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在练习刺绣。
残障学员制作的部分刺绣工艺品,均被金姐回购。
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有一个为残障人士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康园工疗站。每到周四,这里会有一堂刺绣课。
上课的学员中,有的自小患上小儿麻痹,行动不便;有的听不见说不了话,只能用手势配合表情表达需求和感情;有的脑部动过手术,不按时服药就会晕倒。在刺绣课上,他们绣出了各色艳丽的花朵。工疗站的站长和授课的老师希望,能帮他们打开手工艺品的销路,帮助这些残障人士绣出自己人生灿烂的繁花。
学刺绣的31岁男人
31岁的男人坐在一张桌子前,就着一面棉布穿针引线。他在刺绣。这块经纬分明的米黄色布料上,共描了十二朵形态各异的花朵,他的任务是用各色鲜艳的绣线把它铺排占满。
他叫庆仔。
远远看去,庆仔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凑到近处,才能看到他的身体佝偻外突,这是脊柱弯曲变形所致。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后,他便落下了终身后遗症。等到长大成人,站立身高仅相当于一个小孩,走路的时候只能靠单腿发力,一条腿往前跳着迈一步,另一条腿便跟着挪一步。
当天早上,庆仔戴上头盔,骑着他那辆小电动从深井村的家里出发。这辆四轮小电动,别人管它叫“残疾车”,其实是老人代步车,原来是设计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专用的。前些年,到长洲街康园工疗站的这段距离,是他妈妈踩脚踏车一路把他送过来的。现在有了小电动,自己就能往返。
从村里出来的这一公里路虽然只有大约15分钟车程,但路并不好走,须经过一道很长的斜坡,有些陡。有时候,车走着走着,零件就会坏。别看小电动简陋,维修起来也花了不少钱。如果实在没办法修了,就只能换一辆。
上午9点前,庆仔赶到了工疗站。这家位于黄埔区长洲街金洲南路1号(街综治中心内)的康园工疗站建于2007年12月,是黄埔区康园服务中心在长洲街设立的服务点。
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是广州市残联直属的大型公益性福利服务机构,为残障人士提供康复训练和辅助性就业服务。据相关报道,目前广州在全市设有11个区级康园工疗服务中心及187个街镇康园工疗站。
“文体、生活自理、职业训练、技能”,长洲街康园工疗站站长许燕芬介绍工疗站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服务时概括道。
对抗孤独的刺绣课
这天这堂课是刺绣课。和庆仔一块儿上课的,还有其他残障人士,大家互称“工友”。他们中,有的有听力障碍,只能用手势配合表情表达需求和感情。有的脑部做过手术,有癫痫症,不按时服药就会晕倒。
根据广州市相关规定,工疗站的学员职业训练津贴按实际到站天数每人每天20元。这笔津贴,工疗站里叫“交通补贴”,一个月里最多能领到460元,但也有碰上突发疫情的时候,工疗站就得暂时关闭。其实,很多人来这里,倒不是想领取这份微薄的补贴,而是因为——如果在家里,往往意味着就得一个人承受无聊和孤独。
庆仔还记得小时候,父亲还没退休,在黄埔船厂做工,母亲务农,田地里有庄稼要料理。村里没有特殊学校,就算有,对于他这种行动不便的身体来说,上学也不是个省心的事儿。没有学上,只有义工上门来教识字。那时候,他一个人就窝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机或玩扑克牌。有了手机后,就玩手机。当家人知道街道有工疗站,就把他送过来。庆仔自己也喜欢热闹,“自己一个人在家多无聊”。
在工疗站,庆仔学刺绣也有两年多的时间了。男孩子学刺绣,一开始有点排斥,“老想着打扑克”。老师给播放视频,说男人也能绣得很漂亮。他愿意下功夫,把一些绣法都学会了。像他手头在做的这件绣品,需要用平针绣、轮廓绣、参针绣三种绣法,他也做得有模有样。
授课的老师凌燕金是长洲街上有名的“绣娘”,大家都称呼她“金姐”。她是土生土长的长洲人。从小,她就跟着大人绣花鸟。那时候,刺绣的成品还是实用的居多,譬如嫁娶中的新娘裙褂。如今,刺绣作为一门繁复的传统手工艺,成了审美所需,往往充作摆设或装饰。
退休后,金姐捡起了这门手艺活,重新发现它的魅力。她在深井古巷开了金绣手工廊,四处去上课交流,甚至不惜远赴欧洲进修。“我想把深井文化和深井刺绣传承并发扬下去。”
从2018年起,金姐就开始来到工疗站为学员上刺绣课。她记得,刚开始跟他们打交道时,需要小心翼翼的。有一个女孩叫嘉琪,那时候脾气很暴躁,会乱扔东西。她手把手教,逐个过,“刺绣就是要让他们静下来”。现在,嘉琪熟能生巧,手上的针线上下翻飞,已经能够绣出东西来了。
“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金姐发现,他们虽然肢体有缺憾,但同样在寻找别人的认可。在工疗站教刺绣的这些年让她总结出了个中诀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行的”。她甚至带着学员去参加落地的志愿活动,让他们去教别人刺绣。“他们需要这样带动着,去跟社会接触。”
如今,庆仔已成为工疗站首屈一指的刺绣“师傅”,一些作品还被装裱收藏在金姐的工作室里。“做刺绣让我心情感到平和,看到自己的作品也很有成就感。”庆仔说。
渴望打开销路的手工艺
在金姐的工作室里,桌面上有多把学员绣成的团扇。有些绣品,不是绣得太漂亮,参差不齐的,但也能见其用心。这些作品,都是金姐向学员买的。
工疗站学员的刺绣作品一般只能集中拿到公益集市售卖,每件30元到60元不等,卖得的钱会原原本本给到学员,这是劳动能力有限的残障人士所能获得的酬劳。但公益集市也不是常开,就是开也不能保证卖得很好,最后往往是金姐自己掏钱回购。
金姐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员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劳动获取价值。但坦白说,与工疗站对接开办刺绣课近5年,相关耗材都是金姐自掏腰包提供,“单凭我们个人坚持,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
长洲岛地处偏僻,是珠江上的一个江心岛。游人虽有,但也不多。吃了交通的亏,工疗站一直没能想出好的办法让工友们得到额外的收入。
站长许燕芬说,有个办法是做胶花,但交通不方便,只有厂家要得急的时候才有做的机会。但工友一天做下来,可能连两三块钱都没有。
他们渴望有人能帮忙打开销路,让残障的工友们也能自力更生,看到自己手头的活计变成实实在在的回报。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魏志鑫 陈杰生 实习生 李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