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北京冬残奥会圆满收官,广州13位残疾人代表分享励志故事

轮椅上起舞 球场上飞奔 身残逐梦心中有光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3月17日        版次:CB02    作者:代国辉 刘安琪

  陈 琦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群体部部长,北京残奥会执旗手,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教练,率队夺得东京残奥会轮椅篮球项目银牌。

  张雪梅   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现役主力球员,获得三个国际赛事冠军,参加东京残奥会女子轮椅篮球项目,夺得银牌。

  吴汉斌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协会会长,患有下肢小儿麻痹,全国残疾人运动乒乓球比赛第二名,全国轮椅网球锦标赛团体、单打、双打冠军。

  林穗玲   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队长,参加东京残奥会女子轮椅篮球赛,获得银牌,担任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

  陈晓纯   广东省残疾人田径队轮椅竞速组队员,在2021年陕西全运会上取得1银2铜,积极备战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

  林浩钦   广州市轮椅舞蹈队员,获得2018年全国轮椅舞蹈比赛和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轮椅舞蹈比赛冠军。

  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收官。在9天的比赛中,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8金20银23铜,总计61枚奖牌的成绩,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榜首。冬残奥会上的残疾运动员们身残志坚,向着奖牌冲刺,赢得荣耀。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运动员们本身那份乐观面对困境,向“更高、更快、更强”攀登的精神,也离不开近年来逐渐完善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广州地处南方,在无雪的环境下,本地残疾运动员们多以夏季残奥会为参赛目标。即使未参赛,但在冬残奥会上,依然有广州残疾运动员的身影,他们以执旗手和火炬手的身份,参与这场全球瞩目的赛事。近年来,广州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残疾人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城市所营造的友好环境中,在体育竞赛、书画文艺等方方面面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地融入城市当中。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广州市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9364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13201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指标。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02%。广州完成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353个、增设无障碍通道49千米,被国家住建部、中国残联等五部委授予“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

  日前,在冬残奥会收官之时,广州多位优秀的残疾人代表走上新闻发布会的讲台上,分享他们的励志故事和心路历程。他们之中有的人是初生伊始便身有残疾,有的人成长过程中突逢意外;有的人是视力障碍,有的人是听力障碍,有的人肢体残疾。同样的是,他们都拥有在逆境中向上奋进的力量,他们的精神成为榜样。他们的故事有遗憾,令人唏嘘;有力量,令人振奋;有希望,令人期待。

  在轮椅篮球场上 享受飞奔的自由

  陈琦引用名言名句与大家共勉: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我觉得热爱一份事业,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心中的那座山。”陈琦心中的这座山是轮椅篮球。

  出生于1976年的他在儿时因一次高烧后遗症夺走了他行走及奔跑的权利。1998年,广州市残联选拔轮椅篮球队员,当他第一次推动比赛轮椅时,那种飞奔的感觉使他感到无比自由,那种快乐对他而言就是久违的奔跑的感觉。

  进入市队后,日常训练的艰辛使他的双手一次次磨出血泡,渐渐变成淡黄的老茧,摔淤青的膝盖渐渐撑起挺直的腰杆,自卑、胆怯逐渐从身上褪去,愈是受挫,愈让他充满力量。

  2003年12月,他入选国家男子轮椅篮球队备战雅典残奥会资格赛,在沈阳每天凌晨4点起来出操、训练。比赛首战面对澳大利亚输了100多分,次战对阵日本又输了90多分。比赛后,他哽咽了,对手那种傲慢的态度燃起他心中渴望胜利之火。2006年,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残联成立了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在北京残奥会后,陈琦选择了退役,并通过公开招考进入了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

  2011年,陈琦以省市女子轮篮教练员的身份再次回到赛场。一路走来,他带领球队获得四个全国冠军;担任国家队教练期间获得三个国际赛事冠军;东京残奥会,他率领国家队一路披荆斩棘闯入决赛,最终摘得银牌。这是轮椅篮球在我国开展以来首次登上残奥会领奖台,创造了历史。

  今年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陈琦光荣地担任了国际残奥会会旗执旗手。

  与世界和解 篮球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当看到和我一样截肢的女孩在球场上驱车运球、上篮投篮一气呵成,太帅了!”身经百战的轮椅篮球队运动员张雪梅,回忆起第一次遇见轮椅篮球的场景,仍然十分激动。

