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湖湖心岛航拍图。
南沙滨水大道东,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点。
从2002年起,广州市地质调查院逐渐将工作重心从“综合找矿和工程勘察”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开展地质调查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今年,广州地质调查工作走过了50年历程,废弃采石坑变城市景观湖、绿色矿山建设矿业文化主题小镇等产业生态转型早已不是新鲜事,背后有哪些成功经验?近日,南都记者跟随广州地质调查媒体一起前去调研。
采石坑变景观湖
“河湖连通”构建区域生态体系
坐落在南沙区凤凰大道旁的凤凰湖2号湖水清景美,岸边绿植、栈道相得益彰。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个大型废弃采石坑。
2003年,在广东省政府部署下,广州启动了“青山绿地 蓝天碧水”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采石场整治复绿工作。板桥式复绿、蜂巢式复绿、台阶式复绿……广州地质技术人员通过实地调查、测量等方式在各区开展前期调研,根据不同采石场的地质条件、地理位置设计最优方案,“一场一策”。其中,针对矿山“一面坡”,主要采用“台阶式复绿”法。
“一面坡就是从山顶到山脚呈一个坡度,又高又陡”,市地质调查院相关技术人员解释称,“台阶式复绿”是指从上到下逐级形成台阶,每层台阶高10-15米、宽3-5米,这既能在绝壁上覆土种植,又能防止山石滚落。如今,采石场植被覆盖率高,肉眼已基本看不到石壁。
据统计,广州近20年的整治复绿,已关闭采石场670个,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并对大多数整治后的矿山土地进行综合利用,利用率达85%,有的开发为林园、矿山公园,有的作为其他建设用地。
凤凰湖历史遗留矿山整治复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始于2014年,利用6个废弃采石坑和虎门高速旁的洼地,打造一个生态景观湖。
“凤凰湖自然条件好,只是打通了水道,水就自然进来了。”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自然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岑坚成表示,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该工程大胆创新,将人、水、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提出“河湖连通”的新思路:将凤凰湖2号湖的北半湖与蕉门村涌打通,并通过蕉门村涌与蕉门河进行连通,构建了蕉门河-凤凰湖碧道,成为集生态整治、排洪调蓄和城市景观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2018年,凤凰湖2号湖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6个相互连通的生态景观湖,把原本废弃的采石坑变成集防洪排涝、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景观,极大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边开采边复绿
打造矿业文化主题小镇
与以往石坡滚滚、尘土飞扬的采石场不同,从化区太平镇的顺兴石场满眼绿色,一个深几十米的巨大矿坑已被开凿出层层台阶,绿树就种在“阶梯”上,俨然“梯田公园”。
顺兴石场是广州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建筑碎石生产企业,十多年来几次改造生产线,坚持边开采边复绿,先后获评“全国绿色高质量发展二十佳矿山”、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通过生态修复矿山特别困难。华南地区温度高,在石头上种草种树很难成活,直接被烤‘死’了。”顺兴石场场长孙江先说,为解决这一难题,石场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根据石场自身的环境条件,充分研究树种的保水性、耐热性等,并铺设多种辅助设施,如在台阶上覆土、打水槽等,使在石壁上种树成为可能。
框架梁、微型槽、刻度分割……顺兴石场摸索了多种方法,最终决定种植藤蔓类植物,“刚开始研发时,种植一平方米植被花费两百多块,现在已经降到六七十块了。”孙江先说。到今年,顺兴石场计划建设成智慧生态型矿山,发展生态农林业、文化旅游业,为建设矿业生态产业园、矿业文化主题小镇打下基础。
“从开采之初,我们对顺兴石场就有‘全生命周期’的考量,边开采边复绿。”孙江先表示,顺兴石场突破了传统的简单植被复绿模式,以生态修复技术保障矿区园林化、景观化和可持续化的深度修复,“复绿不是简单地种草种树,我们是按照矿山公园的标准来规划建设。”
现阶段,顺兴石场正摸索矿山产业融合发展的“广州模式”。据了解,顺兴石场的开采时限到2031年,在智慧生态型矿山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到2032年将进一步附加乡村振兴、商务会议、教育、休闲度假及相关公共事业等社会功能,打造矿业生态产业园。
近年来,广州大力发展绿色矿业,绿色矿山创建率达88.9%,高于全省水平。市规划和资源局表示,目前广州21家持证矿山企业中,有3家已停产待注销,剩余18家持证在采矿山中已有16家建成绿色矿山,到2023年底全市所有持证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加强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
助力广州城市建设规划
南沙区滨水大道东的蕉门河岸小公园,设有一个软土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点。装置地表以上由立杆、太阳能板和无线采集箱组成,测量设备则埋在地下。市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调查部副部长李晶晶解释道,这种装置主要通过钻探成孔,埋设刚性立杆与基岩连接,测量地表土体与基岩的相对距离,达到自动监测地面沉降量的效果。
在广州,这类监测点共有100多个,主要分布在南沙、番禺等区域。“2011年以来,我们逐步开展地面沉降水准监测试点,2015年后全面开展软土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工作,目前在广州南部设点比较多。”市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调查部技术员陈运坤说。
广州城市的软土分布较为广泛,以珠江两岸-番禺-南沙一带为多。据介绍,软土是一种压缩性较强的土体,容易引发地面沉降,若工程建设时地基处理不到位,可能造成路面开裂、房屋墙体开裂、房屋基础悬空、水电通讯管线破坏等危害。
在自动化监测技术投入使用之前,广州主要采用人工水准测量法,测量周期长、耗时耗力。“我们也曾尝试过多种测量技术,包括水准测量、GPS定位等。综合比较下来,还是现在采用的技术符合广州实际,可以将智能化和准确性较好地融合。”李晶晶说。
通过对比广州与其他城市软土的异同,市地质调查院因地制宜设计了符合广州地质特点的仪器。比如广州的软土最厚的区域只有几十米深,适合钻探成孔建设自动化的沉降监测点,上海的软土淤积厚达几百米,则不适用此类设备。
“现在,我们会每年统计变化量,总结不同区域的沉降量变化情况并报告有关部门。他们在规划土地用途时就需要斟酌,也可有针对性地设计建筑的基础结构、地基处理方式等。”陈运坤说,“下一步将继续加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向广州中北部其他区域拓展。”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钱泳君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图片:通讯员提供
钩沉
地质调查工作者的“三光荣”精神
1972年,为支持广州煤炭事业恢复和发展,广州市地质勘察队正式成立,为矿山开采提供勘探服务,并对地区矿产资源进行地质普查勘探。老一辈地质调查工作者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形成了五十余份有价值的地质勘探报告,并为全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完成工程勘察600多项,供水勘察20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