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歌的精神就是勇往直前

国家级非遗普宁英歌传承人陈来发创办少儿英歌队,创新表演形式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7月22日        版次:EA08    作者:肖阳

  普宁英歌舞表演。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讲好中国故事——广东非遗系列报道

  非遗小科普

  

  英歌是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演队伍人数少则24人、36人,多则72人,最多可达108人。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普宁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2006年5月20日,广东省揭阳市申报的英歌(普宁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文化馆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普宁“南山英歌”作为快板英歌的代表,是普宁英歌中最闻名遐迩的一支。陈来发是土生土长的普宁南山村人,十多岁便参加村的少年英歌队练习,年纪轻轻便执英歌头槌,后为南山英歌队长兼教练,是普宁快板英歌的第九代传承人。2008年,他被原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

  陈来发以实际行动演绎并阐述着“英歌精神就是勇往直前、不退缩”,他带领英歌队在天安门前表演,在普宁南山小学创办“少儿英歌队”,让“英歌精神”代代相承。在他的带领下,南山英歌走向了更广大的舞台,也凝聚起了年青一代心中的“英歌魂”,让英歌这一美好的非遗艺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少年十八初习艺,脱颖而出执“头槌”

  

  从小热爱艺术的陈来发,看到村里老一辈艺人舞英歌“多么雄伟,多么雄壮”,耳濡目染,便萌发了学习英歌的兴趣,他18岁时加入村的英歌队,师从快板英歌派杰出艺人陈瑞鹏,在学习过程中显露了极高的天赋,进步神速,19岁便担任了英歌队的“头槌”。

  在英歌队中,“头槌”就是舞蹈队伍中的领舞,整场舞蹈中,队伍跳完一个动作下一步要走到哪里、做哪套动作,都要靠“头槌”的带领。因此,“头槌”必须是技艺超群,能够调度把控全场的关键角色,自身动作既要做得好,又要懂得整台舞蹈里的图形该如何变化。

  

  临危受命任教练,大胆创新焕新颜

  

  1990年前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曾经远近闻名的南山英歌队逐渐萎缩,只剩下20名队员,而老一辈队员又极少传艺授徒,曾经全村人人喜习的英歌舞如今却零零散散,凑不齐一个队伍,流传三百多年的传统艺术日渐式微。

  眼见村里的英歌舞陷入困境,陈来发“临危受命”,出任了南山英歌队教练,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重振南山英歌队的雄风。

  陈来发表示,“作为非遗,核心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不能改的。但是老的传统要保存,那些美中不足要改,英歌的气势和观赏性还可以再提高。”接任英歌队后,陈来发虚心听取了专家的指导意见,顶住本村老一辈英歌舞者的压力,大胆创新改编英歌舞的表演形式,丰富了英歌舞的表演内容,南山英歌终于在1992年正式完成了华丽的蝶变——从广场表演走向舞台表演。

  经过表演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南山英歌在陈来发的带领下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型文艺活动与赛事。在南山英歌队发展蒸蒸日上之时,陈来发也迎来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表演。2008年,南山英歌队随“广东文艺奥运军团”抵京,在天安门前作英歌《雄风》精彩演绎,与岭南其他优秀节目一起,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广东文化实力。

  2010年,南山英歌队应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期间的开幕式,在世博园的迎宾演出、广场演出共七场次,此外,每天在世博园博成路的巡游演出,巡游路程达十公里,最终在全广东省58支文艺展演队伍中脱颖而出,载誉而归。

  

  授人以艺更授德,忠孝仁义“利”为轻

  

  对于南山英歌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陈来发介绍,其中流传较多的有三种说法:一是有戏班到普宁农村表演了《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乔装巧扮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戏,当地人非常喜爱这一表演,于是广为练习传播且发展至今。二是明末清初时期,潮汕人民为了抵抗沿海倭寇盗贼,在许多乡  社里设立武馆练拳舞棒。后来朝廷禁止民众练武并查禁了武馆。于是,潮汕人民变通方法,用小戏表演遮人耳目,慢慢发展起来。第三种说法则是普宁村民不满地主豪强欺压,徒步至少林寺学武,艺成之后返乡开设拳馆,传授武术,创编了英歌舞。

  虽然南山英歌的起源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其表演取材于《水浒传》第六十四回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桥段,却是确切无疑的。南山英歌属于英歌中的直槌快板,其特点是快而不乱,动中求静,手到眼到,槌槌有力,快击快收,因快夺人。一台表演节奏紧凑,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队员要完成下山打探、兴师出战、急水渡泊、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欢庆团圆、凯旋归山等情节;动作灵活多变,包括扣棒、藏剑、镖槌、布田、勾脚、背槌等。伴随着节奏明快、响彻苍穹的鼓声,队员们迅速有序地变换队形和图案,淋漓尽致地展现梁山泊英雄好汉的壮志豪情。

  英歌队员们台上是重情重义的英雄豪杰,台下也如兄弟般同甘共苦。“英歌舞”都是南山英歌队员的“副业”,他们平时都从事着各行各业。学习英歌的过程十分辛苦和枯燥。平日里,陈来发是训练场上要求严格的教练,对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而在生活中,他又像一位豁达热心的兄长一样,和队员们以兄弟相称,如果队员有困难求助陈来发的话,他也很乐意帮助队员们。

  英歌表演大都没有收入,即使能够申请到补贴,也是微薄的一点“夜宵钱”。但即使如此,队员们也一直坚持训练、表演。陈来发也经常跟队员们讲道:“不要把‘利’字看得那么重要,英歌队员如果把利益看得很重,英歌舞是学不好的。”

  就像扮演的梁山好汉一样,陈来发认为自己教的不仅是英歌的动作,还有英歌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及“忠孝仁义”等中华传统美德。“英歌队员都树立正气、正义,在外面要树立起这样的形象。”

  

  广开渠道纳新人,少年传承英歌魂

  

  英歌队的队员都是出于兴趣,在工作之余参加训练,这就意味着,当工作与表演冲突时,队员只能暂时放弃工作或者缺席训练、演出,长此以往,队员的生计会受到影响,队伍表演时也面临缺兵少将的情况。更有传承的问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来发始终认为“英歌舞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英歌舞的传承不能再是过去‘一师一徒’的模式了”。

  因此,普宁英歌舞从娃娃学起。陈来发用全村的高音喇叭向全村说“民间艺术英歌队今年要吸收新的队员,有喜爱的青少年可以来学习”。

  2017年,广东省在学校教育方面提出打造特色学校,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又在南山村,因此,在与学校负责人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陈来发积极协助南山小学将南山快板英歌舞作为特色教育项目来打造,以南山小学作为教学阵地,以英歌文化融入学校的特色教育之中组建南山少年英歌队,为普宁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蓬勃的活力。南山小学少儿英歌队经常会参加省里、市里的演出活动。2020年,少儿英歌队参加了广东电视台春晚的表演,把英歌这一非遗项目带到了舞台之上,向更多人展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英歌魂”。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肖阳 实习生 林雪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