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两年参观者逾40万人次

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了解历史文化,小公园开埠区展现更多新变化与新活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10月16日        版次:EA10    作者:莫郅骅 蒋臻 吴璇

  国庆假期,游客在汕头市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前合影留念。图片来源:小公园文明驿站


  殷 殷 嘱 托

  汕头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条件、要求同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希望汕头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思考谋划,拿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来,路子对了,就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久久为功。要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侨乡。汕头经济特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一片近代骑楼群,区内隔街相望的两座建筑——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与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原侨批文物馆),恰是回望汕头百余年发展的窗口。

  2020年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公园开埠区,先后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并步行察看街区风貌,强调汕头经济特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要求汕头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

  近日,南都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小公园开埠区,回访曾与总书记“面对面”的亲历者,从他们的口中探寻小公园开埠区两年来的新变化与新活力。


  汕头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早上9点,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开门迎客,几位参观者早已等候在此,等待唤醒一段百年的开埠历史。开埠文化陈列馆是汕头市的一张文化名片。2010年,为纪念汕头开埠150周年,当地政府决定修缮永平路1号楼,定位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并于当年12月21日正式开馆,免费面向公众。

  “欢迎来到‘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汕头城市开放史展览’。汕头是一座向海而生、因港而立、因侨而兴的城市,从昔日开埠的被动开放到建立经济特区的主动开放,再到新时期的全面开放,汕头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是开埠文化陈列馆讲解员黄少彦工作时的开场白。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和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听取汕头市下一步发展规划情况汇报。黄少彦正是当时的讲解员。她向南都记者回忆,在等待习近平总书记的过程中,她的内心很是激动、紧张,但当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走来时,立刻被他和蔼可亲的笑容感染了,心情也缓缓平复下来,然后马上投入到讲解工作中。

  黄少彦记得,当时她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展览的三个部分内容,分别为第一部分“港口:坚船利炮下的开埠和通商口岸”,第二部分“城市:历史变迁中的发展与文化”,第三部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伟大创举”。“每个板块,总书记都细致观看,并不时地向我提问,与我互动,原本我还有些紧张,但总书记很亲切,不断地跟我互动,让我的心也越来越定了。”

  中央红色交通线汕头站是一条在三十年代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交通线路,全程3000多公里,是当时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络的唯一渠道,担负着护送干部、输送物资,传送资金、文件情报等重要作用。在1930到1934年始终保持安全畅通,没有被敌人发现。黄少彦回忆,当时介绍到这里,总书记走得很近,细致地观看,把这条路线重新指出来,并把汕头的标识圈出来,强调汕头在这条交通线上起到关键性作用。

  “华侨是总书记最关注的点之一,”黄少彦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完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后,充分肯定了侨胞们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精神。


  丰富讲解词,补充历史知识和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考察调研,我能够代表展馆、代表汕头向习近平总书记作讲  解工作,是我莫大的荣幸;而对于汕头这座百载商埠、全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的城市而言,同样是莫大的荣耀和鼓舞。”黄少彦说,“如今,陈列馆的展陈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我们也会对应丰富讲解词的内容,补充一些历史知识和事迹,让市民群众有更好的参观体验。”

  目前,开埠文化陈列馆时常人流如潮,馆内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0月至今,展馆参观人数超40万人次。

  “最多时我一天要讲解10场,有时还需要同时向两批团体讲解。”面对络绎不绝的参观团体,黄少彦的讲解工作变得更加繁忙。她告诉南都记者,繁忙的工作加深了自己学习的热情。作为年轻的一代,希望自己能进一步挖掘历史资源,学习文物知识,将汕头背后的历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副研究馆员张如强表示,随着开埠文化陈列馆的关注度升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了解汕头的历史文化。暑假期间,不少省内外的高校会组织学生前来参与实践活动,有学生还会把汕头历史、潮汕文化作为自己论文的选题进行研究,“陈列馆的存在,为他们打开了认识汕头的窗口。”

  “总书记曾寄语汕头以更大魄力、在更  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展馆接待水平,把陈列馆建设得更好。只有让更多人读懂汕头的历史文化,才能找准定位,推动新时代经济特区的建设。”张如强说,未来展馆将打造新的线上平台,增加语音导览功能。以二维码技术为核心,为每件展品设置自己的数字展牌,游客扫码即可听到语音讲解。


  馆藏侨批实体是原来两倍多

  回望汕头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史,侨批始终是汕头文化里绕不开的部分。它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国内侨眷书信与汇款的合称,也称银信,而今成为研究侨文化的重要依据。2004年,汕头市创建国内首个侨批文物馆。2013年文物馆搬迁至外马路18号,与开埠文化陈列馆仅一街之隔。

  过去两年来,为践行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侨”文章的嘱托,汕头大力推动侨批记忆工程。汕头市档案馆增设侨批档案部,原侨批文物馆也作为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交由汕头市档案馆管理。2021年上半年,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完成提质升级,全面对外开放。整合提升后,馆内新开辟了“麦保尔先生捐赠侨批精品展”展区。

