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长城》为何是重磅展览“压舱石”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22日        版次:CB08    作者:王美苏

  关山月的《绿色长城》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是广东省美术馆库房里出入最频繁的作品之一,是各种重磅展览的“压舱石”。这件作品将西洋绘画和中国传统大青绿的手法相结合,被称为新中国山水画范本。

  品鉴

  现藏于广东美术馆的《绿色长城》是关山月同一题材的三张中最大的一张,尺寸2.32x3.96米。从整体来看,《绿色长城》采用迂回走向的“之”字形构图来表现绵延不断的林带,既避免了林带的单调,又很好地表现出海岸景观的宽阔浩渺,营造出磅礴的气势。

为了追求林带的深邃和视觉美感,关山月还融入了西洋画手法,大面积地使用石绿,层层着色,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见景也见人

  中国画笔墨融入西洋画手法

  “这幅画是中国画,讲究笔墨。”美术评论家尚辉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画中木麻黄林的树干都是用中国画笔墨体现的,表现了防护林带的层层叠叠。而在绿色背后则采用墨色或大片的阳光来反衬阳光下的木麻黄林。

  清晨,一片朝阳斜着洒在木麻黄树林的顶端,这是木麻黄树林最美的一幕。但如何画出这薄薄的一片阳光,却让关山月犯了难。最终,在这些木麻黄树的树梢,关山月薄薄地染了一层丙烯,这片阳光代表着国家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寄托了关山月的乡愁。

  “这幅画在中国绘画的创作上具有开创性,不仅刻画了树还表现了人。”尚辉表示,画作右上边的海边和树林间,可依稀看见一些巡逻的民兵。画作上一群海鸟在林带上空飞翔。更远处浩渺烟波,船帆点点,描绘了中国南方海岸的风情,也表现了渔民们安居乐业的景象。

  《绿色长城》也被看作是“传统山水画成功改造的典范”。学者李伟铭评述,《绿色长城》已成为少数能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经得起风吹雨打的杰作,它不仅验证了色彩在现代中国画艺术中存在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丰富的想象性活力的前景,而且成功地验证了色彩的强调与线条风格的自由实际上并不矛盾。

  多次写生记录

  表现粤西沿海一带变化

  《绿色长城》是关山月有感于家乡植树造林的景象而创作的,表现了20世纪70年代广东人民众志成城保卫祖国海疆的精神和力量。

  粤西的海边通常是风沙带,植物难以生长。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台风来袭,风沙漫天,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经统计,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6%,森林减少导致水土流失、风沙肆虐,自然灾害频发。

  1956年,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绿化热潮。广东粤西沿海地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也在海边种起了木麻黄林,构成一道道绿色屏障。1973年,关山月到粤西电白县一带的民兵哨所住下,经过多次体验生活并做写生记录,为创作留下了珍贵的一手素材。近处的树迎风而立、与远树一同构成一道道绿色屏障,表现出具有南方海岸风情和时代色彩的“绿色长城”。

  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的关山月是“岭南画派”代表性画家之一。他立足传统,强调写生,将时代精神融入自己对生活的鲜活感受,并拓展了传统笔墨的内涵。事实上,早在《绿色长城》诞生前,关山月就一直在努力探索笔墨语言的多样性。

  1959年,关山月、傅抱石合作的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为大众所熟悉。火艳的红梅也是关山月笔下的“常客”,同年创作的《俏不争春》呈现出一派力争上游的盎然生机。

  拍卖行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由其代理拍卖的关山月作品主要包括:

《晨练》(69×131.5cm)在2014年成交价为2012.5万元;

傅抱石、关山月1961年作《千山竞秀》(103×143cm)在2012年成交价达1265万元;

1987年作《南国涛声》(108.5×160cm)在2019年成交价达920万元;

《绿色长城》(67.5×136.5cm)在2016年成交价为920万元。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资料来源:广东省美术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