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国家双季稻超高产攻关项目”试验基地喜迎丰收。
11月26日上午9时30分,位于广州市洋田村的黄埔区“国家双季稻超高产攻关项目”试验基地分外热闹。在这30亩试验田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随机选取3处田块开展现场测产。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收割、脱粒、称重、测量面积和水分后,喜讯传来:三丘田的算数平均亩产数为726.4公斤。加上今年7月,在同样地块,测产取得了早稻平均亩产783.1公斤的数据,意味着双季稻亩产1509.5公斤,成功实现了亩产3000斤的目标。
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兴奋地告诉南都记者:“这是去年袁隆平院士提出‘3000斤工程’后,早稻和晚稻同一个30亩以上规模地块测产后双季亩产达3000斤在广东省首次实现。”南都记者对话上述专家后发现,在这块地上取得这般成绩并不容易。
穗大秆粗,实现“粒粒归餐”
南都:这30亩试验田所种植的是什么杂交水稻品种?
李建武:早稻攻关品种是杂交稻“Y两优911”,晚稻攻关品种是杂交稻“湘两优900”。之所以选“湘两优900”作为晚稻品种,就在于稻穗的茎秆特别粗壮。我们所开展的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研究与示范项目,产量特别高,穗秆一定要粗壮才能承受这样的产量,不然很容易倒伏。现在这个穗秆基本有我的小拇指那么粗,为我们的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都:听说这种杂交稻是籼粳亚种?
李建武:是的。杂交水稻一般分为几个亚种,籼亚种和粳亚种是两种常见的亚种。籼亚种属于南方水稻,籽粒是细长型的,粳亚种就是北方水稻,属于圆粒型的。因为这两个品种亲缘关系比较远,杂交优势就特别强。籼粳杂交利用了两种品种的优势,使得我们今天看到这些稻谷的籽粒特别大。
一般的杂交水稻,平均每一穗只有100多粒,我们这个品种有将近300粒,是一般品种的两倍。它的产量潜力特别大,我们已在全国其他地方成功种植。
南都:现场是如何进行测产验收?
李建武:我们的专家组在这30亩田地中随机抽取了3块田作为测产田样本。收割后会分装到编织袋里进行称重,将稻谷的重量、含水量以及收割面积进行换算,产量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根据国家标准,南方稻谷的含水量是13.5%,从今天的天气条件来看,刚才收割的鲜谷含有不少水分,肯定高于13.5%,我们要把超出的那部分水分剔除,折算成国家标准13.5%的含水量,才能确定实际产量。最终以3块样本田的产量,来代表整个示范田的产量。
南都:目前来看,这些稻谷颗粒情况如何?
李建武:这个品种来到广州后,还是比较适应这里的气候条件,籽粒都特别饱满,基本上没有空壳,可以达到“粒粒归餐”。
克服天气难题实现袁老梦想
南都:为什么会选择洋田村这块田作为试验基地?
李建武:广州市区的农田并不多,为了开展这项试验,我们找了很多地方。在洋田村基地,周边农户都种植了水稻,从历史上就是广州水稻的主产区,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我们就在农户的水稻田边选择了30亩田做水稻高产攻关。
罗锡文:这里的稻田并不是水稻最好的生态环境,但我们偏偏要选在黄埔这个地方,这也是袁隆平先生生前要求我们这样做的。我们想在广东这种气候条件下,实现袁隆平老师的梦想。
南都:这批晚稻在种植过程中,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
李建武:这个品种穗籽大,但分株能力不是很强,而广州的11-12月还有比较高的气温条件。我们在种植上也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品种特性进行了相应调整。比如,机插秧的密度是4寸×8寸,大概每亩有1.8万株左右,保证每一亩有这么多穗籽。又如,在总施肥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前期本应所施肥料往后期挪了一些,以保证它在“孕穗期”有充足的营养供给。
南都:实际上,广东天气多雨,导致病害虫多,若想高产并不容易。
李建武:是的。从天气条件来看,水稻属于喜温作物,温度不超过35℃,对其生长还是有利的。但多雨天气则对水稻的增产不利,尤其是湿度特别高的情况下,极易产生病虫害。
我们今天的高产攻关工作是通过生物繁殖和化学繁殖同时进行。可以看到,稻田边安装了很多太阳能诱虫灯,施用的都是低毒甚至是基本无毒且高效的生物农药进行繁育。基于高温湿度大的气候情况,我们的田间灌溉基本没有建立特别明显的水层,就是要降低田间湿度。从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护方面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努力冲击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目标。
南都:今年,这片区域的水稻种植时间推迟了,对产量会有影响吗?
李建武:今年种植早稻的时候,这片区域特别缺水,秧苗一直没有插下去,我们为此还在田边打了三口井来解决缺水的问题,因此早稻大概推迟了半个月种植,晚稻也就相应推迟了半个月。按照最适合的生产季节来看,11月15日左右应该进行晚稻收割。加上前段时间广州的气温特别低,对水稻的生长也特别不利。这些天气因素都会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南都:这些天气原因是否也是今后双季稻高产攻关需要不断克服的问题?
李建武:袁老生前一直和我们说,水稻高产要需要达到良种、良田、良法和良态。良种、良田、良法刚才都提到了,良态就是优良的生态条件,是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和种植的天地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结经验以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推广
南都:此次达到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目标,有什么特殊意义?
李建武:袁老生前一直说“高产”是杂交水稻永恒的主题。2020年12月,袁隆平院士在三亚举行的2021年水稻高产攻关会议上提出,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双季稻区实施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研究与示范项目。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量。因为现在人口增加特别快,有效的耕地面积可能会越来越少,在粮食安全战略之下,提高总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今年10月和11月,我们分别在湖南衡南、海南三亚的研究基地进行了当地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的测产,都已经突破了1500公斤的目标。广州是第三个突破点,也是广东地方首次在20亩以上的大面积,而且是在早晚双季稻同一区块实现亩产3000斤。
广东人口数量也特别多,今年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会总结成功的经验,在广东甚至华南地区的更多城市进行大范围推广。
南都:高产之下,杂交水稻的品质和口感如何了?
李建武:以前我们可能会认为,杂交水稻产量高就不好吃,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系杂交水稻等老品种存在的问题,对产量要求高的话,品质相对就差一些。但通过这十几年的技术改进,现在的杂交水稻,包括我们今天种植的品种,打出来的稻米都非常晶莹透亮,主要的米质指标已经达到国标二级米以上的水平,我们去年和今年审定的很多品种都如此,真正做到了高产又优质。
南都:下一步还有什么样的发展计划?
李建武:这里的试验田只有30亩,相对于广东大面积的水稻种植还是非常小的。不同地方的水稻种植气候条件不一样,“四良”要配套,最主要的就是生态气候条件,广东各个地方相差还比较大。我们总结广州的成功经验之后,还要根据各个地方的生态条件进行研究和调整,才能够大面积去推广。
南都:这一次收割的稻谷会流向消费市场吗?
李建武:这些稻谷肯定是回收起来作为商品粮,给市民和消费者使用。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徐洁芹 范敏玲 肖昆华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