  杨冬梅是侨批文物馆提质升级的见证者之一。2018年,杨冬梅来到侨批文物馆担任讲解员。彼时的文物馆只有每周三、六早上开放。如今,文物馆除周一闭馆,其余时间均保持开放,每日观展的热度不减。众多收藏爱好者、归侨侨眷、侨批经营者的后代也开始向市档案馆捐赠侨批原件及相关文物。目前,汕头市档案馆是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实体已超7.8万件,是原来馆藏量的两倍多。

  “这批新捐赠的侨批文物种类繁多、时间跨度大、涵盖地域范围广。其多为华侨后代捐赠,因此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家族色彩浓烈,可以溯源,研究价值极大。从这些华侨、侨批经营者的后代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华侨出洋谋生的奋斗故事,从而还原整个家族史。”杨冬梅说。

  随着外界对侨批文物保护的反响持续发热,汕头把征集、收藏、整理侨批档案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理顺侨批档案管理体制后,把全部侨批档案实物转移到符合国家档案保藏标准的特藏库,建册建档,集中管理。同时对3万件破损较严重的侨批原件进行抢救修复,对新增加的4万多件侨批档案进行著录,全部馆藏侨批完成数字化处理。

  “我们既是在保护侨批文物,也是在维系侨批所蕴藏的大爱精神。”在与侨批打交道的四年来,杨冬梅不仅学会了汕头方言,还对侨批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一部侨批的纪录片里,我曾看到一个故事:一位泰国华侨,他一直记着自己欠水客的钱,直至临终前还不忘交代工友帮他把钱还上。侨批产生于民间,在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情况下,华侨仍愿意将自己赡养长辈妻儿的血汗钱交予一位‘陌生人’,由此往来百年。时代的艰苦、环境的恶劣没有改变他们守信重义的本质,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为更好传承侨批文化,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汕头将“侨批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延伸到青少年教育中。今年初,国内首套《潮汕华侨文化》读本编写完成,逐步在校园里开展试验教学。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也将在侨批里挖掘廉洁诚信教育的素材,计划于今年底在展馆三楼开办廉洁诚信教育展。


  非遗文化活化历史街区

  走出两座隔街对望的展馆,沿街望去是一片相似的中西合璧建筑。以中山纪念亭和老妈宫为核心,向西堤路和韩江梅溪呈扇形放射状分布,整块区域皆为小公园开埠区。开埠区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一片近代骑楼群,完整保留着20世纪初近代城市街区的原貌。

  在汕头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步行察看街区风貌,听取当地开展开埠区修复改造、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等情况介绍。近年来,汕头市把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与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文明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修旧如旧、修新如旧、不增不减、原貌修复”的原则,以微改造的方式对小公园片区内骑楼建筑群进行加固修缮。

  “当时总书记曾在我们驿站门前发表讲话。能够亲眼看到总书记,我备受鼓舞。”汕头市小公园文明驿站会长黄惠华向南都记者介绍,2017年3月,汕头市启动小公园开埠区两期修复改造工程。同年4月,她与丈夫陈涵鸿创办小公园文明驿站,几乎同步见证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的进程。

  “随着修复工作的开展,开埠区五福路、同平路等15条道路得到升级改造。通过加固建筑内部结构、修复外立面、增加灯光亮化等方式,骑楼群也得到保护修缮。环境的改善加快了文明建设的进程,我们的服务阵地也从临时帐篷、铁皮车发展为如今占地面积为80平方米的文明驿站。人员从十多人发展至数百人。”黄惠华说。

  除对骑楼街巷等物质性元素的保护外,开埠区还强调对非物质性元素的保护。2021年初,汕头市制定出台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提出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商埠文脉统一起来。

  黄惠华表示,近年来文明驿站还组织小学生研学团,带领他们在街区感受民俗、音乐戏曲、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帮助他们深入认识汕头的开埠历史与侨批文化。

  “开埠区承载着许多‘老汕头’的记忆,修复改造工程不仅仅是对破旧建筑的重新修缮,还要加强对开埠区的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恢复和提升”。3年前,黄霖来到小公园开埠区担任讲解员,如今已对这里了如指掌。他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开埠区通过统一招商运营,进驻商户已超300家,包含餐饮、零售、文化、公共服务等业态。截止至9月,2022年小公园开埠区人流量超600万人次。


  声音

  “总书记对汕头经济特区的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汕头改革开放再出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如今,我欣喜地看到,汕头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汕头港作为国家‘一带一路’15个重点建设港口之一,是粤东乃至泛珠地区连接海丝沿线国家的重要渠道。”

  ——开埠文化陈列馆讲解员黄少彦


  “未来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讲解工作上,结合建筑物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讲好更多汕头开埠区的故事,为把开埠区打造成汕头又一张名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弘扬‘侨’的文化。”

  ——小公园开埠区讲解员黄霖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