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宇昌

守护乡愁需培养“懂乡村的设计师”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2月08日        版次:EA02    作者:莫郅骅 陈赟健

郑宇昌就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相关话题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

郑宇昌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市与城乡统筹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WACA)城乡特色专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丽乡村公益基金智库专家等。

研究领域为存量资产激活、增量资产激活、城市更新、乡村营造等。

城镇化的进程中,何以安放希冀振兴的乡村?城乡融合发展之后,城与乡还有边界吗?

“营造”是郑宇昌坚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话语体系,讲究回归乡土本真,从群众实际生活需求出发。住建部曾发文强调,要防止乡村景观化、城市化、西洋化。在他看来,这归咎于城市高校所培养的设计师多为城市化所服务,缺少真正懂乡村的设计师。乡村振兴发展正潮涌,如何通过乡村建设来表达和守护你我的“乡愁”?

  01

  乡间用园林化种植方式不是乡村生态

南都:您如何理解“城乡融合发展”?

郑宇昌: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是两个系统,用发展城市的逻辑和系统去发展乡村,很难进行融合,只会发展成小城市、小乡镇,造成千村一面,因此要先厘清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城市呈现“快”,需要打造产业功能区,实现“集聚集成集约”发展,而传统乡村呈现“慢”,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产业”之说。乡村要平民化、有温度,保留本真,才能满足城市人心中的乡愁,让他们愿意回归。村民也会向往城市,通过村集体平台将城市化要素连接给广大农民,让他们能够流向城市。城市(技术、科技、智慧)会反哺乡村,乡村(原真、生态、文化)也会反哺城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南都:城乡融合发展之后还有界限吗?如何区分城与乡?

郑宇昌:有的。城市植入乡村的应该是发展技术,而非发展手段。例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很多设计者会以城市园林手法在乡村做景观,比如整齐划一的行道树、园林苗圃。实际上,乡村没有“绿化带”一说,村民更希望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来满足生活。在乡间采用园林化的种植方式,这不是乡村生态。

南都:随着城镇化发展,未来的农村势必会越来越少?

郑宇昌:中国的乡村有很多类型,一部分是城区边缘的乡村,会慢慢与城市融合,在建设时会保留“乡村的味道”,植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部分是中心村,周边村民会慢慢向中心村聚集。还有一部分是地处偏远的乡村,又分成三类:一类是基础条件艰苦、缺乏特色的,会慢慢消亡;一类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会保留和传承下去的;还有一类是具有特色产业的,通过发展“智慧农业”,能够与城市需求联动,也会发展下去。当然考虑中国不同区域的差异,通过顶层设计,不同类型的乡村会发挥不同功能,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02

  美丽乡村建设重在“中医式调理”

南都:您曾担任诸多乡村建设项目的总设计师,其中邯郸市邯山区小堤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荣获了2016年度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第一名。经验是什么?

郑宇昌:小堤村早期由当地的设计院做过一轮标准化设计,但不尽如人意。我认为,乡村建设应该用“营造”的语言,而不是规划设计的语言,要把我们固有认知归零,重新审视当地的生活方式,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回归本原。

进村后,我们从共建的角度着手。一是基础设施、村庄风貌等硬件建设,用当地的材料和工匠手法去修缮;二是百姓思想统一,心灵的规划大于图纸的规划,激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是“软件”提升;三是乡村业态构建,通过女红、农妇培训,电商培训,使广大百姓参与其中,除了部分原住民继续从事一产,那些职业农民可以在三产上结合宅基地打造民宿、村宿、乡宿,在二产上加入特色加工工坊,让村子发展不断裂变。

美丽乡村不只是表面美,更有内在美。我们通过9个月,用陪伴和培育的方式,就像中医,慢慢调理,让村子从外到内、从环境到人文产生整体变化。

南都:这样的乡村改造资金从何而来?

郑宇昌:一部分是政府财政出资做种子资金,一部分是通过带动村民共建,乡贤参与,先是招商引智,再招商引资,激活村集体资金。

  03

  要大力培养“懂乡村的设计师”

南都:最近,有一档综艺节目改造了甘肃农村一户民居,因上百万元的高昂花费、“红砖毛坯房”的呈现效果引起网友热议。其中有争议表示,建筑画风与周遭环境相去甚远。对此您怎么看待?

郑宇昌:我是一个农民设计师。一个真正懂乡村的设计师,首先要知道百姓的生活习性和经济实力,根据他们的诉求来修建、改造房屋。

单纯的民居改造,更多从自住的角度完善内在生活功能;若希望在自住的基础上部分用于经营,则要从建设资金、建筑外观、地域风貌上进行系统思考;若房屋交由村集体或企业运营,就要从经营属性去思考。总之,立足实际、回归本真,既是对老百姓生活的尊重,也是对乡村的尊重。

南都:懂乡村建设的设计师多吗?不少人看来,很多城市都是设计师坐在办公室设计出来的,乡村设计师是否存在断层?

郑宇昌:(笑)这个问题非常犀利。这就要回归到教育上来。现在从城市高校培养出来的园林、景观、建筑、规划等设计师,几乎都是为城市化服务的,有一整套逻辑。在力推乡村振兴的当下,非常缺乏真正懂乡村的设计师。如果都是高度城市化的规划师、设计师进入乡村,用城市手法去建设乡村就等同于一种毁灭性的破坏。

  04

  乡村振兴应系统化 土地环境生活民风都要振兴

南都:美丽乡村建设是否也要把乡村的各个发展功能区规划好,才能更好地振兴?

郑宇昌:这就是城市化布局思维。你发现没,乡村发展是动态的,从一个地方逐渐“长”出来。还是要结合百姓几千年流传的生活习性,他们想要什么,怎么置业、怎么传承,并非“我要帮你干什么”。

南都:您的期望是什么?

郑宇昌:目前的乡村振兴还普遍存在碎片化的操作方式,应该走向系统化,从土地、环境到生活、民风都要振兴。我希望不是企业到村里流转了大量土地,村民给企业打工,而是城市人给乡村打工,村集体是“国企”、每个百姓的房子就是一间“公司”。

南都:您有没有来广东的乡村做过调研?

郑宇昌:说实话还比较少,目前只去过几个村子。广东原来的乡镇更多是适应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讲究经济发达,缺少内在文化联动,如今要注重从当地居民生活习性出发,从生态环境着手,从文化高度去思考,基于农耕文明下的农工商关系建设,不断修正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打通过去与现代的连接,广东在这一方面大有希望。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陈赟健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