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后首次中考 备考时的“加减法”

告别“题海战术”、转变观念、选择更多,学校、师生、家长都做了全新准备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7月05日        版次:EA02    作者:梁艳燕 叶斯茗 孙小鹏

  2022年中考是“双减”后首次中考。

  6月22日,2022年广州中考落下帷幕。这是广州“双减”后的首次中考,也是《职教法》新修订后的首次中考。“双减”这一年,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做了哪些全新准备?这一年,他们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

  备考中的“减”战术

  告别“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做项目式探讨

  

  “作为国家试点城市,广州加强了‘双减’背景下中考命题研究,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定考,确保‘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中考各科命题均能围绕核心素养,依标务本,强化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考察;试题强化应用情境创设,以解决问题为考察重点;各科试题类型及考察方式灵活,用内容形式创新来负载知识点考察,着力避开简单刷题训练得高分的模式;同时关注阅读,推动深度变革。

  命题“指挥棒”发生变化后,告别“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学生还能成功“上岸”吗?

  “从中考语文卷来看,这次的题目真的非常重视基础,题目所设定的情境都是从课本或生活实践里面出来。注重语文的真实运用,这个部分在‘双减’政策下反而可以强化。”广州市执信中学初三语文老师董俊举例说,综合性学习题,选择了“湿地保护”的话题,“这样的题目,不是靠刷题或者补习能做出来的,因为它要在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语文也不再局限于在课内,它有很多社会实践、跨学科的活动。”

  “‘双减’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董俊说,仅是作业设计就没那么简单了。老师要想办法精心设计,争取在两三道作业里完成从前十道题才有的效能,这需要花时间动脑子,老师的备课时间是比从前增多了。

  

  课堂上的“加”智慧

  老师不是演员,学生不是观众

  

  “双减”后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学生除了能‘学会’,更要‘会学’。”南都记者从部分学校采访获悉,“双减”这一年来,不少学校做了新的尝试,尤其是在课堂提质方面。广州市星执学校中学部负责人介绍,这一届初中毕业生,还是伴着三年疫情成长起来的“网课一代”,这些因素给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负责人介绍,学校在实行“三为主,五环节”范式的课堂教学改革。何谓“三为主”?即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在‘三为主’的课堂上,老师不是演员,学生不是观众,大家各施其责,每个学生都有事干。”课堂上要体现分层教学,老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其余时间交给学生合作探究和展示。

  与“三为主”相配套的是“五环节”,即在课堂上“激趣导入”,老师会在一个现实情境中如文化背景、经济发展背景、国际关系、日常生活情景中切入问题,引发思考;随后进行新课教授;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讨论合作;随后根据“培优扶困”的原则,进行课堂练习;最后进行评价。”每节课都由这五个环节构成,充分提升课堂效率。“这也牵涉到作业问题,我们在课堂上解决了部分作业,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该负责人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额外关注,每两周一节心理课,专职心理教师24小时在线,“任何情况下,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摆在首位。”

  

  现实中的“转”观念

  从被迫到主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双减”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双减”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和适应。

  “看着孩子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释然了。”家长江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凭着各种硬核条件进入了一所炙手可热的民办学校。“谁知班上高手如云,感觉孩子小升初后的磨合期特别累人,曾一度从小学班上前几名,掉到初中班上的后几名,我和她都非常焦虑。”江女士说,在紧急情况下给女儿在校外进行了一番恶补。

  “双减”政策下,女儿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像紊乱了的生物钟又调整过来了,学习更加自律和放松。”江女士也感到,其实家长是孩子的榜样,陪伴和理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负担是减轻了,但升学压力依然存在。家长王女士表示,自己了解到今年中考的难度不大,但她认为学生的竞争情况不会发生太大改变。“如果大家都考得好,分数都很高,但普通高中录取的名额就那么多,孩子们的压力和竞争情况还是一样的。”

  “坚持学习,不要受外界影响。”来自执信中学的何同学给学弟妹留下这样的寄语。何同学感叹,“双减”加上疫情影响,初中生突然有了更多的时间,一定要抵制外界诱惑。

  “希望学弟妹们在关注文化课的时候不要忘记体育锻炼。”同样来自执信中学的曾同学和李同学则告诉记者,“因为疫情影响,少了很多‘魔鬼训练’,平常不爱运动、没有锻炼习惯的同学会比较吃亏。”

  

  选择上的“优”考虑

  普高还是职教,关注自身发展需求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话放在学生小李身上显得尤为贴切。

  目前,初中毕业生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点在于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双减”政策实施后,随着《职教法》新修订,部分家长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有所提高,开始主动为子女选择职业教育的路径。

  来自广州市招考办的数据显示今年填报志愿的考生共108155人;其中报考普通高中志愿的考生有99077人,填报中职三二分段及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志愿的考生17226人,填报中职学校其他专业志愿的考生有43627人。今年填报中职志愿的人数比例是近5年来最高的一年。

  中考前,程女士曾对孩子的分数做出预估,“大概不到500分”,程女士说,“孩子的成绩起伏不稳定,学习的状态也不好。”程女士说每天看到孩子的状态,自己心里非常抓狂。在《职教法》新修订后的一次讲座中,她开始慢慢了解中职教育,“中职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我孩子喜欢计算机,网络里关注的都是计算机相关知识,面临计算机相关问题,马上会埋头钻研。”经过沟通交流,孩子愿意选择中职。

  与孩子的决心相比,程女士纠结了很久。“后来,我从孩子眼睛里看到了光,看到他讨论起计算机时的滔滔不绝,我就下定决心了,直接填报中职志愿,满足孩子的愿望。只要能燃起孩子学习热情的学校,都是适合的学校。”

  统筹:尹来 梁艳燕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叶斯茗 孙小鹏 程小妹 游曼妮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实习生 谭家怡 曾晓茵 谭炯昭 白娟霞 符怡婧 郑纬浩 王一帆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