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集合民调分析、典型案例、权威访谈、创意建言

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疫苗趋同可行性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2月07日        版次:EA02    作者:王道斌 李春花

  定居广州的香港女博士Kary和孩子在一起。 南都记者 李冠祺 李孟麟 摄

  <<上接01版

  南都健康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疫苗民生需求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课题组,借助南都智媒优势,通过数据分析、千人民调、案例搜集、政策比较、专家访谈等多种调研手段和创意数据表现形式,对大湾区居民的疫苗接种需求、粤港澳三地疫苗接种差异(政策、准入品规、接种程序)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梳理和直观形象的呈现。课题组根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专家访谈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疫苗政策“创新”的建议。

  香港妈妈:两个孩子遇上两套接种体系

  定居广州的香港女博士Kary是一名二胎妈妈,大宝2岁3个月,小宝11个月,她和孩子遇上了穗港两地免疫规划上的差异。当穗港两地通关暂时遇到障碍时,大宝按香港免疫规划进行的预防接种不得不中断,回港打疫苗变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宝改在广州接种疫苗。

  “小宝在广州出生后,全程在广州接种疫苗时才发现,内地的计划免疫疫苗接种频率居然如此高。小宝出生满月开始,至少每个月要去一次社区医院接种疫苗。”而大宝出生后7个月都是在香港接种,8月后才中断。但打的针次比小宝同年龄段要少得多。香港采用的联合疫苗多,全流程预防接种后,可以预防多种疾病。但内地多联疫苗较少,一类苗中只有一两种,自费二类苗可供选择的也不多。此外,穗港两地预防同种疾病采用的疫苗也不太一样,孩子在香港打了前期针次,在广州打后续针次时往往打不上同种疫苗的问题也让Kary困惑。

  “不过,内地的粤苗APP可以清晰查到孩子已经接种了什么疫苗,下一针需要接种什么疫苗,以满足入学要求。这一点对于家长来说非常方便。”Kary表示,如果港澳方面新的医疗经验、疫苗、器械、技术等,可以引进到大湾区,就能让港澳籍人士感受到在大湾区可以接种的疫苗、用的医疗器械和香港没有区别,这样香港、澳门年轻人就会更愿意来大湾区生活、创业了。

  大湾区内地城市妈妈:能否优先引进港澳优质疫苗

  在我国批准HPV疫苗上市之前,香港和澳门一直是内地女性接种HPV疫苗的地方。在祈福新邨这一港澳人士聚居地从事医疗行业的广州妈妈阿珍,很早就相约几个朋友结伴到香港接种HPV疫苗,并在6个月内分3次赴港完成接种。2018年,国际市场上流通的HPV疫苗(二价、四价和九价)全部在我国内地上市了。阿珍的女儿如今也快上小学了,待女儿到了适合接种的年龄就可以直接在广州接种,不需要再远赴香港接种了。

  在医疗机构工作的阿珍,认为当前全生命周期的疫苗接种还不够被重视。大湾区是年轻的活力之都不错,但大湾区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经过新冠疫情后,大家对疫苗整体的意识也提高了,会主动去接种流感、肺炎疫苗,全生命周期的疫苗接种意识也在提高。对于一些适宜老年人接种的疫苗,大湾区也可以给予关注,优先引进。”

  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度融合的当下,不论是港澳青年来内地创业、兴业,还是港澳老年群体来内地养老、定居,都会遇到类似的困惑。其中有人口基数庞大的大湾区居民共同的疫苗接种愿景——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能否有一个国家政策允许、趋同的粤港澳大湾区免疫策略。

  专家访谈

  梁晓峰:能否在广、深设特殊疫苗接种门诊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区域内的人民群众。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流动频繁,如何构建大湾区防控免疫策略,确实是一个课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原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暨南大学疫苗产业研究院讲席教授梁晓峰在接受南都健康联盟课题组专访时表示。

  梁晓峰表示,由于香港、澳门特区人均收入高、本地没有疫苗生产企业等原因,两地在疫苗引进上一直同步国际。内地因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疫苗选择稳健、以及财力、卫生经济学等原因,需要制定与内地情况相适应的免疫策略。不同的防控免疫策略,客观上也对部分湾区居民带来了不便。“这些都需要研究、破题。暨南大学疫苗产业研究院就希望研究这个课题,希望能协同多方力量解决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如果这些居住在内地的港澳籍孩子,要按港澳的免疫规划策略走,那能否在广、深这样的城市开设一个特殊疫苗接种门诊,方便他们接种疫苗?公共卫生和药监部门可以先做些工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或者趋同的防控免疫体系,这也是梁晓峰领衔的暨南大学疫苗产业研究院准备做的课题。“我们已经开始和澳门特区的公共卫生部门进行沟通。”

  在梁晓峰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以疫苗生产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国内企业和外资巨头都在深圳开展创新性研发。在广州黄埔、生物岛,不少生物医药公司在从事着和疫苗生产相关的科技研发。“目前大湾区已经能生产多种疫苗,包括技术路线领先的四价流感疫苗,那么下一步大湾区生产出来的疫苗,能不能向同为大湾区的香港、澳门地区供应,这同样需要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在疫苗审批环节上进一步尝试。”

  马文军:参照“港澳药械通”,先用部分疫苗在大湾区内试点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马文军教授表示,由于粤港澳三地在疫苗的可及性、服务体系上存在不同,管理体制也有差异。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先行先试的必要性和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先行先试等举措,解决这些不同。“国家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建设,这就需要预防为主,预防先行。所以在政策层面对湾区先行先试有所突破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湾区11城市居民的医疗需求。”

  开展先行先试,还有利于整个疫苗相关产业的进步、发展。一些创新性疫苗在真实世界的数据积累,港澳地区的多联苗、非免疫规划疫苗,其采用的数据多是西方国家的应用数据。“这些数据是否适合中国人群?需要验证。如果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先试,就很好地获得了一些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数据,这对推动创新、优质疫苗在中国应用,能起到加速作用。内地上市的成熟疫苗,怎么在香港、澳门应用?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哪里?这也需要探讨。”

  推动先行先试,还非常有助于三地、三套存在差异的公共卫生体系更好融合,“目前已经有了港澳药械通政策,能不能参照这样的政策,做一些探索性工作,这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事情。”马文军教授表示,在疫苗领域,粤港澳大湾区一下子全面放开不可能,但对于一些内地疾病负担比较重,市民又经常去香港接种的疫苗进行试点,探索出一些具体操作途径。

  赵长成:构建大湾区趋同疫苗策略,是长远目标且完全可行

  香港儿科医生,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委员赵长成表示,三地在疫苗接种选择、策略、程序等存在一定差异,从长远来看,三地应该多些举办医学及疫苗资讯交流研讨会、设立传染病数据交流及应急机制、成立跨地方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疫苗策略委员会,协助大湾区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疾病模式、公共卫生设施及经济因素等作出有效疫苗选购和施打策略。大湾区可引进创新疫苗及研发新技术,三地可一同参与临床测试,让国内疫苗走向国际化。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