  17岁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张雪梅却患上恶性骨肉瘤,需要尽快做截肢手术。当谈起这段经历时,她的声音微微颤抖。出院后,曾经活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不敢与人交流,更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但看到赛场上的她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和满满的自信,她的内心被触动到了,“我当时就决定要留下来。”

  球队的生活充满挑战,每天周而复始的刹车、投篮、五公里有氧跑和各种力量训练,她的双手从水泡到血泡再到老茧,纤细的手臂练出了肌肉。虽然训练很苦,但她内心感到很充实,累并快乐着。经过十年刻苦训练,张雪梅收获了四个全国冠军。2015年又成为了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的运动员,获得三个国际赛事冠军。

  2021年,是她首次代表国家队参加了东京残奥会,最终获得银牌。“我也骄傲地成为了东京残奥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火炬手。”她说,“篮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把我从人生的低谷带向了光明和希望,学会了与这个世界和解。”

  多个冠军头衔傍身 失败让他越挫越勇

  “虽然人生会遇到很多挫折,但体育的精神是‘越挫越勇’,不断挑战自我,永攀高峰!”

  患有下肢小儿麻痹的吴汉斌自懂事起,就被父母告知,他的身体与健全人会有差异,多锻炼才能更好地与健全人一样学习生活,因此吴汉斌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

  1987年,吴汉斌听从母校校长的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练习乒乓球,一练就是七年。他克服身体带来的种种不便,与健全的专业乒乓球队员一样刻苦训练,白天上班,下班去训练。1994年,吴汉斌第一次参加芳村区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就获得了第一名。随后,他先后获得了市运会、省运会的男子单打冠军,代表广东在全国的乒乓球比赛当中获得团体、单打第二名。就在这时,吴汉斌落选国家队。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后来,他被推荐参加轮椅网球学习班。这项运动既要操控轮椅,又要操控球拍,是一项难度极大的运动项目,而吴汉斌从来没用过轮椅。从零开始,吴汉斌用了5年时间,获得广州市男子轮椅网球单打冠军,全国轮椅网球锦标赛团体、单打、双打冠军。

  然而,不幸再一次降临到他身上。当吴汉斌满怀壮志备战2008北京奥运时,他在一次比赛中从轮椅摔了下来,脊椎受伤。医生告诉他,两到三年内不能从事剧烈的运动和高强度的训练。吴汉斌感觉世界一片灰暗,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但是,吴汉斌再一次站了起来,他在2007年开办了一家乒乓球馆,并定下规矩每周有两天免费开放给残疾人活动、学习、练习乒乓球,由他亲自执教。

  随后,吴汉斌在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中担任残疾人火炬手,并且作为50万志愿者代表之一,在闭幕式上台接受献花。这些经历,让他感受到,以后的人生应该尽己所能为残疾人群体、为社会做应尽的事。

  “亚洲最有价值球员”曾是“灰姑娘”

  “轮椅篮球让我变得自信,自信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的人生,让我从一个唯唯诺诺的灰姑娘蜕变成一个果敢坚毅的运动员。”

  儿时,林穗玲因一次高烧引起的脊椎灰质炎,导致双腿一前一后仿佛在跳舞似地行走,从此成为了残疾人。整个童年,林穗玲做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害怕引来别人的嘲笑。

  这样漫长且煎熬的日子在她十八岁那年迎来了转折。广州残联选拔运动员,林穗玲来到了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轮椅篮球队。集训初期,林穗玲发现自己一米五二的身高在这项运动中没有任何优势,她陷入了犹豫、迷茫。在与队友聊天时,他们的情况触动了林穗玲,很多残疾程度比林穗玲重的队友都非常自信阳光。她们身上乐观进取、挑战自我的精神感染了林穗玲,让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练下去。

十年磨一剑,篮筐的网绳被她一次次投穿,汗水在地板上烙下了一道一道痕迹。如今林穗玲已成为了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队长,收获了四个全国冠军、三个国际赛事冠军,获得亚洲最有价值球员称号,入选世界最佳阵容,更在东京残奥会上获得了银牌,担任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

这一切,让林穗玲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是否能成功不取决于身高和外貌,关键在于你的心有多坚定。要敢于去尝试各种挑战,不要害怕困难,要学会享受困难,通过实践建立自信,有了自信就是一切成功的开始。

