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出征奥运 佛山两位名将具备冲金实力

体教融合结硕果,至少有28名佛山籍运动员参加过奥运会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21日        版次:EA04    作者:关婉灵 胡嘉仪

  郑鹏飞与启蒙教练毛国斌合影。

  ← 2018年,李贺获得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女子100米、200米冠军后,回到母校南海区狮山高级中学。

  7月18日清晨,中国羽毛队从北京出发,乘搭包机开赴日本东京。中国羽毛队在东京奥运会上参加全部五个项目的金牌竞争。在14名奥运主力中,24岁的女双主力陈清晨是从佛山走出来的。

本届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从佛山走出的健儿还有郑鹏飞和李贺。前者在5月举行的泰国帕提亚皮划艇东京奥运会亚洲区资格赛上,拿下男子单人划艇1000米项目第一名,顺利获得奥运席位,将于27日跟随国家队启程前往日本。后者是毕业于南海区狮山高级中学、多次斩获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百米竞速桂冠的“女飞人”,将参加田径赛场的女子百米接力赛事,也出征在即。

奥运在即,竞技体育的激情和魅力再次点燃。作为城市体育事业综合发展和全民健身普及的关键一环,历年来,佛山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下了大功夫,从精选“苗子”到体教融合,结出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从佛山走出的体育名人至少有50位,至少有28名佛山籍运动员参加过奥运会。

  赛场:名将是怎么炼成的

陈清晨:训练结束后,常与教练交流技术问题

  生于1997年的陈清晨,在2005年与佛山结缘。“她来到顺德业余体校(下称:顺德体校)的时候,还没有10岁。”顺德体校羽毛球队教练张智勇回忆,当年是其在兴宁体校的启蒙教练“牵线”。苦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场所,陈清晨因为一个契机,从家乡梅县的体校来到了顺德。

  然而,陈清晨自身条件并不突出,属于典型的“广东类型”的羽毛球队员,身高不高,腿也不长。但张智勇却能看到她的优势:“她身体十分灵活,协调性很好。”张智勇表示,陈清晨在顺德体校受训的两年里,十分勤奋,除了偶尔放假回家外,她一直都在学校训练。

  张智勇回忆,陈清晨来顺德时,体校才有了自己的羽毛球训练场馆。“她打球的时候会研究对手的球路和技术,训练结束后,她还会留下来与教练交流打球上遇到的问题。”此外,由于当时的体校还缺乏专业性的田径赛道,每天清晨,陈清晨都会和队友一起“靠山训练”,在体校附近的凤岭山上跑步。山上有石阶、有步道,陈清晨和队友就一起沿山路跑步,进行有氧训练。

  在顺德体校两年的受训里,陈清晨的技术得到了很大进步。2006年,她被广东省体校“相中”,随后在2008年送上省队。2014年12月,她正式入选国家队。同年陈清晨和贾一凡开始配对出道。在七年的时间里,陈清晨和贾一凡从懵懵懂懂的国青小将成长为国羽女双头号主力。

  东京奥运会是陈清晨和贾一凡的第一届奥运会,目前世界排名第二的她们被寄予了厚望。“我一直都有跟陈清晨保持联系,她经常分享在备战奥运会过程中点点滴滴。”张智勇始终鼓励她、祝福她,愿她在东京奥运会上赛出自己的风采,为国争光。

郑鹏飞:从游泳转到皮划艇 付出超常努力

  “郑鹏飞比陈清晨稍晚一点出发,他将在7月27日跟随国家队启程前往日本。”顺德体校校长毛国斌一直关注着这两名由该校走出去的奥运会参赛选手的情况。其中,郑鹏飞更是他的得意门生。

  出生于1993年的郑鹏飞是黑龙江人,2007年,只有14岁的郑鹏飞跨越半个中国来到顺德体校,并不是想学习皮划艇,而是游泳。但由于错过了最佳年龄,加上他的平衡力不是很好,训练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理想。而他在跑步上成绩很突出,耐力很好,随后在毛国斌的引导下,转向了皮划艇项目。

  皮划艇运动不仅是一项技术难度非常高的项目,也是一项艰苦和危险的运动。运动员每天除了体能训练外,每天下午5点-6点都要进行水上训练,有时候条件允许的话,水上训练的时间还要延长至3小时。在毛国斌眼里,郑鹏飞是一个特别能吃苦、认定一个目标就决不放弃的孩子。自从选择了皮划艇之后,郑鹏飞便日复一日地坚持艰苦的训练。

  经过短短三年多时间的训练,郑鹏飞在2010年省运会单人划艇中获得第三名,次年10月份进入省队,2014年,在仁川亚运会双人划艇1000米中夺得亚军,在世界锦标赛单人划艇5000米中获得第五名,凭此成绩,当年还获得皮划艇“国际健将”的称号。在今年东京奥运会上,郑鹏飞和刘浩组合参加男子双人划艇1000米,同时还参加单人划艇1000米的比赛。

李贺:从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跑到奥运的“女飞人”

  2001年李贺出生在茂名高州,在小学校运会上,刚上四年级的她被老师发现了短跑特长,代表学校参加镇里的比赛,从此与田径场结缘。升读初二,她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运动会上斩获了200米赛跑第二名,崭露头角,当时带领佛山代表队参赛的狮山高级中学体育竞赛中心主任翟进明就默默留意着她的动向。后来,面对中考升学压力和家人的不理解,她一度面临要外出打工的困境。

