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广州从化鳌头镇中塘村香米基地收割现场。 南都拍客 陈文吉 摄
《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2)》。
日前,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广州要围绕实施“穗农奔富”专项行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具体目标包括精品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都市农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广府特色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展望2035年,广州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国际化大都市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A
构建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新格局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和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也是广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
广州把乡村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稀缺资源和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关键抓手,以精细农业、精美农村、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都市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和乡村振兴引领地,走好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持续当好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和表率。
“十四五”时期,广州要努力构建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新格局,分别规划打造天河“农科硅谷”、白云“菜篮子”枢纽区、从化新乡村建设示范区、增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黄埔共同富裕先行区、花都临空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番禺渔业经济引领区、南沙特色种业创新区和荔湾、越秀、海珠都市农业体验展示区。
围绕加快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广州将打造11个重点产业:一是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围绕广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穗”字种业;二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发展优质粮油产业,重点是做大做强丝苗米产业;三是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四是发展优新水果产业,加快引进发展一批适合广州种植的新奇特水果,提高荔枝、龙眼、香蕉等岭南传统佳果种植水平,丰富市民“果盘子”;五是擦亮广州花城名片,发展精品花卉苗木产业;六是保障肉类产品稳定供给,发展生态畜禽产业;七是满足广州人民对优质水产品的旺盛需求,发展现代渔业;八是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九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十是发展数字农业装备,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十一是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业。
B
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建设6个重大平台
为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方面工作,《规划》提出要突出做好以下五方面任务: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包括完善农业物质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二是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包括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发展数字农业。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包括加强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美化提升乡村风貌、系统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便捷高效生产生活圈。四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包括大力培育“新农人”、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优化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包括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要素更多向农业农村流动。
《规划》还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广州将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建设6个重大平台,打造成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是建设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等农业科技平台;二是推进新一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产业融合平台,重点包括花卉、荔枝、渔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三是继续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四是建设广州农业农村数据信息平台,包括广州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五是以新乡村示范带为重点,打造乡村建设平台;六是打造改革试验平台,印发实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结合片区广州(片区)实施方案,支持南沙区创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支持黄埔区创建省级城乡融合示范区。
链接
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发布农业产学研要加强衔接
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关键。近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2)》(下称蓝皮书)。
珠三角人口稠密,消费发达,产出多种类高附加值农产品。2021年,广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50.53亿元,同比增长7.1%。
近年来,广州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蓝皮书指出,农业生产能力和保供水平稳步增长,农业布局持续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广州农业现代化还面临着资源约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滞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的短板约束。
重点支持种业科技创新
2020年,广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有效灌溉面积7.38万公顷,育种方面投入加大,培育了“五源占水稻”“玉田1号菜心”等46个新品种,并设立区级、镇(街)农技推广机构分别有12个、27个。
广州市社科院农村研究所副所长胡晓群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普及,和新型装备的大规模引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农业越来越呈现一种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结合趋势,自主创新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胡晓群说。
种子是农业产业链最前端,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广州市社科院农村研究所副所长张强在蓝皮书撰文称,广州种业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已逐步形成了“三大片区”(北部试验与制种功能片区、中部研发与创新功能片区、南部总部与贸易功能片区)和“五大育繁产业基地”(农作物、渔业种苗、林果花草、埠外种业、畜禽与实验动物)的总体布局。
根据蓝皮书,为破解种业投入“资金难”问题,广州市级财政、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及各区多管齐下,对种业发展加强资本支持。除了鼓励引导种业机构争取中央、省等有关支持种业的财政专项外,农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开发了专门化种业信贷产品,省、市级层面均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种业科技创新,种质资源收集鉴评、种业共享发展平台、新品种繁育推广等基础性工作。
2017年,广州市政府专项设立了规模为1亿元的种业发展母基金,撬动民间资本进入种业领域,该母基金已设立三支子基金,共投入了8个项目。
“当前,广州从事种业研制、生产的各类企业达数百家之多,持证种企业也不少,但种业企业总体上呈现小而多、小而散。”张强撰文称,多数企业以代理经营为主,从事种子销售。上游种业和下游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更紧密结合。举例而言,广州杂交水稻和超级水稻育种全国领先,增城丝苗米品牌认可度高,但由于缺少大型种业企业,要素成本又较高,科研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蓝皮书建议,改进种业科研立项管理,集中资源加大支持育种工程;优化科研创新体系,设立核心技术联合育种攻关机制;培育壮大企业主体,重点扶植“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改善政府种业基金运作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解决农业科技和生产“两张皮”问题,蓝皮书提出,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紧密协同,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锁和农业企业共建农业科技平台,支持有产业主导能力和科研基础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独立承担省部级、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转化应用项目,同时也要注重培育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
“广州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引领能力有待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和其市场显示度、影响力还不够强。”胡晓群说。
蓝皮书还指出,现阶段,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农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等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有待大幅提升。
同时,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匮乏,农村大量青壮年“外流”,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问题紧迫。现有农业从业人员多是50岁以上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可塑性不强、培训效果欠佳。
蓝皮书提出,加强指导家庭农场规范化管理,采取提供贴息贷款、加强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效益。以及,广州要引导龙头企业服务农户,支持专业服务公司发展,为小农户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另外,广州要继续优化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资金渠道。
06-07版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黄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