  身残偏有体育梦 备战大湾区全运会

  出生在广东省揭阳市的陈晓纯因七岁时独自外出遇到车祸而失去一条大腿。此后,陈晓纯上体育课都是有“特权”,17岁时,陈晓纯开始接触体育,第一个项目是轮椅网球。练了小半年后,因单薄的身体情况最终被淘汰。就在她准备离开之际,同在中心训练的轮速队教练胡鹰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轮椅竞速项目起步晚,陈晓纯成为了队伍组建后的第一批新人。一开始训练时,陈晓纯基本都是队伍里的吊车尾。在教练的鼓励下,陈晓纯积极投入训练,哪里不足就加强,早起训练进行爬坡练习,课后加练素质是家常便饭。力量不够技术来凑,在加强力量训练的同时,陈晓纯还琢磨技术,经常和队友们甚至外省的队员交流怎么样上把更合理。

  投入多了,陈晓纯慢慢爱上了这个项目,体育带来的充实、快乐也让她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强独立。2021年陕西全运会,她突破了自己的最好成绩,取得了1银2铜。水平差距的缩小让她信心倍增,更好地备战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

  不给人生设限 他在轮椅上起舞

  “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只要我们敢于追逐梦想,必能绽放人生华彩。”

  林浩钦患有“先天性马蹄足内翻”,由于家庭经济所限,没能及早接受治疗。5岁那年,林浩钦因踩到一颗小石子,石子嵌入脚底,导致脚底感染、发炎,最严重时只能由母亲背着上学。林浩钦在家休养了两年,在家人的支持下接受治疗,恢复了部分行走能力。

  轮椅舞蹈是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免费为残疾人开设的一项艺术培育项目。当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到林浩钦就读的学校招募轮椅舞蹈学员时,林浩钦第一时间报名并顺利通过了遴选。

  林浩钦从来没接触过舞蹈,平时也缺乏运动,刚开始时吃了不少苦头。因为靠手来控制轮椅转动、刹车,又要靠腰和上肢的力量展现舞蹈,身体出现很多不良反应。为了把自己僵硬的身体练得柔软,林浩钦一遍一遍地练习,不断尝试挑战、突破身体的极限。每次练完,浑身酸痛,甚至握筷子和笔时手都止不住地颤抖。

  训练半年后,林浩钦第一次登上舞台,后来在残体中心老师的帮助下,不断总结经验,有了提升。这几年,广州市残疾人轮椅舞蹈队参加了不少国内外的比赛,成绩斐然。林浩钦本人也获得2018年全国轮椅舞蹈比赛和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轮椅舞蹈比赛冠军。这些参赛经历让林浩钦的生活多了很多乐趣,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成长了很多,也让他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工作后,林浩钦依然坚持轮椅舞蹈训练,这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眼中,轮椅舞蹈拥有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让他重拾了自信和阳光,打开了人生的一扇新大门。如今的他,已经能够独立,通过轮椅舞蹈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发挥所长 探索手语服务新模式

  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听障人士用手语“唱”出国歌的场景让张南热泪盈眶,“我们聋人也想唱国歌,我们都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这是‘平等、参与、共享’理念的体现。”

  张南自幼失聪。她曾尝试在普通小学就读,但囿于沟通不便,无论如何也跟不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这一度让他感到十分孤独。高中时期,他从班主任处得知,长春大学有特殊教育学院,面向全国招生。

  她非常兴奋,开始不分昼夜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的暑假,张南收到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的录取通知书。

  毕业后,张南曾调到一家杂志社负责美编工作。工作期间,张南还负责2010年亚残运会申请书的美术编辑工作,为广州争取举办亚残运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后来,张南评上了中级工艺美术师的职称。

  广州市残联成立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后,张南成为中心展览部的一员。在中心,张南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2021年,她与部门同事一起拓展11个残疾人潜能开发培育点,培育残疾人6983人次;策划了7次残疾人书画艺术展览,线上+线下参观人次达27487人次。其中“广州市残疾人书画展”已成为广州市残疾人文化品牌。

  工作之余,张南一直积极探索手语服务新模式。在担任广州手语研究会副主席期间,张南选拔优秀手语人才成立了手语研究、普及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手语研究、普及工作。

  此外,张南还担任广东国家通用手语委采集信息员,参加中残联国家通用手语采集工作的建立和准备、制定采集工作的基本流程等。在研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时,张南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得到了中国手语协会专家们的肯定和称赞。

