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11区2021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公布

从“榜眼”晋升全市“状元” 南沙治水背后有何“妙计”?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6月15日        版次:EA04    作者:陈卓睿

  航拍广州南沙蕉门河凤翔桥。 资料图

  在世界环境日当天,南沙区治水考核再度迎来喜讯。6月5日,广州公布全市11个区2021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南沙不仅再度获评考核优秀,同时在四个获评优秀的行政区当中更是独占鳌头。这也反映出,自2019、2020连续两年在河长制考核中拿到全市第二名后,南沙治水成效“更上一层楼”。

  在亮眼成绩的背后,南沙治水有何“锦囊妙计”?据了解,近年来南沙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各级河湖长靠前履职,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通过构建完善基层治水责任体系、创新水工程建设模式、科学提升治污理念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水治理、水建设”工作,有效提升污水治理能力,改善辖区水质。此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南沙区还大力开展碧道建设有关工作,通过打造湾区生态人文长廊,努力提升群众治水获得感。

  打造全覆盖基层治水考核机制

  构建完善基层治水责任体系

  作为传统水乡,南沙区辖内河网与自然水体密布。数据显示,全区共有外江河道14条,小型水库3座,内河涌多达325条。对此,面对复杂的河网水系,南沙区紧盯“基层治水”这一关键环节,充分整合资源,借智借力,调动基层治水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构建基层治水责任体系,切实提升基层治水效能。

  拥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是鞭策基层治水的一大重要因素。据了解,南沙区建立全覆盖基层治水考核机制。率先建立区对镇街、镇街级河湖长,镇街对村居、村居级河湖长全覆盖考核工作机制,形成一整套基本完善的以考促改、以考促学、以考敦行的河湖治理推进工作考核机制,持续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同时,南沙区建立了基层河长履职考评标准模型,从镇(街)村(居)两级河长履职具体要求出发,着重于巡河履职(反映主动工作的态度)、河湖问题及任务完成情况(反映解决问题以及协调督促工作落实的能力)、河湖水质(反映工作成效),把两级河长履职考核标准进一步明确,让河长履职做到“有底”“有数”,并以此标准模型严格把主动作为的干部与形式履职的干部区分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数字治理的时代潮流下,南沙区也通过编制“数字化”履职报告强化基层河长科学监管,在建立两级河湖长履职考评标准化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开发并进一步完善南沙区河湖长履职考评信息系统,定期编制全区两级河湖长“数字化”履职报告,并向区总河长、副总河长、组织和纪检部门以及河湖长本人定期报送履职考评情况,作为干部履职评价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创新水工程建设模式

  提升水务工程管理水平和效能

  推动污水治理布局从“各自为政”向“系统推进”转变,治理设施从“量小分散”向“全域覆盖”转变,这是近年来南沙区治水工作中的一大提升,从而打破了以往在面对管网铺设难度高、用地协调难、资金存在缺口等难题时形成的“僵局”。

  治水工程建设上,南沙区创新性地推出了采取EPC+O(即设计施工运维全打包)方式分片区集中打包开展工程招标,组织上强化系统和功能,通过大兵团攻坚作战模式持续攻坚,避免项目的独立、分散和破碎,并选择有实力、水平高、专业强的项目实施单位团队参与建设和后期运维管理。

  在水工程项目管理机制方面,南沙区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建立了健全绩效目标考核体系,科学制定考核目标,在合同中设定20%中标价作为绩效考核金并制定严格的考核程序。同时,南沙区通过设定河涌水质目标和排水口整治目标、污水接驳问题整治目标、工业污染源排查目标等,紧盯黑臭和污染严重水体治理、做管不收污水、雨污合流等问题。

  此外,南沙区还通过设置投资“一条红线”和“一条黄线”,让中标单位自觉优化设计方案和控制工程投资,并建立全覆盖绩效目标考核制度,设置工程通过验收后更要通过2年运行期的考验。而在创新联动审核和联合审批机制方面,南沙区探索出在一个平台上统筹区部门、镇(街)和参建单位的模式,将原有“串联”式改成“并联”式,通过电子信息平台24小时内联动审核和联席会议现场联合审批机制,实现高效快速审核审批决策。

  科学提升治污理念

  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攻坚

  针对辖区内排水与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南沙区灵活运用“拔牙提升、浅埋收集”“合流改造、分质分效”等创新方式推进城乡生活污水的难点和盲区治理。

  何为“拔牙提升、浅埋收集”?例如在珠江街等河涌沿岸房屋密集地区打破常规,摒弃河涌挂管、涌底埋管及支墩架管的传统思路,采用“入户接驳、就地建设、分段提升、口袋公园”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状已有化粪池及居民自有空地(或定点拆迁),并进行绿化景观处理,从根源上解决了污水收集及村民的用地协调问题,还形成了一处一景的口袋花园,把“绿”留在群众身边。

  在合流渠的治理工作中,南沙区探索出了“合流改造、分质分效”的做法。其核心在于当晴天检测为高浓度污水时,渠中坡度提升,使污水流向管网进行入厂处理;中浓度污水时,让污水进入一体化处理设施,经处理达标后排放,保持合流渠箱污水得到及时处置,避免积存;在雨天,低浓度污水则就近排入河涌。据了解,该做法可以控制溢流污染,并有效地破解城中村合流渠箱雨污分流进街入巷的改造难题。

  另外,南沙区还强化了水工程项目智慧管控,设立工程调度指挥中心并建立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从原始的管理方式转向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深度融合,通过准确、高效、实时、可追溯的监督管理方式,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程标准化进程,提高施工现场现代化管理水平和项目实际成效,进一步探索破解工程“看不住、看不好”的问题。

  通过智慧管控管理,目前辖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取得良好成效,实现生活污水收集治理自然村全覆盖和规模化、规范化运维管理,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接下来,南沙区计划进一步加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应用,把水利工程、供水工程及其他排水污水工程统一纳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水务一体、城乡一体、厂-网-河一体的智慧管控调度指挥中心。

  推进碧道与海绵城市建设

  打造湾区生态人文长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今天,南沙区不忘推进碧道建设有关工作,通过打造湾区生态人文长廊,努力提升群众治水获得感。据了解,该区结合城市生态水网进行全面规划布局,构建碧水清秀、水陆联动的碧道系统,形成“一环二核四带”总体特色结构,全区共计划建成碧道319.2km,目前累计已建成碧道48.7km。

  作为海滨都市,南沙区将“堤岸围城”升级为“水城融合”,在凫洲水道碧道、灵山岛岛尖碧道均创新使用了“多级景观消浪平台技术”,打破传统海堤防浪墙对浪的“挡”和“抗”硬对硬模式,把单一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道路建设、城市景观建设、滨海旅游休闲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整个碧道的项目建设,打造出“生态海绵碧道”,成为人—水—城和谐的防洪潮工程典范。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