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菜市场的人类学家”钟淑如记录菜市场变迁:

大国小农供应链如何实现餐桌鲜味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8月10日        版次:EA06    作者:黄姝伦

  ← 2018年10月,北京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一角。

  → 2022年7月,广州东山肉菜市场里街坊们精挑细选。

  广东人钟淑如的童年和求学经历中,菜市场是重要介质,串联起同母亲买菜、帮厨一日三餐,和大学好友开小灶解馋,在美国读博时乡愁不断的记忆。

  “广州沙园市场人声鼎沸最是划算”“北京早市的菜是一盆一盆卖的”“贵阳的菜市场有超过20种豆腐”……钟淑如对各地菜市场如数家珍,她自称是“菜市场的人类学家”,2018年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毕业,后受聘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担任特聘副研究员,从事可持续食物系统、经济人类学等方向研究。

  菜市场的起源,可追溯至宋朝,坊市分治,“坊”是居所,“市”是街市,即菜市场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菜市场几经变迁,成为食品流通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大国小农”国情下,农业供应链的神经末梢,灵活地满足着城镇消费者对新鲜食材的需求。农产品经菜农、采购商、批发商、摊贩层层流通,也是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20世纪90年代末超市在中国大小城市兴起,2000年后“农贸市场改超市”旋风刮过,21世纪10年代社区菜店、网购冒尖,20年代生鲜电商、社区团购遍地开花。不少菜市场在一轮轮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受到新业态冲击。但对许多城市而言,菜市场是割舍不掉的烟火气,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钟淑如的研究从海南岛三亚开始,在那里,她进行了为期14个月的田野调查,访谈了113个摊贩,跟着他们穿梭码头进货,讨价还价,砍肉叫卖,和街坊们建立联系。摸着发展脉络,菜市场更是具有情感价值的公共空间,汪曾祺曾有描述“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近年,全国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在多地进行,菜市场呈现出更多丰富业态。钟淑如计划写一本《中国菜市场漫游指南》,记录中国的菜市场的变迁发展,如何在话语权集约化的全球食物系统中,以新鲜、平价、多样化的供给,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在生鲜零售版图中保留一席之地。

  A

  “大市场、大流通”农业供应链在菜市场集散

  南都:中国城市中现存的农贸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产物,打破了以统购统销为主要特征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菜市场兴起,如何改变了人们的餐桌?

  钟淑如:这段历史很重要,解释了为什么老一辈的人习惯去菜市场。1988年,农业部门提出了“菜篮子”工程实施,满足城市副食品稳定供应,以蔬菜、肉、水果和蛋奶为主的“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人们消费需求增加,全国各地兴建便民菜市场,当时有的城市规划规定,在人口达到10万人的居民区,10分钟步行半径内,设置至少一个菜市场。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菜市场所有权出现了多种形式。譬如我所研究的海南三亚,一共有33家菜市场,市政府公有制菜市场有5家,其余的属于居委会或私人等,菜市场的定位走向成熟商业运营。物流网络也越来越四通八达,大大丰富了人们餐桌。

  南都:新冠疫情考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蔬菜自给率备受关注。菜市场几经变迁,在城市食品供应方面充当着什么角色?

  钟淑如:蔬菜自给率有两层含义,一是本地的量够不够供给基本生存,二是能否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现在菜品供应物流发达,跨省食材在菜市场集散。我们说吃“当地当季”,现在指的是全国性的“当季”,一个市场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食材,夏天时节,中部的藕尖南下,南方的荔枝北上。广东也有大量农业企业在云南、宁夏包地种植,源源不断地供应南方菜市场。

  农产品产业链前端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菜市场对于当前中国食品流通体系是个必然存在。菜市场小商贩模式灵活,商贩在食物流通系统中可以任意接入任何环节。许多地方的人,尤其是“老广”对“新鲜”有执念,这种灵活性恰恰能高效满足对食材新鲜和多样化的需求。

  B

  “大国小农”基本农情支撑菜市场灵活运转

  南都:中国基本国情是大国小农,您把菜市场称为“必然存在”,这如何理解?

  钟淑如:国内农副产品的生产端非常零散,流通端充分竞争,销售端灵活多元由菜市场承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数量约有2.03亿,占各类农业经营户总数超过98%,经营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其中户均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85.2%。

  各地小农户的收成是通过层层收购、批发商,流通至菜市场。生产端小农和小农之间优胜劣败,流通端大收购小收购、大批发小批发之间相互较量,每个层级竞争者众多,菜市场商贩作为供应链终端,选择多,议价空间由此拓宽。谁也没法打赢谁,难以做到几家独大。

  农产品供应链前端的“小规模、大群体”决定了菜市场的平民色彩,物美价廉才是竞争实力,小商贩有让利行为,丰俭由人,消费者按需购买。以鸡蛋为例,中国八成的鸡蛋供应,都来自养殖数量在5万只鸡以下的散户。

  标准化、规模化是未来趋势,大的生产者也在不断涌现,承包上千亩地,降低生产成本。但现阶段,菜市场呈现出了更强的包容力,非标准化、标准化的产品都可在此集散。近期,我在南京的一家菜市场观察到,猪肉集约化、品牌化程度较高,菜市场中的猪肉摊位组成,个体户和品牌零售店对半分。

  南都:您曾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菜市场(wet market)在当地已经非常少见,零售端的农产品流通被商超主导。能谈谈您在国外的观察吗?

