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
黄冰澈从朝鲜寄给家人的照片。
印有“抗美援朝”字样的上衣。
张斌收藏的《杨家女将》《岳传》系列小人书,后捐给南沙区图书馆大岗灵山中学分馆。
2021年,刘道友获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老家的一面奖状墙成了传扬家风的起点。
“我想通过‘传家宝’讲述家里的‘英雄’”“我希望能传递爱,让孩子学会做一个有爱的人”。日前,南方都市报发起“岭南好家风”传家宝征集活动,已陆续收到超过70个家庭提供的“老物件”,有抗美援朝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各类荣誉奖章、经典小人书读物……“传宝人”讲述着各自“传家宝”背后的动人故事,以及历久弥坚的精神品质。此次活动面向广东全省发起,征集承载一代人精神或一个时代良好家风家教的物件,7月25日截止。
曾参与抗美援朝 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一生
传家宝档案
“老物件”:光荣证、中国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老照片、印有“抗美援朝”的上衣
简介:光荣证颁发于1951年12月19日,证明了黄冰澈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归来后,他被授予中国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抗美援朝期间,他常在照片背面写上文字,寄给家人,抒发爱国与思乡之情。
泛黄的思亲老照片、保存完好的纪念章与证书、印着“抗美援朝”字样的上衣……这些老物件,可以大致复原黄冰澈的生平:生于革命战争年代,1951年11月志愿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在铁路部门奋斗毕生,直至35岁因病去世。这些成了黄茜的传家宝,也是她“认识”爷爷的重要载体。
黄冰澈并非功勋显赫的大人物,却始终是家人眼中的英雄。“英雄不分大小。”黄茜告诉南都记者,爷爷是一名技术工人,把一生都献给了事业,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成了黄家的家风,时刻激励自己在岗位上刻苦勤奋,小人物也可以发光发亮。
他虽不是在前线杀敌的战士,但他一定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一纸家书
爱国主义情怀激荡人心
黄冰澈于1950年成功考取衡阳铁路局广州机务段钳工,志愿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年仅26岁,新婚三个月,在清津铁路军管局古茂山机务段任军代检修工长,负责铁路后勤保障工作。1953年9月,待战争胜利后归来,他的儿子已1岁多。
身在朝鲜,黄冰澈常把心里话写在照片背后寄给家人,字里行间倾吐着浓烈的家国情怀。1952年9月20日,他给广州花县岐山村(今广州花都区岐山村)家中的妻子寄回了一张拍摄于朝鲜的照片,背面写着:“给我的爱辉留念,你的冰澈于朝鲜消灭敌人,坚决为民主国家而斗争到底!”
黄茜表示,在爷爷黄冰澈留下的信件里,时常能看到“流最后一滴血”“为未来的生活谋幸福”等充满爱国情怀的字句。
“国家和集体始终是爷爷摆在首位的,他都是最后才考虑自己。当年新婚的爷爷舍小家为大家,毅然选择了抗美援朝,我为他感到骄傲。他虽不是在前线杀敌的战士,但他一定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黄茜说。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黄冰澈回国积极响应国家增产节约号召,长年借调到北京中央铁道部进行科研工作。勤于钻研业务,以图改进党和上级交待的增产节约环节,为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发展中国铁路交通事业奉献了一生。
一种精神
爱岗敬业的家风代代相传
黄茜没机会见到爷爷,只能听着长辈讲述爷爷抗美援朝的故事长大。在她心里,爷爷是一种“精神”,爱岗敬业、舍小家为大家的品质已根植于记忆中,并影响着自己的为人处世。
现在的黄茜就职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广州代办处,初期负责服务窗口的业务受理,后期调到综合部工作。
“尽管岗位普通,但我在工作中严谨细致,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黄茜说,自己希望像抗美援朝中的爷爷一样忠于职守,努力完成后勤保障工作,为国家和集体发展贡献力量。
黄茜的儿子皓皓今年14岁,在太公黄冰澈的影响下,对那个年代的故事深感兴趣。每当看到电视上在播放相关影视剧时,皓皓都会兴奋地说:“我的太公也曾参与过这样的战争,他是个英雄!”
