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近七成受访陪诊师为90后,主要看重工作时间灵活收入可观

南都民调显示:服务意识、责任感和就医常识是陪诊“硬核”能力,八成受访陪诊师愿意留在业内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1月14日        版次:EA04    作者:麦洁莹

  扫码阅读完整报告

  网络曾流行一张“孤独等级表”,其中“一个人做手术”排在了终极第十级。孤独就诊问题困扰着不少空巢老人、独自打拼的年轻人……近两年,陪诊师作为新兴职业持续引起关注讨论。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及疫情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影响,陪诊行业应运而生,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亦为求职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公众了解过陪诊师吗?他们有哪些群体特征?他们的职业现状又是怎样的?2022年10月14日至10月28日,南都民调中心发起问卷调查,共采集809份有效问卷,其中378份为陪诊师所填答,于近日发布《陪诊师职业调查报告(2022)》。

  报告显示:有陪诊从业经历的受访者中,以女性从业者为主,占比超五成,90后、95后成为陪诊主力,占比近七成;半数受访陪诊师为兼职,八成受访陪诊师入行时间不足两年;工作时间灵活自由、收入可观、帮助有需要的人是受访者从事陪诊工作的主要原因;受访陪诊师认为陪诊更需要具备服务意识、责任感和基本就医/医务常识等职业能力;近七成受访陪诊师平均每周陪诊不超过10次,近九成受访陪诊师表示月均陪诊收入在1万元以下;八成受访陪诊师表示会留在业内发展。

  谁在做陪诊师?

  90后成陪诊主力,女性较多

  以前有陪玩、陪购和陪考,如今陪看病也成为了新需求,“陪诊师”一职逐渐走进公众生活,他们可以帮助患者挂号、问诊、取药、接送就医……本次调查中,有陪诊从业经历的受访者占46.72%,其中“正在做”和“曾做过”的比例分别为27.44%、19.28%。另有53.27%的受访者表示没做过陪诊师,其中有兴趣尝试的受访者占36.0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陪诊师的职业现状,本次调查问卷推送至相关陪诊小组或群聊,并进一步通过滚雪球的方式采集样本,调查中陪诊师的占比与实际人群中的占比有较大偏差。

  从不同性别来看,从事陪诊工作的受访者以女性为主,占54.05%,略高于男性受访者(45.95%)。从不同年龄段来看,90后、95后受访者从事陪诊工作的比例较高,分别占36.49%、32.43%。

  半数受访陪诊师为兼职

  90后受访陪诊师小杨来自重庆,偶然一次陪朋友产检后,她萌生了做陪诊师的念头。“她先生是军人,长期在外工作。她一个人从县区来到市中心做产检,还是挺孤独的,我有空就索性陪着一起去。”小杨说,后面她几次陪同产检时,在挂号处、候诊区也遇到其他患者来求助。久而久之,她认识了几位长期慢性病患者,定期陪伴他们就医。去年年底,她决定关掉自己运营的护肤品工作室,全职投入到陪诊行业。

  而本次调查中,从事陪诊工作的受访者以兼职居多,占50.79%,做专职的占45.50%。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受访者选择做专职陪诊的比例更高,占49.44%;男性受访者选择做兼职陪诊的比例为53.76%。

  进一步了解发现,有80.70%的受访者表示从事陪诊工作的时间多在两年以内,其中已从事半年至一年、一年至两年的比例分别为32.28%、34.66%;而已从事两年以上的受访者比例为19.30%。

  为何选择做陪诊?