  钟淑如:从跨国对比来看,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零售革命”,超市取代了传统市集。农副产品供应超市独大,各大连锁巨头控制着80%以上的生鲜食物销量。超市的话语权可以延展到生产端,通过订单模式组织生产,大量采购,拥有自有品牌,但这也得益于美国以农场制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英国地理学家杰克逊(Peter Jackson)曾解释,西方语境下的“新鲜”是一种技术成就。现代冷链技术的发展,让食物生产标准化、储藏和运输稳定化。但是,技术新鲜不是中国市场主流,中国消费者青睐原真的、接近自然状态的食材,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以分秒计算,时间越短越新鲜,观念中新鲜程度和品质挂钩。

  C

  菜市场危机更多来自内部断层

  南都:疫情也加速了国内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零售发展。您认为,中国的菜市场正在面临哪些变化和挑战?

  钟淑如:生鲜产品供应链薄弱、损耗高、毛利低,提高电商渗透率,“最后一公里”难题有待解决。菜市场中受到网购、商超冲击最大的是杂货店,鸡蛋、酱油等品类,本就利润微薄,不像肉类、蔬菜类等在渠道上占优。

  现阶段,对于留存的菜市场而言,更多的危机来自内部。菜市场经营户多数是中老年群体,面临无人接班的挑战。菜市场工作是“超长待机”。一个海鲜档摊主要凌晨两三点在码头进货,6点赶早市,中午稍作歇息,晚上八九点收摊,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全年无休是常态。

  菜市场由个体商贩经营,他们落脚城市是“老乡带老乡”出来的,同乡同业。菜贩普遍学历不高,我在海南调研的17个市县菜市场,估计有八成的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后辈接班往往是次选。但从农村到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在继续,菜贩的工作门槛相对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灵活性大,有利可图,这门生意还是具有吸引力,菜市场也在转型升级谋变中。

  熟悉的菜贩会和我说,“习惯了”“这份工作能感觉到自由”,这种自由来自对时间的掌控感,自己弹性安排工作,不用打卡、计算KPI,比种地、进厂强。

  南都:在一线城市中,广州保留的街区菜市场较多。岭南的菜市场文化有何特别之处?近年来,大城市因为业态调整等因素,对菜市场进行拆除、改造,这也重塑着社区生态,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您有何观点和建议?

  钟淑如:有数据披露,上海有800多个菜市场登记在册,广州现存584个菜市场,而北京的数量已经在逐步减少,到2015年,三环内保留有约160个菜市场。

  广州的市井气息浓厚,居民爱逛菜市场,饮食文化对新鲜近乎“苛求”。在菜市场挑选食材,市民自己有“一套经”,比如吃鱼须活鱼现杀、死鱼超过两三个小时、风味不再等等。

  城市更新步伐加速,菜市场要改变“脏乱差”的形象,与现代都市接轨,破解经济效益较低和食品安全等风险点。

  菜场改造有三个趋势,以广州为例,一是高颜值,会引入设计公司,添加艺术、文化元素,近期升级改造后的东山肉菜市场外观是骑楼,岭南特色引得网红打卡;二是高科技,在菜市场摊档摆放食品溯源码、电子秤,以及应用电子屏、菜场云端管理等;三是多业态,菜市场嵌入社区,打造为邻里中心,除了买卖食材,还能提供餐饮、维修、基础医疗、老人活动中心、日用品超市等综合服务。

  更新改造菜市场首先要明确其公共服务的定位,循序渐进,做好规划,引入多方力量,包括市场经营主体、品牌资本、社会力量,政府需要发挥监督引导的作用。

  链接

  人类学家“心水”菜市场推荐

  广州沙园市场:位于海珠区,由沙园、西华、远洋三个市场组成的食物藏宝地,以品种多样、“平靓正”闻名于街坊。每天人声鼎沸,岭南生活气息油然而生,被市井气包裹,有“海鲜大笪地”美称。

  广州龙导尾市场:位于海珠区,沿街商铺就是市场的一部分,整个街区如同迷宫,居民称之为“龙肚尾”,这里保存最地道的广州老建筑,徜徉其中,感受历史和当下的无缝连接。“老字号”英记出品传统手工小吃,如南乳蛋散、龙江煎堆等,是许多街坊难忘的童年味道。为优化居民买菜环境,龙导尾已启动改造工程,引导流动摊贩入室经营等。

  广州东山肉菜市场:位于越秀区,是近年来广州菜市场更新改造的优秀案例。东山菜市场改造引入设计团队,以“人间烟火气、龟岗万花筒”为主题,保留东山骑楼老巷风格,利用传统拱廊,丰富了公共休闲空间。前后门的彩色透光遮阴棚在网络上蹿红。在东山,买靓餸和行靓街的生活美学可以同时实现。

  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篆新市场能大大扩宽消费者对食材的想象力,摊档上摆满了未曾见过、叫不出名字的菌子、果蔬,甚至花草、昆虫,被调动的不仅仅是味蕾,更是一场视觉盛宴。这里扎根日常,吸引游客云集,在此一品地道春城风味。

  南京科巷菜市场:菜市场重新嵌入社区的典例。科巷融合了餐饮、生鲜、便民服务等多重功能。一楼的餐饮区可将南京小吃一网打尽,二楼生鲜区设计美感,还引入智慧管理系统。

  三亚第一市场:海鲜区每天人头攒动,最佳时节是9月开渔后。可货比三家,挑好海鲜,再来几把野菜,到市场外围的加工店现炒现吃,品尝海岛风味。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图片:受访者提供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