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绿色发展,构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

南沙建设宜居宜业滨海新城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01日        版次:EA14    作者:吴璇 莫郅骅 蒋臻 吴笋林

  南沙蕉门河城市客厅。 刘伟 摄

  在广州南部,一座宜居的滨海新城正在崛起。2021年4月,《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其中关于南沙的关键词颇多,比如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广州南沙科学城为联动协同发展区;加快建设国际金融城、南沙国际金融岛等高端集聚功能区等。

自2005年南沙建区,短短16年,这座年轻的滨海新城从滨海滩涂上拔地而起、茁壮成长,在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经济版图上,已有了一席之地。2020年南沙区GDP达到1846亿元,同比增长7.1%,连续两年增速居广州第一。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还有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客厅蕉门河畔风景如画,城区主干道绿地不露土、四季鲜花开,每到周末南沙的湿地公园、大角山绿地系统和滨海公园都会吸引广州市民前来“观海”……贯彻落实绿色生态建设,营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对身为“三区一中心”的南沙而言至关重要,也是其建设宜居宜业滨海新城之所需。

坚持绿色发展,城市蜕变展新颜

  

  在广州最南端的珠江入海口西岸,有一片总面积约一万亩的滨海河口湿地——南沙湿地,这里拥有广州最大面积的红树植物群落。

  南沙湿地营销总监魏伟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由于在开发建设和日常维护中注重红树林建设和优化水质,在一期湿地范围内划出三分之一区域设置为浅滩专供候鸟觅食。因而每到秋冬时节,常常出现10多万只候鸟共聚此处的盛景。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愿意飞至南沙湿地过冬的鸟类也越来越多。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广州南沙湿地环境监测站项目负责人廖宝文透露,现如今可检测到的鸟类已从2005年的94种到超过180种。

  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不仅丰富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还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风帆、海豚、浪花……在南沙市民广场上,诸多象征海洋的艺术绿雕构件形成大型园林景观群,配合夜景灯光,给人一种“星辰大海”的体验感。这是南沙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区门户、交通枢纽、道路沿线共51个景观节点打造的花卉景观之一。

  在市民广场旁边便是蕉门河,也被称为南沙的“城市客厅”。近几年,蕉门河两岸景观绿化不断提升,成为假日家庭休闲打卡之地。蕉门河碧道还作为广州市极具代表性的精品碧道,被水利部评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

  一大早,家住滨海隽城的张叔就来到南沙蕉门河畔的滨海绿道打陀螺。这三年,他见证了南沙区城市客厅的飞快发展。他说,如今,这里的环境大变样了。“干净、整洁、美观!到了周末和晚上,老人、小孩一家三口,都来河边散步,别提多热闹了。”

  驱车沿凤凰大道驶上凤凰一桥,蕉门河两岸绿意盎然的景色尽收眼底。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基础设施建成,引进一批创业项目,核心CBD初步成型;新图书馆落成,凤凰湖城市公园投入使用……曾经的滩涂之地,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半小时交通圈”推动国际化人才集聚

  

  南沙优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它曾被评为“全球最适宜居住金奖”城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区级)”。这无疑是一张名片,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人才聚集于此。

  交通运输系统的不断完善也为人们来到这片热土创业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十三五”期间,南沙大桥建成通车,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开港运营,南沙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全线正式投入使用;南中高速、深圳至江门铁路加快建设,地铁4号线南延段开通。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建设提速推进。

  2021年1月,《南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020-2035年)》印发实施,从省、市层面明确将南沙打造成为承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交通中心及支撑国际化滨海新城的绿色智慧交通示范区。

  在今年5月发布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南沙要深化与深圳西部及佛山、珠海、中山联通发展,创建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同时南沙站入选“十四五”时期铁路枢纽及轨道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笔者梳理发现,在广州市南沙区、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十四五”时期十大工程表中,“十四五”期间投资额度最大的便是交通枢纽工程,共计950.4亿元,其中投资额最高的大项为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

  由此可见,未来南沙将通过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等联通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更加广阔的区域。

  今年6月,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万顷沙至冼村)进入正线动车调试阶段。通过18号线,30分钟内广深可实现横沥、万顷沙(南沙站)、深圳机场的互达。广州地铁22号线也在今年2月正式确认实现广深“牵手”,将串联起南沙科学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和深圳市光明区科学城,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走向一致,推动实现人才流通和产业协作互补。

  不仅跨区域交通建设不断提速,区内交通发展也迎来新突破。6月28日,明珠湾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标志着南沙城市中心区道路环线全线建成,达成南沙中心城区的南沙湾片区和珠江、万顷沙片区间交通快速连通,促使明珠湾各功能区之间15分钟交通达成现实。

滨海新城宜居宜业,打造优质生活圈

  

  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越来越畅达的交通在这里汇聚,南沙的建设也不断提速。

  目前,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已集聚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机构及创新平台,布局三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汇聚17个院士团队,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比2015年增长近9倍。

  今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从广东省层面批准南沙创建全国“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越来越多高端人才选择留在南沙创业就业,这也得益于优质生活圈的营造。其中最首要的便是教育资源的集聚。

  近年来,南沙成立优质教育项目引进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引进了广州市教研院实验教育集团的湾区实验学校、湾区实验幼儿园,广州市执信中学南沙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广州市南沙区铁英学校、广州大学附属南沙实验学校、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等。引进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南沙学校,建成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目前南沙已成为全市集聚最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之一。

  6月25日,位于进港大道中北侧的广州市执信中学南沙学校已经完工,这是广州市执信中学在南沙首次布局。南沙区建设中心相关负责人曾政介绍,按照当前的进度,九月前可确保校园新学期正常启用。

  不仅如此,南沙还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了修仕倍励国际实验学校、广东优联教育集团等一批基础教育项目;率先在广外附属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幼儿园开设港澳儿童班,服务港澳居民。

  而在医疗健康方面,南沙推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院建成投入使用,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医疗中心。

  在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明珠湾区起步区横沥岛上,一座形如“生命之钥”的建筑已形容毕现。经3年建设周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以下简称南沙医院)已部分具备交付条件。建成后将成为国际医学中心、大湾区公共卫生灾难救治中心、医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

  据悉,医院采用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垂直管理模式,与中山一院本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发展,各有侧重,进驻38个临床科室,包含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随着社会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南沙滨海城市新貌逐步揭开面纱,宜业宜居宜游的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正在形成。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