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车陂154岁老龙船“换代”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5月19日        版次:CB01    作者:夏嘉雯 梁思华

  “新东坡号”骏水

  总长39.2米

  重量达5.5吨

  总价约45万元

  龙舟游弋场景

  重现车陂涌

  船身乌黑锃亮,嘴里含着龙珠的龙头栩栩如生,5月14日,龙舟“新东坡号”在锣鼓声中从番禺区上漖村出发,踏上“归家路”。这是一条被寄予厚望的龙舟。沿用天河车陂百年龙舟“东坡号”的名字和外观,被寄予如“东坡号”一样绵延百年的期望。据了解,154岁高龄的“东坡号”是车陂苏氏晴川祠第一条龙船,在1868年由苏氏后裔建造。至今,每逢广州市内的龙舟大赛,“东坡号”仍是万众瞩目的指定嘉宾。

  尽管近几年没有举行大型龙舟活动,车陂人对龙舟文化的热情并未减少。伴随着阵阵鞭炮声,“新东坡号”龙舟在车陂村内“三进三出”,吸引了许多村民前来观看、尝鲜,龙舟游弋的场景又在车陂涌重现。新龙舟骏水,是龙舟换代更迭中的非遗文化传承,也促使龙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1 百年老船迎来“接班人”

  “老东坡号”造于1868年,是晴川苏公祠第一艘龙船,因纪念苏东坡而得名“东坡号”,至今已有154年历史,是广州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龙船之一。它由昂贵的铁楸木打造而成,通身乌黑坚硬,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乌龙公”。每逢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老东坡号”都会参加,总能获得“彩龙竞艳”比赛的一等奖或二等奖。

  历经百年岁月,“老东坡号”不可避免地存在木材老化、损耗等问题。族人们十分爱护老龙船,每两年都将老龙船送去保养,尽可能地延长老龙船的寿命。“虽然以目前‘东坡号’的状态继续用二三十年都没有问题,但这样一条有历史的老龙船总会有‘退役’的一天。我们未雨绸缪,决定复刻一条和‘东坡号’一模一样的新龙舟。”广州市非遗文化传承人、晴川苏公祠后人苏应昌向记者介绍,老船历史悠久,需要保护,建造新船的想法很久之前就已提出,计划得到族人的大力支持,大家你一千他几百很早就把资金准备好了。疫情原因,造船计划暂缓了三年。今年,木材紧缺促成了造船计划落地。

  负担起造船重任的是番禺上漖村龙舟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此前他就一直负责保养“老东坡号”。“将造船的任务交给他们,我们十分放心,合作多年,他们很了解我们的需求,我们也很信任他们。”苏应昌说。

  新船以“老东坡号”为原型复刻,外观上与“老东坡号”几乎一致。船身以进口的坤甸木打造,通体刷了黑漆,长度39.2米,比原来的老龙船长10厘米左右,最大船宽1.22米。黄剑挺解释,按照习俗,村里每做一条新龙船都要长一点,寓意“长长久久”。在查阅了鲁班尺后,选定了39.2米这个吉数。龙头、龙尾则委托广州市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潮,依照原先的样式雕刻完成。

  除了外形一致,“新东坡号”亦传承了“老东坡号”以和为贵的文化内涵。“我们的‘东坡号’大而沉,速度自然没有别的龙船快,但我们的龙船更安全,扛风浪的能力更强。”苏应昌说,“这也体现了我们苏氏祠堂的文化,我们不跟其他人比快,更不会为了‘斗船’打架斗殴,和谐才是我们最看重的。”

  2 “新东坡号”是经手过最重的龙船

  要打造“新东坡号”的“接班人”,压力不小。在“新东坡号”骏水仪式当天,黄剑挺表示,上漖村是广东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本次制作他非常重视,与7名工人手工打磨、抚平和拼接,力求每个细节都极致精确。

  黄氏是上漖村最早制造龙舟的家族,黄剑挺是黄氏第五代传人,也是历经两代“新东坡号”的“造龙人”。据黄剑挺介绍,广州百年龙船不多,大概只有五六艘,他的爷爷、父亲和他自己都经手过“新东坡号”的保养维修。在“新东坡号”的制作过程中,黄剑挺的外甥即黄氏第六代传人也参与了造船工作,如此算来,黄氏四代人都与“东坡”龙船结下缘分。

  “我们一年大概制作十来条龙船,这艘“新东坡号”是我们制作过的最重的龙船。”黄剑挺说,一般龙船仅3吨左右,而“新东坡号”达5.5吨重,这也让制作过程变得艰难。据介绍,龙舟是在固定木桩上制成的,需要人将木板抬至合适位置拼接。“新东坡号”的一块木板几百斤重,木板之间拼接采取传统榫卯技术,较为复杂。除了龙舟厂里的8位匠人,黄剑挺还要外请几位搬工才得以将木板抬起来。

  在骏水仪式当天,不仅需要70多名壮年汉子合力,还需在船底下放置多根充当轮子的圆柱形树干才得以将“新东坡号”运出。

  除大小厚度外,“新东坡号”的重量还在于其用料。据介绍,“新东坡号”选用了最好的东南亚坤甸木,其硬度和重量都接近黑檀木。此木材弹性好,在水中越泡越结实,是制作龙舟的不二之选。“这是马来西亚特有的木材,生长在热带雨林里,是泡着水长大的,用来做龙舟特别适合。”在木材紧缺、用料足的情况下,“新东坡号”成为上漖龙舟厂有史以来单船造价最高的一条龙舟,约45万元。

