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大湾区(深圳)疫苗峰会召开院士论坛,聚焦新冠疫苗应用效果

钟南山:灭活疫苗依然有效 暂无必要更换新冠疫苗毒株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2月07日        版次:EA03    作者:王道斌 李春花

  钟南山。 南都记者 马强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顾东风

  2021年12月4日-5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赛诺菲巴斯德支持的“第二届大湾区(深圳)疫苗峰会”,以“线上+线下”形式,分别在深圳坪山、北京举办,约1000位来自疾控、大湾区、国际机构、行业企业、学界等代表,共同探讨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在全球层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提升疾病预防和控制水平,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

  主论坛院士对话中,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中国科学院董晨院士、中国科学院顾东风院士就加强全球合作,提升疫苗信心,助力全球健康话题进行讨论。

  钟南山:奥密克戎传播力很强,但致病后多为轻症

  截至12月3日,新冠疫苗全国完成全程接种11.25亿人,占总人口79.76%,加强接种的也接近1亿人。“假如中国疫苗的保护率是70%左右,我们需要达到80%以上,83%左右。”

  钟南山院士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分享了有关机构近期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并给出了自己的最新判断。

  

  疫苗接种半年后效果下降,需打加强针

  

  钟南山表示,根据真实世界研究:基于2021年广州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暴发病情的研究,疫苗保护效果初步统计,总的保护率是59%,预防成为中度症状的保护率为70%,重度为100%,100%能预防成为重症。

  但无论是全病毒灭活疫苗或mRNA疫苗,一疗程后半年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下降(细胞免疫的功能还在收集和观察),估计细胞免疫功能没那么快下降,但体液免疫是下降很明显。钟南山表示,在有些国家,就算用了mRNA疫苗,过了半年以后感染又多了。在中国80%-90%接种的都是全病毒灭活疫苗,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强化,使它的免疫功能更强,都在动态地观察,因为现在还不可能很快有结果。目前几种模式在尝试,一是全病毒灭活疫苗+原疫苗(1剂),二是全病毒灭活疫苗+亚单位蛋白疫苗,三是全病毒灭活疫苗+mRNA疫苗,全病毒灭活疫苗+Adv载体疫苗也做了试验。

  科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8-59岁成年人中,打了两剂疫苗之后6个月,GMT水平从峰值时的48.4急剧下降到6.7;而再接种加强针后能够大幅升高,就算经过了一段时间衰减后得到的最低点也有50.0,高于两剂接种后的最高值。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效果同样显著。说明原疫苗的加强,实验看起来是有用的。

  那在实践中效果如何?钟南山引述10月7日智利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智利第3针加强免疫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进行第三针加强免疫后,对有症状的病例保护效果从56%增到80%,对住院病例的保护效果也从84%提高到了88%。

  这说明两剂接种后,再接种第三剂,在真实世界中是有效的。

  

  面对奥密克戎毒株,无需紧急更换疫苗靶点

  

  有些国家包括大型医疗企业,为了进一步保证疫苗带来的免疫效果,考虑用奥密克戎毒株替换现有毒株,奥密克戎毒株会不会可能是替换疫苗使用毒株的契机?

  面对主持人的提问,钟南山表示,不认为立刻需要调整(疫苗使用的毒株),首先,我们的病毒灭活疫苗覆盖抗原比较广,相信对奥密克戎毒株不会完全无效。首先要看奥密克戎毒株传播的情况,另一个更重要的是看它的致病率,假如致病率并不是所想的那么可怕,南非传来的消息显示,感染的病例往往病情轻微,现在还不是需要紧急调整(疫苗采用毒株)的时机。钟南山说:“我们需要大概两三周以后看看它(奥密克戎毒株)的发展趋势,才能说明问题。”

