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南方都市报“佛山之治”课题组举办“为群众办实事”点赞榜候选案例评审会。评审委员会围绕有效性、创新性、反响度、可复制推广度等维度,对候选案例的创新做法、先进经验进行深入研讨和严格评选。
评审会后,课题组和评审委员会将共同确定优秀案例获奖名单,近期将在2021年“佛山之治”榜单发布活动上向全省发布。
结合本土特色,为群众办实事
2021年,是南方都市报驻佛山第十八年。十八年间,南都见证了佛山的发展,与这座城市同悲喜共凉热。站在新的起点,南都首次推出“佛山之治”系列榜单,以大数据衡量城市治理广度、以先进案例观察城市治理深度,诠释佛山的城市发展逻辑,以媒体之力协同推进城市治理。
其中,“佛山之治”榜单之“为群众办实事”点赞榜属于案例型榜单。经过前期的案例征集、网络点赞、线下调研,目前已经进入到专家评审环节。
本次评审委员会中有一位社科界的专家连续8年参加了广州城市治理榜,见证其发展。现南都推出“佛山版”的城市治理榜,他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佛山在社会治理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已经有很多实践,也取得很好的成效。而佛山“为群众办实事”点赞榜可以对这些实践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先进的经验,甚至提升到学术理论的层面,这将有助于优秀案例的传播,以及先进经验的推广。
自今年9月发起“为群众办实事”案例征集活动以来,佛山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南都佛山课题组已收到120多件申报案例。评审委员会认为,从案例的内容来看,佛山为群众办实事涵盖了“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包括教育、交通、乡村振兴等。其中有些案例具有本土特色,如“世界美食之都”的顺德探索食品安全全链条社会共治管理模式,增强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多项做法属全国首创,勇于创新突破
经过南都课题组前期的初评,其中有80个“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候选案例成功晋级。本次评审会,评审委员会围绕着有效性、创新性、反响度、可复制推广度四个维度,对晋级的案例进行深入研讨和严格评选。
在评审过程中,评审委员针对候选案例畅所欲言,反复比较每个候选案例之间的异同差别,并特别注重挖掘候选案例的典型意义、特色亮点、社会影响等示范价值。
其中,创新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评选指标。评审委员会在研讨时发现,有多个案例的经验做法属于全国、全省或全市首创,这体现了佛山勇于改革创新,大胆突破旧有常规。在制度创新层面,对“我为群众办实事”做了颇有价值的探索。如佛山探索直达资金改革,全国首创政府补助“秒到”企业和个人。评审委员会点评,佛山政府补助“秒到”模式,这是由政府“一把手”牵头,打通各部门壁垒,有效解决了申报难、手续繁、兑现慢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可复制性。
创新性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用高科技手段为群众办实事。禅城区在全省首创太阳能智慧潮汐车道,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评审委员会点评,治理老城区的交通拥堵并不容易,治理后禅城通勤日高峰期平均运行速度比去年同期提升超9%,这体现了其有效性。而利用科技的手段精准治理校园堵点,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建议进一步总结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复制推广。
聚焦特殊群体特定需求,解决“急难愁盼”
在晋级的案例中,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案例占比最多。这些案例聚焦住房、教育等,切实地解决群众生活中“急难愁盼”的问题。当中有些典型案例,受益群众多、社会影响大、群众反响好,受到评审委员一致认可。
其中,禅城区住建局在省内先行先试推出180套共有产权住房,大大降低了中低收入群体购房的资金压力,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求。评审委员会点评道:这一案例是全市先行先试,并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先进的经验,回应了群众对“居者有其屋”、“房住不炒”的期盼。
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一方面要实现真正减负,另一方面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评审委员会点赞了禅城区推出的一系列推进义务教育扩容提质措施,包括增加优质教育的供给、教师队伍的建设、深化无纸化招生改革、开设营养早餐、定制共享校车、实现暑期“官方带娃”。
此外,评审委员会还特别注意到,在候选案例中聚焦特定群体、特殊对象,解决他们特定的困难,真正地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例如南海丹灶的“阳光正能量”妈妈成长计划,切实解决了单亲母亲遇到的困境。而顺德区行政服务中心的“门口办”政务服务改革,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下的场景需求,积极缩小“数字鸿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案例都是生动真切地考虑特殊群体的特定需求,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评审委员会认为,为群众办实事不仅要关注重大的议题,还要考量多元性的因素,让受益的群体更广。
采写:南都记者 胡嘉仪 刘钰滢
摄影:南都记者 陈斌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