因参与抗美援朝,黄冰澈获颁光荣证、中国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等荣誉。如今,这些物件被黄茜完好保存,视作“传家宝”。黄茜希望对外分享这份荣光,或许在别人眼中,爷爷黄冰澈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在她心里,爷爷拥有可贵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是一家人敬佩的英雄。
家中收藏小人书两千册 从英雄人物中传承“真善美”
传家宝档案
“老物件”:小人书
简介:这是张斌童年的精神食粮,他从2003年起已收藏小人书达两千册。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曾风靡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更是那时校园里炙手可热的经典读物。如今的广州市南沙区图书馆大岗灵山中学分馆,收藏着700本小人书,灵山中学教师张斌是这些书的捐赠者。
在张斌家里,收藏多年的小人书有两千册。张斌表示,捐给分馆的小人书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英雄保家卫国的事迹,均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他希望通过阅读小人书,引导学生们积极从经典人物身上传承优良品质:像岳飞一样为国尽忠、为家尽孝,像杨家女将一样英勇奋斗、坚贞不屈。
小人书里的英雄人物有着美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小人书承载爱国主义情怀
张斌在广东茂名信宜市长大,小时候家里没电视,看小人书是他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用两三毛钱买上一本,窝在家里一读就是一整天。“这是我童年的精神食粮。在那个年代,小人书既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又丰富了课外知识。阅读小人书还激发了我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年后,张斌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2003年,在广州工作的张斌路过天河购书中心,偶然发现有大量小人书出售,瞬间唤起了他的童年记忆。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收藏各类小人书,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代名著、武侠英雄传记等,至今已多达两千册。
今年5月20日,南沙区图书馆大岗灵山中学分馆正式对外开放,灵山中学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捐书活动,在该校任教的张斌捐赠了700本小人书。“我曾在图书馆看到很多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小人书,尤其是一些阅读长篇著作有困难的学生,会对小人书更感兴趣。因此,我决定把自己收藏的部分小人书捐出来,希望让学生们能看到更多题材丰富、故事性强、教育功能完备的书。”
听闻此次南都“岭南好家风”传家宝征集活动征集展品,灵山中学牵头从张斌捐赠的700本小人书中遴选了30本参展,书单包括《杨门女将》《岳传》《岳家小将》《周恩来》等。张斌表示,此次参展的小人书,共同点在于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英雄保家卫国的事迹,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我的父亲与伯父都是军人出身,爱国情怀一直根植于我的内心。历史、小说人物以通俗读物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宏大的故事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人物就成了我情怀的寄托。”他说。
小人书成为孩子的“家庭老师”
家中收藏的两千册小人书,是张斌的童年记忆,也是张斌两个儿子的“家庭老师”。小儿子张予畅今年4岁,喜欢听故事,《西游记》是他最爱看的书。日常生活里,张斌常依据《西游记》的小人书给儿子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依然坚定前行的故事,告诉孩子要有目标、不怕困难,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小人书里的英雄人物有着美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人世间的真善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张斌说。
大儿子张驰原是看着《岳传》系列、《岳家小将》系列的小人书成长的。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凝结了报效国家、为国尽力的精神,对大儿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年19岁的张驰原常常和父亲讨论国内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父子俩都会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这也是张斌在教育中一直想要传递的情感,保有爱国主义精神是张斌最重要的家风。