  我国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是全世界最低的,这得益于我们预防为主做在“上游”的政府:社区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钟南山透露自己参加了WHO的一个会议,文件中提出各个国家大致采取了四种方式对待新冠,第一个是强力控制,第二个是压制,第三个是遏制,也有个别国家不采取任何措施。我国采取强力遏制,达到社区动态清零的传播。结果可见,从去年3月中下旬,我们已经能很好控制疫情,现在经过了20个月,我们从恢复经济到复工复学,各方面都是做得最好的,现在有些国家也在开始学习中国的这个策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恢复常态化?钟南山提出,这有两个前提:一是病死率要下降到约等于0.1%,基本是流感的水平,但目前还在1%以上;二是复制指数,大约在1-1.5之间。为此,在防控措施上,必须坚持三条:全民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社区群防群控常态化;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

  今年在广州、南京发生的德尔塔病毒疫情,病死率都是零,钟南山表示,这跟接种疫苗很有关系。但现在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加强对老年人,特别是70岁以上人群的接种,因为70岁80岁这些人群一般就不外出,就觉得没什么关系可以不接种,所以需要加强。对于新冠疫情,预防还是防控新冠疫情的关键。

  董晨:对易感人群选择性地进行免疫保护

  关于新冠引起的保护性的免疫,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分享了团队研究的发现。

  在研究中,董晨院士团队发现细胞免疫还是尤其重要。特别在重症病人,还是有一定的体液免疫反应。但细胞免疫、包括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抗原病毒特异性的应答,还是有比较大的缺陷。他表示,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就是设计疫苗和监测免疫保护,或者所谓的免疫屏障,不仅要监测抗体的产生,同时对于T细胞的免疫应答,也要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和检测。

  其次,人群对于这个病毒的反应不均一,绝大多数是无症状或者轻症,有一些会变成重症,说明人们对病毒的反应不是统一的、简单的一个程式化的完成,而是根据性别、每个人的体质、遗传背景、环境因素、年龄等等,都有比较大的差异。从这点来说,需要重点保护对病毒更为敏感的人群。对他们怎么建立免疫保护,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他表示,目前有几条线路的疫苗正在往前推进,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比较不同疫苗路径引起的免疫机制,这对未来面对新的变种和新的病毒,能够及时地很好地研发疫苗,针对性地研发疫苗。

  对于新冠疫苗引起的免疫保护,抗体在一段时间内是有下降,但发现在健康康复者的体内,T细胞的免疫记忆还是能够相对维持得比较好。他表示,可能未来比较关键的是怎么对易感的人群选择性地进行免疫保护。

  从实践中来说,对一些没有很好引起免疫保护的疫苗接种者,进一步地补充他们的疫苗使用,包括加强针,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提高免疫保护。董晨院士认为,这对于阻断病毒的传播,非常有意义。

  顾东风:试点开展老年人群免疫接种

  为什么新冠流行期间,对老年人危害要比年轻人,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危害来得更加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顾东风表示,进入老龄阶段后,不知不觉地有了基础病变,老年人血压较高、糖尿病、高血脂症较多,在这种情况之下,一旦有肺部的感染,容易引起全身性的炎症,所以这类人群死亡率明显增高。

  所以,无论是新冠、禽流感还是流感,老年人群都是易感人群。在传染病流行的阶段,尤其要注重对易感人群、老年人群的保护。

  此外,新冠疫苗对老年人群的保护效率非常高,所以有的国家就优先对60岁以上、65岁以上的老人给予免疫治疗。

  同样,在心脑血管病,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中,也有一些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临床试验发现,接种疫苗后,对一些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心衰的患者,减少了他们冠心病、中风等的死亡。实际上是减少了这种人群的感染,减少两种疾病的叠加,尤其是冬春季的流感,也是肺炎高发的阶段,这些人群得到了保护,减少了死亡率。

  在老年人、成年人的预防接种中,医生的建议尤为重要,推动临床医生增进对疫苗可预防疾病在成人中的应用,还应做哪些工作?顾东风建议,可以在东、中、西甚至是南北,选择有关的省市,在一些特殊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中开展一些免疫接种,然后拿出真实世界中的统计分析,加强这方面的证据的生产,用证据用数据来推动政策和项目的建立。

  主办方供图(除署名外)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