天中午一辆大货车拉来的。

  正在这时,园区管理处的两位负责人走了过来,对我们说:“现在这个园区暂时被征用为临时应急隔离点。但你们不用紧张,我们大家都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来执行处理就是了。今明两天,施工人员和做东南面隔离墙的材料会陆陆续续进来,大家要尽力配合好他们的工作,尽快将这里建设好投入使用。”听完两位负责人的安排,我和老杨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11月10日夜

  今天夜班时,我走进大门,一台挖掘机正轰隆隆地在开挖掩埋厕所下水管道和化粪池的坑凼与沟槽。附近,一位安装隔离墙的师傅正在汗流浃背地打眼立桩。师傅的背有点驼,那一张古铜色的汗脸,在灯光的映射下如同一尊雕像。

  我走上前向师傅递了一支烟:“师傅,辛苦了,休息一下吧。”师傅微笑地抬起头,接过我手中的烟,从汗湿了的短裤口袋里摸出打火机“砰”一声点燃了烟,含在嘴里又继续打起了电钻,然后猛吸一口,吐出大大的一口烟雾回答道:“时间紧,现在还不能休息,我们要加班加点完成,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呢!”看着他那紧张而忙碌的样子,我又不忍心打扰他的工作。

  晚上11时,师傅们都停下工来,老板为他们专门准备了夜宵。趁这当口,我上前和先前打电钻的那位师傅聊了几句。师傅姓王,是湖南衡阳人,来广州做工十多年了,土、石、铁工,样样都会。

  我问师傅,现在疫情形势严峻,为何还要出来做工。他只是轻轻一笑:“其实也没什么。”停顿一下又说:“现在广州有困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呀!广州对我们外来人员也不错,从来没有小瞧我们。重要的是,我来做工也能赚钱啊!”听到他那朴实的话语我真有些感动。

  11月11日

  11日,我轮换成了白班。当天上午10点10分左右,一辆大巴停在了园区的大门外。一群清一色绿色着装的年轻姑娘来到了园区。姑娘们个个朝气蓬勃,人人手提一个拉杆箱。她们下车放好行李箱后,又即刻返回车上开始搬物资。我走过去一看,那些物资都是些防护服、消毒用品、床单被套之类的大物件,每袋看起来都有几十斤重。

  看着她们那瘦弱的身躯,我都不忍心让她们搬。我对姑娘们说:“姑娘们,你们近期辛苦了,重的东西我来搬,你们搬轻一点的物资就可以了。”她们却回答说:“叔,没事的,我们都习惯了,谢谢叔叔帮忙!”把车上的物资搬完后,我们都出了一身汗,背上的衣服已湿透,可谁也没有说一声累。

  下午3时,我又和园区管理处叫来帮忙搬重物资的员工一道将那些重物资搬上楼,并帮着姑娘们把床位铺好。姑娘们热得脸蛋红扑扑的,大家忙完已是下午5时了。看着那一张张整齐的床铺,我和大家都像喝了蜜糖一样,心里甜滋滋的。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受访者供图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