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省鸟白鹇。
北岭山间的无叶美冠兰。
6月末的一天,像往常一样踏入肇庆北岭山森林公园行山的原肇庆市林业局干部胡珊发现,藏在山中的一片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无叶美冠兰已经形成明显蒴果。随后,她便兴奋地向记者分享了这一喜讯。
作为曾经的林业人,胡珊对山上绿化覆盖率和植被种群有着职业性的敏感,对森林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非常有感情。“对于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现象,胡珊表示这是一个好趋势,同时她也希望人们尽可能地了解和尊重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保护珍稀植物
“一眼万年,这就是无叶美冠兰”
从小在山区成长,热爱大山,熟悉山中物,这是胡珊给自己的评价。上世纪90年代在肇庆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期间,为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年绿化广东,退耕还林,全面消灭荒山”的号召,胡珊负责收集全市义务植树、绿化达标进展情况和数据,和有关领导一齐下乡检查验收并将情况形成报告,因此对当地的山林了如指掌。
即使是在退休后,行山依旧是胡珊日常生活的一大爱好。“行山时会边走边观察周边植物,发现好看的用手机拍一个。”在5月23日,胡珊与丈夫行山走到北岭山某处时,林中的一株植物吸引了她的注意。“这株花呈褐色,刚刚下雨后,花株晶莹剔透。虽然无叶,且花颜色与立地位置几乎同一色泽,还是让我发现了,简直是一眼万年,这就是无叶美冠兰!”在回忆起刚刚发现无叶美冠兰时,胡珊的话语间不时透露着兴奋之情。
“这个环境里面有一株兰花,可能附近还有同类。”据胡珊介绍,次日她再次去北岭山,在第一株无叶美冠兰附近200米左右,发现还盛开着一大片。“因为腐殖质土肥厚,这片无叶美冠兰长得株茎粗壮直立,未开的似肥硕麦穗,开了的冠盖飞肩,美丽雅致。”胡珊说。
靠绿彩带蜂授粉结荚种子
因为无叶美冠兰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胡珊和先生遂用手机拍下照片。为了利于对稀有兰花的保护,胡珊忍住兴奋,默默地完成记录。除了对林业系统里面的专家分享以外,胡珊并没有向其他人透露无叶美冠兰的具体位置。
“在肇庆北岭山,无叶美冠兰种群如草般恣意生长。我深为当地的生态良好而自豪。”据胡珊介绍,无叶美冠兰形态都是呈单株直立,地下的姜状假鳞茎只是用来提供开花的水分,不像其它兰花一样根部分蘖发新芽;而无叶美冠兰的繁殖是靠一种叫绿彩带蜂的昆虫为其授粉从而结荚种子,果荚成熟后爆裂散播种子,再托附合适的腐殖质来产生新一代,出土开新花,又完成一轮生命衍续。这也使无叶美冠兰对生长繁殖的环境有了严格要求。
不过,即使胡珊和丈夫忍住蚊叮虫咬,长时间蹲点守候绿彩带蜂出现,最终仍一无所获。尽管略有遗憾,但胡珊认为这也是自然应有的现象,“过了盛花期,绿彩带蜂就如李白诗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所言,像个豪侠一样完成授粉任务,不会轻易曝光和留下功名。”
“无叶美冠兰并非供奉于富人豪宅的天价商品兰,其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正是它不能离开森林、不可移植的非商品属性。”胡珊表示,无叶美冠兰的发现,看似偶然,但并不偶然。这是林业人的多年辛勤护林、林湿生态良好的标志。
成为“白鹇之友”
初次相遇,人鸟之间仅隔几十米
胡珊回忆,去年6月底她与一群摄影师来到鼎湖山某个位置拍白鹇。当白鹇家族从一座小桥上走过时,胡珊表示,“这真的太惊艳了”。
“5~7只白鹇昂首挺胸而过,公白鹇甚至懂得将脚交叉,垂下长长的尾巴,在镜头前尽显白鹇的‘仙气’。”胡珊说,初次与白鹇相遇时,人与鸟之间仅隔几十米,为了让白鹇加深对两人的记忆与信任,胡珊和丈夫每次上山甚至穿同一套衣服,戴同一顶帽子。在白鹇慢慢熟悉她的声音和样貌以后,人与鸟之间的互动也就水到渠成。
“白鹇是非常友善的野外生灵,而且会认人。”胡珊说,从去年9月下旬开始,他们俩就成为了白鹇的“朋友”,两人一出现,白鹇成群结队地围拢上来,翻飞翩跹。她和丈夫还给其中一只白鹇命名“冠毛一撇”。
资料显示,白鹇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988年被选为广东省省鸟,倡导绿色环保的吉祥之鸟。在《禽经》上,白鹇被记载为“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
“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
作为老林业人,胡珊也对人与自然如何正确相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人与动物之间要换位思考,即使动物听不懂人所有语言,但能从人的语气与表情、肢体动作判断人的态度,识别善恶。”胡珊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境界是“无间隙的信任亲近”。
不过,人们涌入自然也带来一定的无序性,盗猎野生动物、盗挖野生植物的恶性事件也不时出现。对此,胡珊表示,万物皆有灵性,自然所属的山川万物,不要随意带走,同时希望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
“很多生物离开了属于它的生存环境就无法继续存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让万物在自然界安好无虑即可。”胡珊如是说。
很多生物离开了属于它的生存环境就无法继续存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让万物在自然界安好无虑即可。——胡珊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