  工时灵活收入可观又能助人

  小杨从事陪诊工作将近一年。回想起来,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陪朋友做宫腔镜检查。“当天检查需要半麻,她检查完后休息了一个小时才起身离开,但每走十来步就要停下来歇一会,我全程扶着她。从休息室走到医院门口的路程,平常五分钟能走到,那天走了半小时。”经历过这次陪诊后,她体会到陪诊师的重要性,获得了职业成就感。

  至于大家为什么会成为陪诊师?调查发现,工作时间灵活是主要原因,受访者选择的比例高达70.20%;随后是因为收入可观,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比例分别为54.97%、43.05%。

  交互分析发现,兼职、专职的受访陪诊师都认为“工作时间灵活”是吸引他们入行的主要原因,两者均占70%左右。但进一步对比发现,兼职陪诊的受访者认为“收入可观”更具吸引力,占60.22%;而专职陪诊的受访者选择“帮助有需要的人”的比例更高,占47.06%。

  陪谁看病?

  本地及省内患者为主

  受访陪诊师布布入行半年,正在专职做陪诊。他陪诊过的患者中,有三成是老人,其余的分别有独居青年、孕妇、带小孩看病的宝妈。“他们大多数来自(广东)省内。有的是异地工作的子女为父母下单,有的是独居青年想找个人陪看病,也有的是先生在异地工作或者当天没办法陪伴太太做产检,这几种情况最常见。”参与问卷调查的受访陪诊师也反映,服务对象以本地及省内患者为主,分别占57.94%、55.82%,两者比例相近;其次是省外患者,占24.60%。

  调查还显示,由老客户介绍患者给陪诊师的情况比较常见,比例为64.24%;其次是亲友推荐,占52.98%。值得一提的是,从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接单的陪诊师也不在少数,占40.40%。

  陪诊师需要哪些能力?

  既要服务意识也要就医常识

  作为新兴职业,陪诊师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陪诊师当中,选择服务意识、责任感、基本的就医/医务常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的比例均超50%,比例依次为66.23%、60.93%、59.60%、51.66%、50.33%。

  具体而言,受访陪诊师反映前期需要做好“准备功夫”,包括提前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病症/就诊科室/检查项目等)、就医流程(开诊时间/挂号数量/检查注意事项等)、熟悉医院环境(科室楼层/缴费处/洗手间等),比例依次为78.15%、75.50%、72.85%。其次是预约挂号、取药/报告、诊后询问医生情况等,比例依次为46.36%、43.71%、40.40%。

  不过,除了代缴费、代取报告、代排队等“跑腿”工作,陪诊师也承担着“临时家属”的角色。张先生表示深有体会。他曾接到一个在异地工作的儿子为父亲下的陪诊单。“儿子在外当兵,无法及时回家,但又不想老父亲知道他给了钱,于是让我假装是他的同学。”陪诊当天,张先生隐藏了“陪诊师”的身份,老人家诉说着对儿子的牵挂。

  陪诊到底累不累?

  三成受访者日均陪诊超8小时

  具体到平均每周陪诊次数,69.05%的受访陪诊师表示在10次以内,其中3至5次的比例最高,占31.22%;仅27.25%表示每周陪诊10次以上。交互分析显示,兼职陪诊师每周陪诊3至5次的比例较高,占39.78%;而专职陪诊师每周陪诊11至15次的情况较多,占31.75%。

  而陪诊日的平均工作时长,有63.23%的受访陪诊师表示在8小时以内,其中5小时以内、5至8小时的比例分别为16.14%、47.09%。值得留意的是,另有33.60%的受访陪诊师反映陪诊每日要工作8小时以上,其中8至12小时占比近30%。

  张先生表示,每天工作五六小时是常态,有时候忙起来差不多24小时“连轴转”。“有一次上午陪诊完,再利用中午时间去拿了检查报告,寄给患者,然后下午继续陪诊。”10月17日晚上10点半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当晚刚处理完一位急诊患者的求助,才回到家中。

  陪诊收入如何?

  陪诊月收入过万仅占一成

  有人认为陪诊师工作轻松自由、收入高,也有人表示工作时间长、客源不稳定。到底陪诊师能赚多少钱?调查数据显示,87.58%的受访者表示陪诊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其中月收入5001元-8000元的占37.04%;仅11.11%表示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交互分析显示,专职陪诊师的陪诊月收入集中在8001元-10000元,占26.74%;而兼职陪诊师的陪诊月收入多为3001元-5000元,占28.13%。不难发现,不同地区、职业状态的陪诊师,其收入状况各有差异。张先生解释:“我一般按包时和包天收费,一小时78元,半天168元,全天268元。我这个价格应该是比较便宜的,自己接单尽量以价格取胜。”

  陪诊去或留?