  “用所学帮助听障群体是我的使命”

  11岁时,一次生病,让石城川双耳完全失去听力。他花了半年时间,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下,才慢慢从阴影中走出来。

  石城川感受到,于听障人士而言,听力障碍本身不是最大的困扰,而是因听力障碍带来的沟通障碍。于是,他觉得自己这辈子的事业就已经注定了——帮助听障人士解决沟通障碍。

  石城川读书十分刻苦,2011年考入了暨南大学。因为有听力障碍,他上课时完全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内容,只能通过看板书、PPT和教材来学习。石城川的努力,换来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2014年,他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提名奖;2015年,他被评为暨南大学优秀学子奖励计划“自强之星”标兵。大学毕业时还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

  大学毕业后,他被一家跨国企业录用为软件开发工程师。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架构能力,为公司解决诸多技术难题。

  2015年,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语音技术发展成熟后,他发现没有人将这种技术用来帮助听障人士沟通,于是他决定辞职创业。2016年7月,音书科技成立,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听障人士的沟通现状,并且搭建听障人士的服务平台。经过5年时间积累与沉淀,音书已经服务了超过一百万的听障用户以及数十家公共服务机构,成为了听障朋友与外界对话的纽带。

  作为一名听障人士,他觉得上天让他听不见声音就是为了让他去感受听障人士的境遇,然后通过自己所学去帮助这个群体。“因为我是,才能懂得,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使命和价值。就像冬残奥会上的残奥运动员一样,我相信只要顽强拼搏、努力奋斗,我们残疾人也能绽放出耀眼的风采!”石城川说道。

  “书画艺术是开启心灵必不可少的钥匙”

  温健荣1岁时,因病致双下肢残疾,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自由。父母在他3岁时,专门为他做了一张木凳仔。在父母和兄长的引领下,他学着移动前行。

  “尤其当一人在家时,为掌握一个动作,前行一点都摔倒无数次。”求学之路也并不顺利,他能用双拐自己去上小学,但多间学校拒之于门外,最后不断求情总算入读。那时候,父母常常对他说:“你要读好书,要有恒心,要有一技之长才可在社会立足”。

  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诗、书、画、印。据他回忆,初学时没有章法,只凭兴趣临写碑帖,经常一写就是一整天,学至深更半夜不见有进步,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

  后来他有幸成为著名书法家麦华三老师的入室弟子,通过系统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在麦老师的引荐下,他还跟随黄文宽老师研习篆刻艺术。后面又在著名书法家梁照堂老师的指导下,对传统书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

  随着眼界大开,温健荣的作品质量不断提升,不仅入选全国的大型展览,还被博物馆、广州市档案馆、十香园纪念馆、波兰驻广州总领事、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收藏,并出版多本画册。

  “兴趣和坚持是成功的资本。书画艺术的传统学习,是打开心灵清静门户必不可少的一把钥匙。”如今的他从一名学徒转变为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培育班的老师,十多年间,带领近百位学员走入艺术的殿堂。

  “文化活动助我们参与生活、融入社会”

  湛燕宁是一位“儿麻”患者,她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奔跑、跳跃。歌唱是她从小的爱好,也正是这项爱好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去到了曾经不敢想象的舞台上。

在她的记忆里,广州最早的残疾人艺术团成立于1986年。  一群年龄相仿,对艺术有热情和执着信念的残疾人,凭着各自的兴趣走到了一起。后来,在广州市残疾的支持和指导下,艺术团不断壮大。“对我们来说,艺术团就是我们的自信积累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他们参加过中山纪念堂、友谊剧院、星海音乐厅等多场大型演出,也参加过多项全国残疾人高规格赛事。

  随着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他们也创造了不少“全国首次”。2019年举办全国首场约200名残疾人演唱全套《黄河大合唱》。“这是我们残疾人歌唱爱好者梦寐以求,以前都不敢想的事,但是残联为我们实现了。”湛燕宁感叹道。

   在距离大合唱不到四个月的时候,她因骨折住院,但她不想因此放弃。“我关注着合唱团在工作群内发布的进度消息,独自一人在病房里小声地练习自己的声部。”最终正式演出大获成功,惊艳了在场的所有人。

