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考人数10年增66倍 教资考试为何这么火?

专家详解:“教资热”现象背后,有就业环境和体制改革两方面动因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1月01日        版次:EA02    作者:杨晓彤 孙小鹏

  <<上接01版

  据报道,2022年5月,深圳市共招聘教师817名,共23601人报名,约29人竞争一个岗位,平均录取比为3.5%;2021年8月,全市共招聘教师1028名,共30202人报名,约29人竞争一个岗位,平均录取比约3.4%。另据中公教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四川省成都市共25345人竞争878个教师岗位,平均招录比达到29:1。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仍有不少人心向往之,希望有朝一日成功上岸,谋得一条后路。

  对此现象,专家是怎么看的呢?南都校探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余晖。

  他表示,“教资热”现象的背后,有着就业市场环境变化和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两方面的动因。

  Q1

  如何看待“教资热”的现象以及原因?

  教资考试人数逐年增长,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在10年间增了66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余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资热”现象的背后有着就业市场环境变化和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两方面的动因。

  近年来,在各行业“内卷化”及职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教师职业重新升温,特别是体制内在编教师的岗位持续走俏。体制内教师以其职业稳定、有寒暑假、工作环境单纯、工作模式弹性、有利子女教育等优势,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香馍馍”。

  另一方面,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日益开放化,即由原有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封闭式培养模式转向高水平非师范院校适度参与的开放模式。

  余晖提到,部分高水平综合性院校(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及行业性院校(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置了教育类院系,为有志于从教的学生提供职前准备,如开设教资考试前置性课程及提供师范技能训练等。这一变化也使得参与教资考试的学生基数增加。

  Q2

  “教资热”会给教师和其他行业带来什么变化?

  在“教资热”现象的背后,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批顶尖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正以积极姿态参与教师教育事业,此外,大量高学历的硕士乃至博士毕业生开始将目光投向基础教育。”余晖称,这一趋势也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培养工作带来了良性竞争。

  相比于多数师范类院校毕业生,顶尖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及硕博士毕业生有着更亮眼的学历和综合素质,因而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传统师范院校因此开始出现危机感,并开始探寻如何维持自身传统特色、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综合性院校的参与为基础教育一线带来了“一湾活水”,相比于专业技能扎实的师范院校毕业生,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往往视野更加开阔,二者在基础教育一线能够形成优势互补,有助于提升师资队伍的异质性和整体水平。

  Q3

  对大学生理性就业有什么建议?

  “教资热”现象也反映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日渐趋同。对此,余晖认为学生在就业规划上需避免“跟风”,而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应通盘考虑自身性格、兴趣、特长及未来规划,尽可能避免因特定行业的一时之热而一窝蜂涌入。”

  余晖表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高于常人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及奉献精神。“具备以上特质的人才能够胜任并享受教师工作,获得自我实现。”大学生在选择从事教师职业之前,余晖建议学生首先思考以下问题:我适合站在讲台上教书么?我喜欢跟学生打交道么?我能够做好道德和行为上的表率么?

  从教师的实际工作来看,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负担和压力不低于多数职业。以被视作教师职业“福利”的寒暑假为例,余晖坦言,教师的寒暑假并非轻松休假,还需承担备课、培训、家校联络、校内事务等多项工作。“学生若仅为了教师的编制、假期和福利而选择入行,不久之后便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产生职业倦怠,这样既不利于完成工作也不利于自身发展。”

  观点

  “教资热”火爆背后需要理性的回归

  报考教资需谨慎。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年青一代的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些应考者本身没有职业热爱,只是妥协于现实。这样一来,将间接导致教师队伍“鱼龙混杂”,一部分教师不专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乎的仅仅是物质利益,这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难以担当起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当代大学生应多从自己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出发,多一份理性,多一份真爱。

  只有用心去爱,教师这门职业才会保持永久的吸引力。但愿“教资热”中催生出更多热爱教育的年轻人!

  采写:南都记者 杨晓彤 孙小鹏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