张斌认为,家风是一种通过阅读优秀名著自然流露的文化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孩子心中种下优良的传统文化种子。
“奖状墙”记录半生贡献 父亲光荣在党50年以小家传大爱
传家宝档案
“老物件”:“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奖状墙
简介:2021年,刘道友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重庆老家的一面墙,贴满了刘道友与子女的各类奖状,这是一家人在山区生活的共同记忆,也是建设家风的起点。
2021年起,经党中央批准,全国多个地方和单位向700余万名健在的、截至2021年7月1日党龄达到50周年的、一贯表现良好的老党员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年过八旬、曾任重庆开县半坡村基层干部的刘道友就是其中一位。
刘道友的女儿刘大琼说,看到“喜迎二十大 传承好家风”——广东省家庭家教家风展览的征集活动,自己首先想到的传家宝就是这枚纪念章。“爸爸在参加基层工作的同年入党,工作上亲力亲为、无私奉献,为重庆山区的基层工作贡献半生,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家风。纪念章便是最好的见证,是我们家‘上新’的传家宝,虽不是老物件,但意义非凡。”
做人要有一身正气、有一颗大爱的心,更要助人为乐。
奖状墙见证家庭变化与成就
刘大琼在重庆开县(今重庆开州区)一个叫半坡的小山村长大,这里也是父亲刘道友作为基层干部奉献半生的地方。他们家中有一面奖状墙,起初墙上贴的是父亲在工作中获得的各类奖状,之后又陆续贴上了自己和两个弟弟在校期间的奖状。这面墙成了他们传扬家风的起点。
墙上的奖状大多已无法取下,但“先进民政干部”“工作成绩显著”等字样仍清晰可见。这些荣誉见证了刘道友基层工作的艰辛,承载着他们一家在山区生活的共同记忆——那段贫穷但充满爱的日子。
1966年,刘道友开始参加基层工作,并于同年8月7日入党,历任村会计、村长,在任期间曾带领全村建设乡村,改善了人多地少的山区困境。“在开展基层工作时,爸爸遇到了不少困难,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经常忙到深夜。有一次回家时,他感到身体疲倦,不小心摔进了稻田里。虽无大碍,但村民知道后非常感动,开始理解和支持爸爸的工作,还相继把自家的劳动力贡献出来。”刘大琼回忆道。
在刘大琼眼里,父亲刘道友是个“拼命三郎”,凡事都亲力亲为、乐善好施,经常帮助村民解决大小纠纷。但刘家家境并不富裕,三姐弟读书成了头等难题。刘大琼告诉记者,也许是出于对父亲的信任,当时不少村民都自愿借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最终,三姐弟的学业一刻也未耽误。
1995年,刘道友的儿子刘大明在四川师范大学上学时当上了班长,他特意写信叮嘱道,“你当上班长,一定要做好班级服务工作。不论什么情况,我们都要有真实、过硬的本领,才能有理想的前途。”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刘大琼这样总结自己的家风:做人要有一身正气、有一颗大爱的心,更要助人为乐。1987年,刘道友正式退休,此时他卧室的一面墙上已贴满奖状,既有自己的,也有子女的,家风就随着一张张奖状更新被传承下来。
以公益之名传承爱的家风
“我们是在他人的帮助下长大的,因此父亲一直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恩。当我们各自成家以后,都会尽自己所能去回馈社会。”刘大琼说,父亲乐善好施、廉洁无私的工作作风至今仍深刻影响着自己。
2020年国内发生新冠疫情,刘大琼通过武汉大学深圳校友会发出的捐款渠道,以全家的名义参与了两次支援武汉的捐款活动:第一次为武汉疫区医院捐赠了1000元,第二次是“一万盒自热煲仔饭”捐赠项目,为武汉一线抗疫的医务人员捐赠了100盒煲仔饭。
“受爸爸的影响,我做公益的心特别明确。疫情时期大家都很困难,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条件里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何乐而不为?”刘大琼说。
2008年,刘大琼的三口之家曾获授予广州市天河区天园街道“五好家庭”荣誉证书。2021年7月,刘道友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刘大琼说,这是家里“上新”的传家宝,也是对父亲过往工作最重要的表彰。
“传递爱”也是刘大琼参加此次征集活动想要表达的观念之一。她说,父亲一生乐于奉献、积极乐观、清正廉洁,身上有太多的优良品质,希望通过传家宝以及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领悟这些品质的重要性,做一个有爱的人。
征集方式:
此次征集活动,南方都市报将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传家宝”,通过深度采访讲述其背后的故事,相关报道内容将在南都线上平台进行展示。 (附征集二维码)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李竹 记者 莫郅骅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