  八成受访陪诊师愿意留下发展

  谈及未来发展,80.69%的受访陪诊师表示会继续从事陪诊工作,仅19.31%表示不会或不确定。从不同性别来看,女性受访者打算继续从事陪诊工作的比例更高,达88.02%;男性受访者该比例为73.12%。

  受访陪诊师饭团来自四川成都,从事陪诊工作一年多的她表示,会继续留在业内发展,但也发现行业乱象。“很多人看中陪诊行业门槛低,一拥而入。据我了解有的人拉着患者东跑西跑,乱做检查,不仅对患者不负责,还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口碑。”

  调查中,也有受访陪诊师反映从业过程中遇到过不少难题,其中“缺乏专业医学知识”的问题最为突出,占41.27%。紧随其后的是“没有社会保障”“缺少岗前培训”问题,还会遇到“医院或科室停诊”“患者临时爽约”的情况,比例均占30%以上。此外,陪诊师被误认为是黄牛/医托、医患关系难协调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分别占23.54%、15.87%。

  调查总结

  陪诊行业的崛起,贴着“高薪”“自由”“低门槛”等标签,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涌进其中。本次调查的受访陪诊师有来自金融业、电商界,也有来自新媒体或是自由职业者,他们首先看重的就是陪诊灵活自由的工作时间、可观的收入等优势。

  但实际上,陪诊师“轻松月入过万”的说辞,似乎带点理想主义色彩。调查中仅有一成受访陪诊师的陪诊月收入在万元以上,而“月入过万”其实只属于专职做陪诊师、接单量较多的少数人。

  此外,陪诊师最需要具备服务意识、责任感和基本的就医常识。调查中有三成以上的受访陪诊师表示每天要工作8小时以上,小到打印、取送病历报告,大到全程陪伴就医、代问诊……陪诊师几乎包揽与看病相关的工作。“工作时间灵活”一方面让人向往,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要随时待命,清晨、半夜跑医院的情况并不少见,因为服务时间主要根据患者就诊时间而定。

  调查还显示,由于目前陪诊行业尚缺乏规范,陪诊从业人员资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岗前培训等,成了陪诊师职业发展的“绊脚石”。不少受访从业者都表示,希望陪诊行业能规范化发展,有专业资格认证、有职称评定、有统一的行业收费标准……2020年6月,人社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9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对“社群健康助理员”的工作内容描述为:为社群成员提供健康探访、体检、就诊、转诊等代理或陪护服务;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缴费、取药、办理住院手续等协助服务。

  推动陪诊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支持和参与。当下的陪诊师,在“金钱”与“情怀”之间平衡着,在“新兴职业”往“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奔跑着……

  调查概述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10月14日至10月28日期间开展本项调查,一方面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推广问卷,另一方面进行线上线下采访。从事陪诊工作的受访者中,男性占45.95%,女性占54.05%。从年龄段来看,00后占9.01%,90后占68.92%,80后占20.72%,70后及以上占1.35%。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的受访者占31.98%,已婚未育占26.13%,已婚已育占40.99%,离异及丧偶占0.9%。从个人身份来看,自由职业者、企业员工的比例分别占29.79%、24.60%,个体户占16.32%,学生占13.23%,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员工占9.64%。从受访者居住城市来看,北上广深占26.58%,其他省会/直辖市占26.95%,普通地级市占24.60%,县级市/县城占13.84%,小城镇及农村占7.91%。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学历占46.72%,大专学历占25.96%,高中/中专学历占18.29%。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麦洁莹 实习生 晏妍 任小雨 曾醒 何欣华 王清娜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