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防沉迷”为游戏上锁 解开娃心扉的钥匙在哪?

物理手段可解决时间管理问题,家长需要进修的亲子功课仍任重道远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2月25日        版次:EA02    作者:孙小鹏 程小妹 梁艳燕 叶斯茗

  游戏新政“靴子”落地,“史上最严”监管来临。

  回想新政前与孩子的“斗智斗勇”,广州家长张清和也曾经历过多番头疼;当下终于“松了口气”,因为国家帮忙“把孩子的游戏时间管起来了”。

  2月23日,南都教育联盟联合南都民调中心正式发布游戏“防沉迷”调查报告。报告指出,逾九成受访家长认为新政实施作用很大,近八成受访家长表示孩子的学习效果有改善;新政对于学生游戏时长和消费的控制较明显。

  然而,“物理隔绝是很难做到的”,仅仅依靠政府与企业的合力还不够。对于“有心管、没时间管”的广大家长来说,“堵不是办法”。“因为游戏这件事,把亲子关系弄得紧张糟糕是得不偿失的。”家长张清和坦言。

探寻游戏防沉迷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仍任重而道远。

  1 影响

  新政出台家长“松了口气” 

  孩子讲道理接受“管制”

  毫无疑问,时下游戏早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电子游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9年发布的《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显示,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

  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新政一出,和多数家长一样,张清和坦言“确实可以松了一口气”。事实上,为了控制好孩子的游戏时间,新政前她也曾花很多时间“和孩子斗智斗勇”,“经历很多次讨价还价以及现实妥协”。与孩子定好玩游戏的条件与协议,让丈夫陪孩子玩游戏、树立榜样,抵御、转移孩子多次的底线试探……这都需要时间和心思来专研与琢磨,从而“对症下药”。

  如今,“孩子也知道,再怎么闹也是没用的,不是父母不给玩,而是规定不可逾越”。张清和表示,儿子已经心甘情愿接受“管制”了。

  “国家政策引导游戏企业的做法,我觉得是有用的。”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广州市家教会指导专家、贤丰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顾问黄妙贤表示,由于玩游戏的渠道和时间受限了,学生接触到游戏的机会也就少了很多,起码在大环境上会有所改善。

  家长陈思齐也抱有此想法。寒假期间,在看到腾讯游戏发布了“寒假限玩日历”(未成年人最多玩游戏14小时)后,她深有感触地说:“我很开心相关企业能做出不利于其市场份额增长的决定和措施。且不管小孩有没有能力破解这些限制,只要做了限制,总会遏制很大一部分情况的发生。”

  不过,黄妙贤也指出,政府与企业的合力“还是治不了本的”。“想要治本的话,还是要依靠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教育。”

  2 引导

  与孩子共情 

  陪女儿现场观看电竞比赛

  “游戏这个东西,真的想玩的话,有一百种办法可以玩到。如果像防贼一样防着孩子去玩,是不切实际的。”张清和对此深有体会。在她看来,一个星期玩三个小时游戏确实不多,“作为家长非常愿意接受”。然而,并不能因此就放纵孩子,还是需要收放自如。为此,她偶尔会挑选一个可以玩游戏的时间,带孩子出去看场电影,或者让他约上小伙伴一起去游泳。虽然事后孩子嘴上会念叨着“又浪费了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但是有家人或小伙伴的陪伴,于事无补的懊恼很快也会被他抛之脑后。“我觉得,这样不断地放一下,收一下,孩子对人生的体验会更深刻多元一些。”

  若提取其中的关键词,定有家庭教育、家长陪伴等字样。这也是苏蔓和丈夫给予女儿最好的“礼物”之一。“我孩子大概在小学5年级开始喜欢上游戏,玩过第五人格、和平精英、我的世界、王者荣耀等。”谈到对女儿的游戏管理,苏蔓总结出的经验是:“家长肯花时间沟通,孩子会讲道理的。”

  自孩子爱上游戏起,与张清和早期的家庭教育一样,苏蔓及时介入、与孩子协商定下规矩。比如,绝对不能无限制充值,游戏上超过50元的开销要报备;用手机的时间必须双方协商好,一定要完成当天学习计划任务才能拿到手机……