  这时,翟进明向狮山高级中学校方领导进行了汇报,学校当下就决定为她减免学费和给予生活费补贴。多方的促成下,李贺来到了佛山,开始了新一段的田径生涯。2017年,她获得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甲组女子100米、200米冠军,以11秒74的成绩打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纪录;2018年,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一举夺得女子100米、200米冠军;2019年,再获得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冠军。李贺进入湖北队接受专业训练。同年,她首度入选国家队,随队前往美国外训。今年,李贺百米成绩基本稳定在11秒60以内,凭借在室内分区赛、长三角田径精英邀请赛、全国锦标赛等多项赛事的出色表现,最终进入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队女子百米接力名单。

  盘点:佛山至少走出28位奥运名将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至今,佛山籍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等国内外大赛上表现优异,斩获的第一名超200个。其中,2011年在国内外大赛上,佛山籍运动员获得的第一名就有60多个;在2018年举行的第十五届省运会上,佛山共取得38个“第一”。

  再把统计的时间轴拉长,从佛山走出的体育名将至少有50位,他们在举重、羽毛球、游泳、篮球、水球、蹦床、现代五项等项目中都有出色表现,成为领域内的核心选手。包括世界蹦床冠军、三水籍运动员钟杏平,现代五项名将、南海籍运动员梁婉霞等

  备受关注的奥运赛事,被认为是运动员生涯的最高追求,世界各地运动员都以登上赛场乃至领奖台为荣。根据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的材料梳理,在历届奥运会上,佛山至少有28名运动员参与其中。当中就有8次破世界纪录、南海籍举重运动员何灼强;在汉城奥运会上取得铜牌、代表香港队出战的禅城籍运动员高礼泽;南海籍运动员梁柱恩斩获雅典奥运乒乓球男双银牌;南海籍女将周婉锋、潘凤贞在北京奥运获得女子曲棍球银牌;佛山籍男篮国手的杜峰、周鹏获得北京奥运男子篮球第八名等。

  遗憾的是,至今,佛山籍运动员仍未实现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而按照相关分析,本次参赛的陈清晨和郑鹏飞均有冲金实力。

  发展:体教融合探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更多可能

  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梯队培养是当前国家级运动员选拔和输送的关键环节。作为竞技体育成绩一直排在广东省靠前位置的佛山,一直都在探索竞技体育后备军的现代“养成”模式。

  以顺德体校为例,该校先后向国家、省市、部队输送了近500名专业优秀运动员。2013年、201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荣誉称号。另一组佛山市文广旅体局数据显示,在去年举行的2020年省青少年锦标赛、U系列比赛中,佛山共获得46枚金牌。去年,全市有10人被吸收为省体工队正式队员,4人被省体校正式吸收,输送到省体工队、省体校集训队的有28人。

  全市及各区的业余体校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毛国斌看来,强大的教练队伍是吸引并培养出众多体育健儿的重要一环。顺德体校的教练队伍大都是退役优秀运动员,也有从顺德体校走出去到省队或者国家队,退役后再回校任教。

  但从挖掘“苗子”的角度来看,佛山市文广旅体局竞技和青少年体育科科长陈丹法却有点担忧。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佛山本地市民对于孩子的培养更侧重于文化方向,竞技体育高强度的训练,也往往让家长“舍不得”。“有时候我们在比赛中发现了有潜质的学生,跟家长沟通送到体校训练,大部分都不愿意。”陈丹法说道,佛山的全民健身氛围浓厚,奥运项目的民间普及程度很高,但“尖子”不多,因为这些体育锻炼会成为青少年的爱好,但未必会成为他们的职业。

  事实上,从校队、市队再输送到省队、国家队,要在竞技体育这条路子上不断攀登和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社会的多元选择和发展,更多有体育特长的青少年会选择继续留在普通学校,通过体育特长生的招考方式进入更高级别的学府,为将来铺就更广阔的就业通道。

  为此,佛山也搭建了多层次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去年,佛山印发《关于开展佛山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网点学校考核暨新周期评定工作的通知》,全市有82所命名为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所命名为市体育训练网点学校。陈丹法介绍,佛山一直以来是通过强化体教融合,加强后备人才网络梯队建设。比如,顺德一中的排球队曾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性的赛事;佛山市实验中学也专门组建了皮划艇队,队员代表佛山出征省级、国家级赛事,是属于“市队校办”的一种创新模式,能把学校的传统体育优势和部门的资源相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此外,狮山高级中学通过自身田径项目特长和特色,也招收一些特长生,实现体教融合培养。

  在引进优秀运动员方面,去年,佛山从山西、辽宁、河南、山东、河北等8个地方引进排球、自行车、赛艇、皮划艇、跳水等6个项目36名后备人才,利用广州、深圳师资、训练条件等优势资源对10个项目32名运动员进行示范基地联培工作。同时,佛山积极与江门、广州等8地市沟通合作,交流8个项目28运动员到佛山。

  “我们也在探索更多引进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方法和模式。”陈丹法表示,对比广州、深圳,佛山城市吸引力和业余体校的软硬件实力都有待升级,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形成“出人才-引人才”的良性循环。

采写:南都记者 关婉灵 胡嘉仪

图片:南都记者 郑俊彬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