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乞巧文化节迎来“成年礼”,元宇宙数字乞巧文化博物馆上线

乞巧文化如何传承创新?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8月04日        版次:CB05    作者:夏嘉雯 钟欣

  “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启动。

  乞巧习俗自古在岭南地区盛行。

  “七夕”到来之际,广州天河珠村潘氏宗祠的明德堂内,多款乞巧工艺精品令人目不暇接,“拜七娘”“对月乞巧”等传统习俗活动在这里上演;全国首个以乞巧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有了“元宇宙”版,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感受乞巧魅力……

  日前,“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启动,将持续到8月5日。自2005年举办以来,广州乞巧文化节迄今已连续举办17届,成为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盛事。

  守正传承 原汁原味重现乞巧习俗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是旧时少女通过展示心灵手巧向织女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的日子。乞巧节的民俗文化在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广州天河区珠村得以保留,为珠村赢得“中国乞巧第一村”美誉。

  珠村明德堂作为主会场,宗祠内早已摆放了传统乞巧供案,集中展示民间精巧的乞巧工艺。乞巧文化节期间,游客将会看到“祈福”“迎仙”“拜七娘”“对月乞巧”等活动。

  一系列乞巧作品中,除了传统的仙女、花鸟等,也有结合现代元素的作品,如载人火箭、广州塔、核酸检测等,其中不少出自潘慧君之手。潘慧君今年69岁,是珠村有名的“巧女”,自小学习绣绒花、珠花等手工。近年来,她更是致力乞巧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于2021年被评为天河乞巧习俗代表性传承人。

  珠村小学校长郑晓峰介绍,作为“广州乞巧文化传承基地”,珠村小学把乞巧教育特色打造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有机结合,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全方面。以班级为阵地,将乞巧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邀请民间乞巧艺人到学校教学,还会联合其他基地学校进行非遗作品展示。启动仪式上,潘慧君向传承基地——珠村小学的学生代表颁发“乞巧非遗小使者代表”证书,象征着乞巧文化在代际之间的接力和延续。

  

  创新“破圈” 沉浸式感受乞巧文化魅力

  在表现形式上,今年的乞巧文化节也有新玩法。启动仪式上,元宇宙数字乞巧文化博物馆正式上线,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感受乞巧文化的魅力。

  “小女班昭是乞巧文化元宇宙传播者,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领略乞巧文化流传千年的魅力。”在元宇宙数字乞巧文化博物馆门前,虚拟解说员班昭身穿“巧女”传统服饰,微笑着迎接各方游客。通过720°拍摄、虚拟现实等技术,多维度、全方位展示乞巧文化博物馆,实现馆内1:1三维数字孪生,构建元宇宙中的乞巧文化博物馆。

  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天河区全面贯彻落实非遗保护责任,加强非遗机构、制度、阵地建设。今年构建元宇宙中的乞巧文化博物馆,将数字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地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除了“非遗+科技”,今年广州乞巧文化节还与多业态进行创新融合,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一系列跨界动作尝试“破圈”。在花城广场,由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策划组织的“七夕天河 绽放广州”主题快闪活动将呈现“戏剧”“舞蹈”“歌唱”“朗诵”“情景剧”,打造一场兼具线下趣味互动性和线上传播影响力的创意活动。正佳广场探寻“爱情密码”、合利天德广场玩转幸福数字“7”、VLAB翌方181创意园共享社区活动、未来社趣味手作体验等乞巧主题活动,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解乞巧文化的丰富选择。

  

  专家建言 以人为本,让节日“活起来”

  乞巧习俗自古在岭南地区盛行。2005年,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在珠村举办,其独特的民俗特色吸引了众人视线。2011年,珠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天河乞巧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以非遗天河乞巧习俗为文化内核的广州乞巧文化节,更成为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盛事。今年,广州乞巧文化节迎来了“成年礼”,如何更好传承与发扬乞巧文化、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成为焦点话题之一。

  在“我们的节日·村民、学者话七夕”研讨沙龙上,天河、黄埔、番禺的非遗传承人,研究民俗文化、非遗保护的学者齐聚一堂,为广州乞巧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以前,乞巧节主要是待嫁的女孩们在过,她们向神仙祈愿一双巧手,同时借做手工的机会展示自己,吸引如意郎君的注意。”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唐涤非谈论了乞巧文化接受者的变化,“但现在,乞巧节不再是个人对神仙的私语或吸引关注的方式,而是政府倡导,面向普通大众展示乞巧民俗。”

  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邱浩伦提到,在乞巧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政府需要负起主体责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活起来”。“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政府牵头之后,如何带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把乞巧文化发展得更好。”

  元宇宙数字乞巧文化博物馆现已发布,如何利用新兴媒介、数字技术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暨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刘晓春认为,首先要提取乞巧文化中年轻人感兴趣的部分,再利用新兴媒介、数字技术加以传播。唐涤非也表示,乞巧文化像蒙尘的宝物,大众还未能真正看到它的光芒,期待数字化博物馆能“拂去尘埃”,带大家真正了解乞巧文化的魅力。

  知多D

  天河乞巧习俗

  2005年,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在珠村举办,其独特的民俗特色吸引了众人视线。2011年,珠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天河乞巧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钟欣 实习生 周晓丹

  摄影:南都记者 邹卫 实习生高暄妍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