  “尽量和孩子共情,理解孩子对游戏的喜好”,这也是苏蔓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知道女儿喜欢《第五人格》这个游戏,她还曾带着女儿到比赛现场观看该游戏的电竞联赛全国总决赛。“在现场待了大半天,旁边全是半大孩子在呐喊,我都睡了几觉。反正让她很开心,还有随票送的限量装备让她感觉拉风,就值了。”

  随着女儿上了初中、在校寄宿,苏蔓深知“一定要提高陪伴质量”。每当女儿周末回家,苏蔓侧重陪伴学习,丈夫则侧重陪伴玩乐。“她最近迷上了健身,她爸爸就买了健身卡,周末带她出去做运动。”“突然有一天女儿和我说,她发现自己没什么游戏天赋,使劲打游戏级别也上不去,就没那么上瘾了。”苏蔓对南都记者说。

  3 问题

  家长“有心管、没时间管”

  孩子期盼父母多花精力沟通

  在游戏面前,好的亲子关系都是相似的;而出现矛盾的,各有各的问题。

  寒假前,陈思齐还感觉“应该不用怎么操心了”;如今再回看,“没想到被现实打脸了”。与张清和、苏蔓一样,陈思齐也与儿子制定了规矩:每天只能在完成作业后玩半个小时手机。但事与愿违,儿子“管不住自己玩游戏已是常态”,甚至此前从不玩游戏的小儿子也受影响而开始跟风。只要她不盯紧儿子,他就一定会超时;她不在家的话,他就沉迷游戏“完全无止境”。

  这个游戏受防沉迷系统限制了,孩子就找其他游戏替代;平板已经藏了不止五个地方,密码改到自己都忘了,但孩子都能记得住;若是找不到平板,孩子也会找家里的老人家要手机或电脑玩游戏。“老人家总说怪不了孩子,要怪就怪游戏企业。”陈思齐有些无奈:“所以家庭教育,大家都要达成一致的观点,才能进行得下去。”

  “规定是双方协商定下的,但我们家长不在家,监管不到位,就完全没办法控制他了,完全靠他自觉。”陈思齐的这番话,道出了当下很多家庭面临的共同难题。由于父母亲双方都要上班,在家时间本来就少,大家都是“有心管、没时间管”。

  谈及自己的父母,初中生李梦甚至都不愿多开口。妈妈由于工作太忙,总是凌晨才回家,没时间陪伴她;至于爸爸,自从她有了自己的电脑后,不再需要去爸爸房间占用其电脑,两人就再也没有怎么说过话。父女两人,一人一台电脑,缄默无言。虽只有一墙之隔,但对方在做什么、吃什么都毫不知情,也毫不在意。

  因遭受校园欺凌加上学习压力太大,她被确诊患上抑郁症,去年因此申请了休学,在家接受治疗。李梦告诉记者,平时会在家画画、做手工、看书,但玩游戏仍是她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游戏自由度很高、可玩性高,现实中付出不一定有收获,还可能被辜负。”游戏中的体验着实给李梦带来巨大快感。“最极端的时候,忘记吃饭、睡觉,不吃不喝打一整天,直到支撑不住再去睡觉。”

  受新政影响,很多国内游戏都配备了防沉迷系统。为了让她从抑郁情绪中转移注意力,李梦的妈妈主动用自己的身份证号注册相关游戏账号。此外,她也转向玩外区游戏,因为外区没有防沉迷系统。

  即便如此沉迷游戏,李梦却不认为戒掉游戏是件难事。“关键在于自己想不想玩,父母管得严不严。如果父母真的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和我们沟通,不沉迷还是很容易的。”

  4 分析

  游戏并非洪水猛兽

  家校疏导需求侧才能标本兼治

  据南都记者观察,在政府和企业的合力下,游戏防沉迷效果收效明显。

  2021年11月,伽马数据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新政落地后,有四成家长显著感知孩子游戏时间变短,超过80%的未成年人在玩游戏过程中曾被防沉迷限制。同时,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中国搜索承办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举报平台”上线2个多月后,受理核查发现防沉迷违规游戏(平台)341款,涉及游戏企业241家,涉及游戏下载渠道63个。

