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多名政界、学界、企业界代表热议相关话题。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供图
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阴霾未散,考验各国经济韧性。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挑战中如何突围,亟须在全球产业链“新节奏”中重塑价值链。
12月1日至4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办,多名国内外政界、学界、企业界的代表参会交流。
在此期间,在“新发展格局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在后疫情时代,各国如何共同构筑更加安全稳定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如何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赋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升”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01
世界局势不确定性上升
2020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个别国家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影响全球产业链稳定运行。新冠疫情大流行仍在全球蔓延,世界局势不确定性上升,加剧全球供应链局部断裂风险。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密切相关。”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在研讨会上表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市场主体在既有约束条件下,根据价格信号,以效率最大化方式进行生产要素全球配置,形成现有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给参与其中的发达及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相应收益。“这两个因素相互叠加影响,不仅对全球经济疫后复苏造成严重阻碍,还对国际政治关系造成严重影响。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刘兴华说。与会专家提出,中国提出双循环的要义,是在国内新形势下,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挖掘内需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把国内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当中。
02
提高全球价值链透明程度
“全球化”早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部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组装、零件供应横跨不同国家。根据苹果公司公布的2020年供应商名单,200大供应商分布在亚洲、欧洲、大洋洲、南北美洲。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前麦肯锡公司全球数字战略服务及亚洲区半导体咨询业务负责人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在研讨会上举起手机说,这当中凝聚着150个诺贝尔奖的知识产权,手机芯片材料半导体分工尤为复杂,“是全球性的行当”。
经济全球化正处在“十字路口”,新冠疫情冲击了全球供应链,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劳动力组织、跨国越洋物流等环节环环相扣,结织成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国将以何种姿态通过多边主义合作解决问题是突围关键。
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Peter Jungen)指出,亚洲、欧洲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约70%,而北美约占14.5%。今年,原材料供应不足、运输成本上涨、港口等劳动力紧缺等情况,造成了某些产品供应短缺。“让全球各国趋于本土化生产不太现实。”荣根说,相关研究显示,单边脱钩行为会导致经济增长下降。
近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甚至有些国家主张产业“回流”。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认为,这与全球价值链中的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背道而驰,加剧全球供应链紧张,令跨国合作难度增加。罗奇曾在摩根士丹利任职30年,担任过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和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他提出建议,要提高全球价值链的透明程度,收集信息,开展全球合作,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让世界各地供应链用户了解各个生产阶段状况。“我们需要正视事实,全球供应链过于紧绷,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就能立刻感受到短缺和价格压力的影响。”罗奇表示,全球供应链要预留适度宽松的容错空间。他还呼吁,各国停止“贸易战”,摒弃保护主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预测,新冠疫情造成的“断层”或将持续更长时间,各国短期经济走势的分化,将对中期经济表现产生持久影响。各国疫苗获取能力和早期政策支持力度不同,拉开了差距。IMF预计,全球经济今年将增长5.9%,较7月预测下调0.1个百分点,在2022年增长4.9%。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汪同三强调,宏观经济预测相对被动,要提高经济安全意识,进行预警,“主动分析、判断可能出现的‘灰犀牛’是什么样子,以及‘黑天鹅’会在何种条件下发生。”
03
技术知识等要素对制度环境更敏感
越来越多本土企业和境外企业聚焦中国国内市场,以创新发展为推动力,是大势所趋。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长王珺出席研讨会时称,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中,技术与知识以及相关的高素质人力资本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王珺表示,高端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制度环境更敏感,如规则、条例以及治理机制等。让技术、知识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本流动起来,更看重规则的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程度,对保护产权、知识产权以及数据产权的要求也更高。
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但国内市场资源日益丰富。从需求层面看,40年来,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明显提高。1980年,以当年官方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是195美元,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2533美元的7.7%。2020年,以当年官方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与全球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面对国内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全球范围内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再用以往的传统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去深耕国内市场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了。”王珺说。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与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3月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企业发展数据年报》显示,2020年,国内新增注册市场主体2735.4万家,同比增长12.8%。其中科技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全年共新注册企业53.56万家,同比增长72.8%。
利用外资呈增长态势,高新技术和大项目投资获得了更多资本青睐。国家商务部1月数据披露,2020年全年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2963亿元、增长11.4%。其中,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分别增长78.8%、15.1%和11.6%,医药、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分别增长14.1%、44.5%和60.6%。另外,宝马、戴姆勒、西门子、丰田、LG、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华增资扩产。
“国家目前正在加大推动由商品要素型流动转向规则制度型开放,比如像对产权的保护,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全面清单的推动,对标国际通行的高标准规则,营造法制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大幅度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降低企业家的成本。”王珺说。
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表示,当前大环境面临着四大挑战,包括疫苗鸿沟、数字鸿沟、碳减排鸿沟以及贫富鸿沟。“疫情对这些挑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导致它们比之前更难解决,需要深化国际合作,弥合国家间的未来分歧。”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