  由于原产地管控等因素,黄剑挺的龙舟厂三年未入货坤甸木。加上“新东坡号”用料扎实,一艘船几乎掏空了厂里全部的存料。船厂曾试过用其他木材制龙舟,但保存效果并不理想。黄剑挺说,“我们现在的库存已经不够做一条龙舟,如果之后没法进口坤甸木原木,‘新东坡号’可能是我们的收山之作。”

  3 新龙回村“三进三出”

  黄皮叶、鸡屎藤、龙眼叶、朱砂、毛笔、龙船饼……新龙骏水当天,苏氏晴川祠的长老们早早准备好传统仪式所需的用品,来到制作“新东坡号”的番禺上漖龙舟厂,准备接“新东坡号”回家。经过祭拜点睛,“新东坡号”变得威风凛凛,活灵活现。吉时一到,随着大家的吆喝声响起,龙船下水开扒。

  “新东坡号”骏水当天下午,苏氏族人早早来到车陂涌边等候。他们将要登上“新东坡号”,在涌面“三进三出”来回游弋,完成回村游龙的仪式。据苏应昌介绍,新龙回村要先沿着河涌“三进三出”,寓意是向神请示,感谢神保佑车陂。“今天专程过来扒龙舟。”等待龙舟归来时,车陂村民细果叔告诉记者,1978年,车陂恢复龙舟赛的时候,当时没那么多船,大家都争着去扒龙舟,热闹得很!“水流这么急,我有预感,新东坡号很快就来到了!”车陂涌旁,一名将要“游龙”的小伙子兴奋地喊道。下午三点四十左右,“新东坡号”经水闸驶入车陂涌,顷刻,两岸的鞭炮炸出一地喜庆的红屑,欢迎“新东坡号”的到来。涌边,老老少少早已占好了位置,准备好第一时间目睹“新东坡号”的英姿。这时,鼓点响起,几十名苏氏族人已登上龙船,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咚、咚”的鼓点声,“新东坡号”缓缓往村里驶去。

  村里已许久未见游龙盛景。车陂有着悠久的龙舟文化,车陂“招景日”被誉为广州市最大的龙船景,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超100条龙舟前来“趁景”。近几年因疫情防控,此类活动暂停举办。此次新龙回村,也带回了往年端午的热闹气氛,游龙沿途站满了围观的村民,鞭炮放了一挂又一挂,硝烟里弥漫着传统的祥和气息。

  晴川苏公祠理事苏金炽介绍,特意将游龙活动定在周六,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来看,特别是学生。“一方面更加热闹,一方面也能让更多年轻人感受龙舟文化。”游龙结束后,“新东坡号”的龙头、龙尾被拆卸下来,抬入晴川苏公祠内,跟车陂苏氏族人另外三条龙的龙头、龙尾存放在一起。船身将藏进水底,与“老东坡号”一起保存,待到来年有活动时再“起龙”。“如果有机会参加赛事,我们也会尽量安排这艘新船,让它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苏应昌说。

  讲古

  千年车陂 创新形式传承龙舟文化

  车陂始建于唐宋时期,已有千年村史,人丁兴旺,水路发达。车陂涌从村中心穿过,这座依水而建的村庄与龙舟结缘已久,有史可究的龙舟文化已有150多年。“未踏车陂龙舟地,莫提睇过龙舟景。”至今,车陂龙舟活动保留了起龙、采青、赛龙、藏龙、散龙等传统步骤,堪称广府龙舟文化的代表,还有车陂龙舟赛、车陂“招景日”、龙船饭等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车陂也因此被誉为“广州龙舟第一村”。

  目前车陂村以9大姓氏命名组成12个龙舟协会,有50多艘传统龙舟,龙舟数量居全市自然村之最。车陂人不仅从老祖宗的手中继承了老龙船,还不断思考如何通过种种创新的方式发扬龙舟文化。车陂积极打造非遗项目,致力推动龙舟文化品牌推广和升级,打造一馆、一节、一剧、一曲、一视频、一项目、一电影等“七个一”活化非遗项目。其中,“一馆”是“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这是广州市首个以龙舟文化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传承保育文化展览馆,一共分成六个馆区,对车陂的宗祠文化、龙舟文化进行一一解读。馆中的700余件展品,包括龙船实体船、相关书籍图片、纪念品等,均为车陂村民、民间艺术家无偿或捐赠展出,成为外地人了解车陂历史、龙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此外,车陂还打造了微电影《龙舟最有戏》、戏剧《车陂龙舟最有戏》、歌曲《一水同舟》、创意微视频《百年传承 活力龙舟》、大型当代舞剧《龙舟》等各种以龙舟文化为底本的文艺作品,带领观众深入了解龙舟文化。

  2017年,“车陂扒龙舟”成功入选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车陂以“车陂扒龙舟”项目荣获广东省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今年1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115项,车陂龙舟景名列其中。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梁思华 实习生 周晓丹 摄影: 南都拍客 叶秉新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