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伊玲的作品参与毕业设计展览现场。
“忙于工作的女儿因为疏忽,没有察觉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病情正在逐渐恶化。母亲因为想要找回老家种的柿子树而离家走失了,等到女儿好不容易找到母亲,母亲却已经认不出她了。”一段文字简介无法囊括6分钟动画所能呈现的丰富。在现实和过往之间、在遗忘与留存背后,色彩、音乐、场景如水流动,一棵柿子树也承载了亲人关系、童年过往、生活变幻。
今年夏天,名为《柿子树》的动画短片被上传至哔哩哔哩网站,获得10万+的播放量。众多网友不仅为动画里的情节而动容,还在弹幕和评论区写下他们的长辈故事。网友们的讨论超出了阿尔茨海默病(阿兹海默病)的范围,因动画而勾起的记忆还包括童年某个鲜活的场景以及亲人之间深刻的爱……
动画创作者是谢伊玲,这是她作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今年9月下旬,第18届中国动漫金龙奖公布获奖名单。金龙奖的“学院动画奖”获奖作品中,《柿子树》荣获金奖。
难以忽视的疾病:综艺、动画的启发
医学专业书籍描述的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由于大脑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引发的疾病,由于目前尚未完全知晓的原因启动和加速了神经细胞的死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类隐匿起病并逐渐恶化的不可逆的疾病。该病好发年龄为65岁之后,年纪愈大得病机会愈高。
“阿蓉——我女儿,你有看见她吗?”动画里,女儿找到坐在街头的母亲,母亲却把眼前的女儿当作陌生人。女儿忍不住大哭,母亲还劝慰她:“小姑娘,你怎么在哭啊?你是不是找不到父母啊?”
以前,谢伊玲看过一档综艺节目,叫《忘不了餐厅》。里面的爷爷奶奶们都或多或少患有认知障碍的疾病,这也是她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之前虽然有听说过这种病症,但根本不了解它对人们的影响,看了这档综艺后很有感触。尤其是第二季的孔繁漪奶奶,她的故事给我的后续创作很大启发。”
医学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失认症状以面容失认不能最为常见。患者不能根据面容辨别人物,不认识自己的亲属和朋友,甚至丧失对自己的辨认能力。80岁的退休教师孔繁漪患认知障碍2年,早已长大成人的孙女站在她面前,她却认不出来。听到孙女名字时,孔繁漪的记忆还停留在很久之前,她说自己家有个小孩也叫这个名字,年龄是6、7岁。
据媒体报道,2019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估计,全球有超过5000万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痴呆症患者。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2亿,也就是每3秒就会新增一名患者。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等疾病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近年来,国外诞生了不少关注这一主题的优秀动画短片,如《午后时光》、《便签》、《勿忘我》等,这些动画也给谢伊玲的创作灵感提供了很大帮助。
贯穿故事之物:从手表到柿子树
有报告显示,每年全国走失的痴呆患者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约有1370名痴呆患者走失,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占四分之一。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常常因为疾病的困扰,可能出现四处乱走的现象。此外,由于患者的视空间能力下降,他们外出后,即使对于熟悉的环境,也会摸不到方向。
“妈妈,你坐在这里干吗?我找你半天了!你怎么总是乱跑啊!”