  但是,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师陈香莲告诉记者:“技术层面的限制有如‘猫捉老鼠’,孩子们总有五花八门的方法钻漏洞。”广州市政协委员、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表示,当前市场上仍然存在很多借号、租号等一系列规避防沉迷的手段。

  在陈香莲看来,孩子沉迷游戏通常有三类原因。第一,本身自制力较弱,无法控制自己;其次,缺少父母陪伴和正常的社交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在游戏中寻求人与人的链接,以此弥补情感缺失;最后,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当孩子们不能从成绩上获得成就感时,就会把自己的战场转移到游戏上,借此解压或逃避现实困境。

  胡国胜坦言,在日常工作中,就遇到过因沉迷游戏而产生情绪问题的青少年。“他们通常表现出自律性较差、对大多事物兴趣低迷、遇事急躁、不太敢于展现自己,因此更愿意在游戏世界中获得简单和快捷的快乐。”

  实际上,陈思齐也明白“堵不是办法”。“越阻止他,他就越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和父母斗智斗勇越来劲。”每当她陪儿子去户外活动,脱离了只能玩游戏的环境后,儿子都会把游戏抛之脑后、愉快玩耍。甚至在她语重心长和儿子谈心时,他也会坦白管不住自己,希望父母“能管管他”。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刘磊明也认为,从解决未成年人游戏时间控制问题看,游戏防沉迷新政的思路是,寄希望通过限制供给侧来实现目的。辩证地看,它还需要疏导需求侧加以配合,才能真正标本兼治。

  建议

  抓住关键期,培养孩子好习惯

  随着新政落地,游戏企业多项限制举措的实施,如今“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集中在课后”。为此,专家们纷纷指出,接下来“家长应该承担更多责任”。

  刘磊明建议,父母需要继续做好“守门人”的工作,辨别合理需求和不当需求。一是盯紧孩子玩游戏的“尺度”,特别是防范“没时间观念”“没其他兴趣”等沉迷前的征兆。二是抓实孩子玩游戏的“理由”。放松心情的游戏能促进劳逸结合。三是勒紧孩子投入游戏的“钱袋子”。定期查看孩子银行流水支付去向,控制孩子充值买装备的行为。没有冲动消费,就少有欲望的冲动。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科学家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也不断证实,0-3岁与3-7岁是孩子性格发展和塑造的关键期。”胡国胜指出,家长要承担起初始教育责任,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要抓住关键期,让孩子自小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

  具体而言,黄妙贤认为,要想让未成年人产生使用电子产品和手机的自觉,家长就必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比如,可以与孩子合理规划电子娱乐时间,知晓孩子所玩游戏的内容。其次,则是要多陪伴,家长可以在周末举行家庭式运动进行陪伴,用更多的家庭运动和游乐时间填充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除此之外,学校层面也要有所作为。专家们表示,虽然“学校在这方面一直做工作”,可还要积极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胡国胜指出,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运动类、艺术类和科技类的集体活动;游戏毕竟是虚拟空间,和现实有较大差异,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及时鼓励,并教会孩子们学会同伴互助,加强情感交流,让孩子获得一些与游戏所创设的虚拟世界不同的获得感。

  刘磊明则提出,校方应加强对沉迷游戏的孩子的专题心理辅导,“早发现,早补救”。同时,学校也应给予相应支持,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避免以成绩为主导,让成绩上暂时“失意”的学生也可以被看见和认可。

  良策万千,静候成效。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问题,南都教育联盟将持续关注,并拭目以待。(注:文中受访家长与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01-03

  策划:李阳

  统筹:尹来 游曼妮 孙小鹏 梁艳燕

  采写:孙小鹏 程小妹 梁艳燕 叶斯茗 实习生:曾晓茵 王穗子 谭家怡 谭炯昭 杨湉湉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