  即便在2020年疫情期间,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举办了全国唯一一个残疾人“云合唱节”。近年来,广州残疾人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湛燕宁表示,这些活动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唱唱歌、跳跳舞,“更是我们走出家门、展示自我、参与生活、融入社会的平台和机会。”

  支持近百名视障人士伙伴就业创业

  1992年出生的张倩昕因早产导致视力残疾。成长在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的家庭,她并没有因此得到父母的特别“优待”。

  张倩昕的曾伯公是1928年牺牲的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张云峰,父亲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们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一直教育她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因此,张倩昕自小便立下了“与同龄人一起上大学,通过学习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

  凭借顽强毅力,张倩昕参加了高考,被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录取,经过多年的学习,成为广东本土培养的首位视障研究生,完成了求学路上的众多“不可能”。

  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她意识到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随后,张倩昕创办了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希望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和服务更多像她一样的残障人士,为他们提供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

  一路走来,她参与组织助残服务能力培训近百场,累计直接服务超过5000人次,让她从一个需要社会帮助的残疾人成长为一位专注于助残领域的服务者。

  她积极创新“党建+公益”模式,引导党员群众关注残疾人群体,理解残疾人需求,共同照亮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之路。融爱的“帮帮看家”项目工作人员穿越广州的大街小巷,帮助了250多个视障家庭进行了智能语音无障碍改造。

  在日常探访中,她发现从化区一位18岁的视障女孩从未走出过自家小院。有感而发,她努力拓展盲人按摩、互联网+就业、咖啡师等就业培训,支持近百名视障人士伙伴就业创业,努力让融爱成为视障群体发现自我、提升能力、融入社会的平台。

  “想教好学生,首先得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

  来自湖南衡阳一个小山村的阳军出生时右手残疾。从小他就梦想成为人民教师,并在家人的支持下,如愿考上了广州师范学院艺术系(现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成为了美术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凭借着出色的成绩,阳军如愿留在广州,成为一名美术老师。

  “想要教好学生,首先得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怀着这样的想法,阳军在上课之余坚持练习画画,几乎天天都在12点后才离开学校。阳军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坚信唯有努力才能让自己的专业得到提升。而这些努力也得到了广州市美术教研室和美术教师同行们的认可,阳军曾九次获得区、市、省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和技能大赛的一等奖,成为全省在这个领域中获得一等奖最多的美术教师,还在2009年6月被评为首届广州市专业技能十佳美术教师。

  除了参加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和技能赛以外,阳军还把目标放在了各级美协举办的展览上。其版画作品、水彩作品、国画作品、篆刻作品共200余件获得全国、省、市、区各级奖项和入选。

  曾经有学生因身体原因在高一、高二学习美术期间不方便上下6楼美术室,于是阳军便承担了背她上楼、下楼的任务。最终,这名学生也用自己的努力回报了学校和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

  无缘舞台,成为教学者延续粤曲梦

  崔德仪生于1958年,从小就爱唱爱跳。加上家里的氛围离不开粤剧,所以从小崔德仪的粤曲就唱得很好。1974年,崔德仪进入番禺县粤剧团当临时演员,当时剧团内多是从小跟父母练功学戏的梨园子弟,而崔德仪16岁才开始练功,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筋骨酸痛也不敢人前表露只能夜里偷偷流泪。

  随后,崔德仪辗转于各专业剧团当演员。近十年戏班历练使崔德仪比同龄人更为成熟。结婚后,崔德仪离开了专业剧团,但出于对粤剧的钟爱,她选择在市内业余团队继续演粤剧唱粤曲,并将在专业剧团学到的技艺分享给业余团队的同伴。

  后来,崔德仪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导致肢体残疾,不太方便继续上台表演,便转为开展教学工作。2005年,崔德仪受聘于广州“自强之星曲艺团”担任艺术指导并教授粤曲,同时担任多个团队艺术顾问,并在老职工大学粤曲班执教。2021年12月,崔德仪和他人合作演唱粤剧《牡丹亭之幽媾》,参加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获(东部片区)戏曲类一等奖。

  粤剧粤曲,是岭南文化的不朽丰碑,崔德仪醉心于此,并希望能将自己摸索和积累的经验分享给一众粤剧粤曲爱好者,让岭南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焕发活力。

  02-05版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刘安琪 实习生 李晓昕

  摄影:南都记者 邹卫(除署名外)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