“我没乱跑啊,我家就在这。你看,这棵柿子树长得多好。”
坐在街头的母亲,已满头白发的母亲,把商家放置的圣诞树当成了曾经记忆中的柿子树。那是旧日房子、旧日场景,在这棵柿子树下,母亲那么年轻,她尽心呵护女儿,陪伴女儿嬉耍成长,度过无忧无虑的时光。后来她们搬走了,柿子树也早已不在了。当下的现实里,母亲已经记不住回家的路,路过商超看到售卖的柿子,尚能记起她的女儿爱吃。于是捧起一个柿子,放到其他水果中,想把它催熟。
柿子、柿子树,这一日常之物贯穿故事,点醒主题,却不是创作者最初的构思。当故事的要素、人物、事件都已安排妥当,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增加其合理性?谢伊玲想过,用“一只老手表”来实现,但并不满意。经过几近崩溃的头脑风暴,以及与老师、同学的讨论后,她的思绪飘到桔子盆栽上。那是过年时老家门口都会放置的,桔子盆栽挂满红包,红黄相间的画面漂亮极了。
何不用“桔子盆栽”做串联?可是有缺点,情感不够,也不太合理。盆栽不行,那就改植物。可以是树,不过树的大部分都是绿色的,达不到红黄相间的美感。她又往果树上想,突然想到小时候喜欢吃的柿子和柿子饼。柿子不就有红黄相间的吗?就这样,“柿子”承担了亲情之爱,“柿子树”成为动画人物回忆深处的一部分。
配音:潮汕方言和催泪对话
《柿子树》的故事具有岭南特色,确切地说是潮汕特色,其鲜明体现不在场景,而在于方言。全片采用潮汕语,几处母女对话感情真挚,打动了众多网友。而配音是谢伊玲和她姐姐共同完成的。
然而在配音前,谢伊玲对用家乡话配音是有点犹豫的,因为目前很少有使用方言配音的动画短片,她害怕观众会听不懂,“又一想,我们看国外作品时,比如法语、西班牙语的动画短片时,不也是听不懂吗?并不影响对影片的观赏和理解”。老师给出了和她一样的想法,这才让谢伊玲确定用潮汕话配音。
动画角色有两人,起初都是谢伊玲自己配音,效果不太理想。她的姐姐谢燕君对配音也有很大的兴趣,有一次听了觉得母亲的角色配得不好,于是主动帮助谢伊玲分担。虽然配音工具十分简单,一部手机和一个手机K歌话筒,但效果出奇的不错。
动画中,母女两人手牵手坐着。“你不要怕啊,我们手牵手就不怕了。等我女儿回来了,她就能和你一起玩了”,不认得女儿的母亲让女儿陪她一起坐。“她去哪了?”女儿问。“她出去玩了,我在等她回来”,母亲回答。此段对话,弹幕多是“破防了”“哭了”刷屏,故事也到此结束。
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记忆、语言、视空间障碍及人格改变等。记忆障碍是其早期突出症状,早期主要累及短程记忆、记忆保存和学习新知识困难;随着病程发展,远记忆也逐渐受累,记忆长河中只剩下一鳞半爪的痕迹。由于该病是一种不断恶化的疾病,当患者进入重度期,记忆力将严重丧失,仅存片段。动画的处理给人增添了一丝慰藉:母亲不认得女儿,却仍记得女儿,记得等待女儿回家。
阿尔茨海默:水与脑海中的记忆
怎么去表现动画里的人物状态?谢伊玲说,《柿子树》多次运用了水的概念。当母亲在家中拿起电视遥控器,遥控器突然变形融化;女儿唤她,母亲看到女儿的面容出现色彩的波动;母亲试图回忆刚发生的事情,却无法想起,就像水无法聚积;母亲独自外出游走,一个柿子滚落眼前,地上似有潮水涌出,她的内心深处的记忆被唤醒,那正是与柿子树有关的快乐时光。
谢伊玲对此做了解释:“阿尔茨海默病影响记忆,而我们也常说‘脑海中的记忆’。所以我就提取水的要素,用一些流水的变形动画来展现现实与回忆的转换;用类似海浪退潮的手法,来展现阿尔茨海默病的不稳定与记忆在退化的效果”。
在谢伊玲看来,严格意义上《柿子树》是一部“跑题的作品”。开始创作这部片子的时候,主题并不是阿尔茨海默病,而是在生活变迁的背景下,以怀念旧房子里的事物为主题,阿尔茨海默病只是其中推进故事内容的一个点而已。
由于城市的规划建设,住了十几二十年的房子成了一片平地,熟悉变为陌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给谢伊玲以启发,她一度想探讨城市与人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纠葛。剧本几经推翻,主题变得模糊,创作思路也受到影响。为此,谢伊玲也曾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为了这部作品,谢伊玲的创作时长持续了大四一整年,总共大概9个多月的周期,单单剧本就占了3、4个月。此后经过动画制作、改动,虽然最终成功完成,后来还获了奖,但谢伊玲觉得相比出发点的想法有点偏离,总是一个遗憾;此外由于时间紧迫和毕业压力,她自认制作上还是有些粗糙。目前,谢伊玲在广州一家动画公司就职,未来期待在空余时间做一些个人的独立动画。“毕竟做自己的动画真的很快乐”,她说。
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