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群港澳年轻人用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他们策划采访了25组优秀香港青年在湾区创新创业的故事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17日        版次:EA05    作者:冯家钜

  录制《逐梦湾区·青年说》节目。

  声海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

  “共享机遇,共创未来,逐梦湾区青年说”,在每一期的《逐梦湾区·青年说》开头,都会有这么一段朗朗上口的粤语开场白,其后,主播便会介绍本期嘉宾在湾区生活创业的故事。与普通的音频创作者不同,这是一支来自暨南大学声海工作室的学生队伍,他们关注青年议题,致力于通过普粤双语去讲好中国故事。

  据了解,声海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12月,截至2022年3月底,声海创作的音频数量超过7600个,播放量超12.4亿,目前已聚集超500 名传媒专业成员,其中1/3为港澳台侨青年。声海工作室的创始人林小榆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她希望用年轻人愿意听、听得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也希望青年人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更好为社会服务。

  策划湾区美食、商业等栏目传播广府文化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暨南大学视察时指明了方向,希望他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暨大新传院口传系系主任林小榆决定最大限度发挥好专业优势。2018年12月,林小榆决定成立声海工作室。她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音频具有极强的伴随性和沉浸感,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因此想用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另外,声海工作室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就业时很好地跟媒体无缝链接”。

  林小榆表示,成立声海工作室,刚开始的时候规划还是很宏观的,就想着通过有声的方式去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也确实看到了市场新兴的苗头,但她认为,虽然有声产品方兴未艾,但缺少专业化、有吸引力的优质产品。于是,团队挑选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青少年可能爱听的传统文化书目,尝试做有声的录制,效果也不错。

  后来疫情暴发,全校师生不能返校,开展线上教学。林小榆便给大家布置了专题作业,让他们搜集关于抗疫的报道,通过对真人真事的改编和讲述,做成广播剧、诵读等音频产品,“一开始只是发布到网上声海工作室的账号,没想到吸引了多个单位和媒体的关注,他们觉得这种青年创作是非常正能量的,所以我们就陆续开始策划了《疫情下的家书》等一系列的专题项目”。

  成员郑禧年也是工作室粤语部的负责人,今年他在声海工作室负责统筹了一个《逐梦湾区·青年说》的节目,采访了25组优秀香港青年在湾区创新创业的故事,包括霍启文、陈贝儿等知名人物。他表示,“很难得大学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能够采访到这么多重量级的嘉宾,体会人物故事音频的制作流程,学习到了许多东西,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他们还策划了一个项目叫做《湾区有段古》,“一共有6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有100个小故事,全部都是我们的成员去撰写的”。据介绍,这6个系列为《湾区吃啲乜》《湾区有乜玩》《湾区风俗知多啲》《湾区建筑好好睇》《湾区非遗你玩晒》《湾区创新好犀利》,涵盖了非遗、商业、美食、建筑、游玩和风俗等多个方面,面向内地及港澳台上线及发行,搭建广府文化的对外传播桥梁,为渴望了解大湾区的人们提供有效途径。

  港澳青年不标准的普通话也可以成为一种特色

  林小榆告诉记者,怎么让这些音频产品真正触及到境外的听众是团队首先面临的问题,“一开始,愿望很美好,希望可以把有声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那么首先就是要走出内地,抵达港澳台,传播到海外”,但她发现,内地的音频平台已经比较多,甚至也有几个头部的、定位特色各有区别的平台,所以内地渠道是比较通畅的,但是境外、海外的新媒体音频平台的建设是相对来说滞后的,而就算是香港近几年兴起的音频平台知书,浏览量还是没有很多,但所幸其连接了香港所有线下的中小学图书馆,也有自己海外分发的渠道,所以,目前工作室主要和香港的知书、巴士的报两个平台对接。

  那如何传播到海外呢?团队想到了一个“笨方法”,那就是口口相传。他们联系了校友会在海外的分会以及海外的华文学校,把如古诗词朗诵、散文、家书等音频发给他们,后来,有十几个海外的学校联系了他们,想把产品作为教学素材在学校里传播。

  除了如何打通境外海外的渠道,提升产品质量也是团队面临的问题。这两年,工作室的聚焦点是在港澳,今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他们打造《逐梦湾区·青年说》的节目,采访25组香港青年创新创业故事,“为了让节目充满香港元素,从采访、录制的主播,到后期制作和运营,都是大范围招募香港青年,但会发现他们的专业度是急需提高的”。

  她介绍本次招募了87个成员,香港青年占了80%,“的确是对他们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考验,也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指导他们”。因为林小榆是播音专业出身的,所以本能会要求他们字正腔圆,“是一个很自然的反应,一开始会觉得(他们的作品)都不行”,但后来她想,既然主要落地港澳,那么他们不标准的普通话就是他们的特色,港澳的听众可能听起来会更亲切,于是,她对普通话的标准度降低了要求,只保留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真诚讲述,“能够真的读懂每一位主人公背后的故事,有感而发讲述他们的故事,要求他们一定要真情实感”。

  这也给了她一个启发。前段时间,她和香港的有声书平台沟通时发现,内地有声书市场非常大,针对主播的培训也充足,但在香港,其实非常缺少主播,尤其是讲粤语的本土主播。为此,她打算启动一个针对港澳主播的孵化培训计划,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让香港有声书的市场更加丰富。

  此外,设备、环境的有限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林小榆说,这个问题在疫情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截止到现在,我们都还有大批的港澳同学是没办法返校的,所以很多同学是在自己家里录制的,音频的音质效果就没办法保证,有时候任务很急也等不及他们回到演播室里去录音”,比如今年两会期间,声海工作室打造了一个香港青年评两会议题的节目,但正好是返校期间,好几个香港同学都在隔离,于是,林小榆就让他们闷在被子里,然后用一张湿纸巾盖住手机,这样就搭建起了一个防风的简易“录音间”,而这套方法也在工作室中作为应急方案传开了。

  港澳青年作为传播主体就是一个特色

  此前媒体报道大多形容声海工作室“是用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那如何理解讲好中国故事呢?林小榆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这需要回答三个问题,“讲好什么样的故事,由谁来讲,怎么去讲述”。她说,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国家,不仅包括着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故事,还包括着例如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等先进文化的故事,而在声海工作室中,港澳青年作为传播主体就是一个特色。

  但她也认为,让别人喜欢听,愿意听,还能听得懂,其实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也是通过青年化的表达,创新了多种有声的表达方式”。去年建党百年,工作室做了好几个系列的广播剧和党史故事,其中,《百年党史·青年说》节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总播放量超230万,“在音频下有很多感人的评论,后来发现,我们的故事是真实感人的,我们的讲述也是真诚的,传播出去真的会获得共鸣”。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冯家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