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国家植物园——

打造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7月28日        版次:CB06    作者:陈卓睿

  开花的报春苣苔

  红花报春苣苔

  海南黄花梨 (降香黄檀)

  杜鹃红山茶

  开花的怀集报春苣苔

  怀集报春苣苔恣意地绽放着可爱的白色小花,海南黄花梨已成参天大树……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不少极度濒危乃至野外灭绝的植物就此扎根落地。“让它们(濒危植物)被保护、繁育、实现野外回归,这是我们植物园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引种保育部副部长湛青青说。建园至今近百年,植物园始终扮演着濒危迁地物种“诺亚方舟”的角色。

  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今年7月正式揭牌成立后,将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

  人工育苗,解决溶洞植物环境适应问题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南都记者被几盆小巧玲珑的植物吸引了目光。这正是产自广东粤北,曾一度被认为灭绝的报春苣苔。

  资料显示,报春苣苔是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区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喜凉爽、阴湿的石灰岩地区,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

  报春苣苔对生长环境的高要求导致其生长环境中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轻微变动都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据了解,报春苣苔于1881年在粤北连州连江流域的石壁上首次被发现,此后一百多年,再也没有人发现过它的踪迹,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上世纪90年代,报春苣苔在广东连州被重新发现。1999年,报春苣苔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名单,保护级别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据湛青青介绍,从2002年起,华南植物园开始了报春苣苔的迁地保护研究。经过探索,华南植物园舍弃了传统用种子培育的方式,而采用叶片培育,采用生物克隆技术培育报春苣苔。科学家们把报春苣苔的叶片进行生物切割,再运用生物技术诱导其发芽、生根。

  “报春苣苔的生长环境要求温度、湿度保持相对恒定,在培育试管中很难生根,这成了华南植物园的专家们培育报春苣苔的最大难题。”湛青青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个玻璃培养基,里面装满着报春巨苔同属的“亲戚”怀集报春苣苔的幼苗。“我们从幼苗开始,让它们在成长中逐步适应人工打造的环境,这样才能让人工繁育的报春苣苔个体健康成长。”湛青青说。据了解,繁育专家们通过反复进行实验、不断调整培养基的成分,控制培育试管的湿度和温度。终于在历经5000多次试验后,2003年华南植物园利用生物技术成功繁殖报春苣苔,并在2007年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的野外回归。2021年,报春苣苔的保护等级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调整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

  此外,华南国家植物园中还对报春巨苔属内更濒危的两种植物怀集报春苣苔(产自广东怀集)和红花报春苣苔(产自广东阳春)进行抢救性的迁地保护。

  据湛青青介绍,怀集报春苣苔2010年在广东怀集被发现时约有200株,而2021年当华南植物园康明研究员再次考察时发现,因生长的溶洞环境变得干燥,怀集报春苣苔存活率大大降低,仅剩1株。无独有偶,2012年红花报春苣苔被发现时仅有10多株,根据IUCN标准被列为极度濒危状态,对怀集报春苣苔和红花报春苣苔两个物种实施迁地保护迫在眉睫。据了解,华南植物园已经对怀集报春苣苔和红花报春苣苔进行了有效的迁地保护,正准备开展野外回归计划,怀集报春苣苔和红花报春苣苔重返自然指日可待。

  “迁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护了一个物种仅剩的种群和基因,但野外回归才是保护的终点。”湛青青表示,回归野外后的植物,在复杂的环境下才能更容易产生基因的突变,为物种的基因多样性带来正面影响。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杜鹃红山茶、虎颜花、彩云兜兰、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多种濒危迁地物种已成“明星植物”

  数据显示,目前华南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64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37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望天树、东京龙脑香、坡垒、广西青梅、猪血木等5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报春苣苔、虎颜花、广东含笑、狭叶坡垒等285种。

  其中,杜鹃红山茶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植物界的熊猫”之称,由华南植物园卫兆芬研究员于1986年命名发表。野外调查时发现杜鹃红山茶只有千余株,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与广东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合作,在每株植物上剪下3根小枝条进行嫁接,建立了遗传多样性资源圃,成功实现其迁地保护,全覆盖保护了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以其花大、鲜艳、叶片独特、树冠优美的特征在园景树、花篱、盆景及切花等方面应用广泛,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被称为华南植物园里的“明星植物”。

  作为华南植物园里价格最昂贵的珍稀濒危植物,海南黄花梨(又称降香黄檀、海黄、黄花梨或花梨木)被誉为“红木界的国宝”。它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963年由华南植物园豆科植物分类学家陈德昭先生命名并发表,野生种群仅见于海南岛。因为其突出的经济价值,华南植物园在1957年建园初期就引种栽培了一批黄花梨,成功迁地保护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当初引进的一株株小苗,经过华南植物园工作人员的悉心培育,如今都长成一棵棵粗壮的参天大树。其中,最大的一株位于蕨园,其胸径达69厘米,是华南植物园元老级别的“镇园之宝”。

  值得注意的是,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的活植物标本园种植着一株1981年从云南引进的望天树,它高达20-30米,胸径45厘米,成为园内最高的树。“明星植物”们通过华南国家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获得重生,同时,它们的重生也给华南国家植物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物种保育:潜在价值同样重要

  立足华南,面向东南亚,辐射世界同纬度地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类群系统收集保存,致力于本土植物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支撑国家绿色发展的源头资源是华南植物园物种保育的战略定位。

  华南植物园保育和展示区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4237亩,建有展览温室群景区、龙洞琪林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8个专类园区。目前,华南植物园已实现迁地保育活植物17168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提出要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

  “植物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除了观赏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等我们看得见的直接价值,植物没有被发现的潜在价值也同等重要,不应该被忽视。这也是我们进行物种保育工作的意义。”湛青青如是说。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实习生 宋美莹 图片由华南国家植物园提供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