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眼沉思的成龙、敏感害羞的许鞍华、抱着自己写真的狄龙、对镜卸妆的林青霞……一张张充满历史年代感的黑白照片记录了香港电影人不同寻常的一面,既有台前的,也有幕后的。这些另类瞬间的抓拍人是香港摄影师卢玉莹。从1979年至1983年,她定期为《电影双周刊》拍摄电影人。这是香港出版年期最长的电影杂志,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它是影迷们的精神食粮。后来她拍摄的照片还作为摄影集出版,书名简单直接,定为《电影人》。
瘦小的身躯,干练的短发外加黑框眼镜,卢玉莹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一个学者而不是摄影师。可从1972年开始,她便拿着父亲赠予的一台美能达(Minolta)的SRT101相机开始了她的摄影生涯,一拍就是近五十年。近期,卢玉莹的部分作品在位于广州K11的言几又书店《流光·飞影》2021香港电影主题摄影展展出,这也是她的作品首次在内地通过摄影展的方式与大家见面。
开辟专栏拍摄电影的“幕后英雄”
70年代的香港,没有太多摄影课程,只有一些小型的兴趣小组或沙龙活动,有经验和研究的摄影师们会在内进行小范围的经验传授。那时,卢玉莹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只能边做边学。
虽是无师自通,但卢玉莹很喜欢看书,受Eugene Smith(尤金·史密斯)、Robert Capa(罗伯特·卡帕)、Robert Frank(罗伯特·弗兰克)等纪实摄影师的影响,她的摄影作品也偏向纪实风格。有绘画的基础,对摄影很快便能上手。作为一位电影爱好者,卢玉莹早些年还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一个叫“火鸟电影会”的小圈子,在外国租借一些16厘米的菲林回来放映。
久而久之,他们意识到,推广香港电影文化需要有个文化载体来进行推动,于是“火鸟电影会”自印了《火鸟第8》来记录电影轶事。到了1979年,随着《电影双周刊》诞生,卢玉莹接下了拍摄图片的工作,开始为杂志提供台前幕后电影人的纪实照片。“对电影的认识其实不应该局限于大家接触到的明星,幕后的电影工作者也需要我们去多多了解。”为此,卢玉莹特意在杂志开了名为《曝光人物》的摄影专栏,通过拍摄电影的“幕后英雄”,将他们推介出来。这在当时香港的杂志界,实属稀有之物。
耐心等待呈现明星最真实面貌
拍摄明星对于卢玉莹而言,并不是很难。她直言“看得很准”“拍一张,成功了,立即收工”。
因为《曝光人物》愈拍愈出名,卢玉莹无形中在香港电影圈内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处事方式。不少明星乐于让她拍摄,一来知道有曝光机会,二来被卢玉莹看中拍摄的,必定是“有实力的人”。
“以前的明星实在太可爱、太有风度了。”卢玉莹表示,她在拍摄前很少与对方预约,只要定了目标人物,查清楚他们的工作日程,直接奔赴片场,在现场和电影公司打一声招呼就可以开始拍摄。“他们非常谦卑、友善,不像现在的娱乐圈,明星身边围着一群助手和公关,要经过一系列困难才能接触到。”卢玉莹坦率地说。
明星们的坦诚相待,为卢玉莹的拍摄工作提供了便利。她认为,明星们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貌,自己的作品只是在表现他们的真实面貌。不过,要抓拍出明星们自然、真实的一面绝非易事。常年在片场工作,明星们大多对摄影机很敏感,一旦有镜头对着,他们便会立刻思考如何摆姿势、调整面孔等。这对追求写实的卢玉莹来说,反而是一种阻碍。“我往往只能很有耐心地等。将他们放在一个环境之下,等他们精神状态对了,我才拍。”卢玉莹说。
为拍摄成龙闭眼沉思瞬间等了一整夜
《曝光人物》专栏中第一个亮相的人物是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卢玉莹镜头下的许鞍华敏感害羞,脸上透露着一丝迷茫。这是误打误撞的结果。当时,许鞍华是背负众望的新导演,不爱拍照。卢玉莹突发奇想,和许鞍华两人半夜爬上一台停在上环的电车,让许鞍华一个人坐在电车座位上,等到她的样子合心意才拍。
在作品集中,还有一张成龙坐在角落里苦思冥想的照片,这是1981年在嘉禾片场拍摄的,为了这张照片,她等了一晚上。“当时他整晚都给我很常规的、惯例的表情和动作,我不想选择。”于是卢玉莹等到深夜,那时成龙拍戏有些不顺,不断重拍,刚刚发完脾气骂完人,躲在一边想事情。“很少人见到那么美、那么令人尊敬的成龙。”
林子祥半裸全身,只穿一条平角内裤的照片也是她无意中捕捉到的。当晚她并没有特意去拍他,只是碰巧在片场见到他只穿着一条内裤,站在旁边等开工。发现被唱片公司保护得很好的林子祥彻底放松下来,卢玉莹冲过去就按快门然后离开,完全没有留意到他的反应。
卢玉莹很少摆布被摄者,但狄龙是一个意外。在狄龙家中拍摄的时候,她提议狄龙拿着自己的肖像照片在房间踱步,配合房间花点的床单,表现出狄龙很讲究自我的一面。
年纪渐长,卢玉莹仍然继续拍照,不过早已改用手机或小型自动相机。即便长年累月的工作令她手臂多番受伤,甚至已经扭不动镜头的对焦环。“我不能够不拍照的。那些人都猜不到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可以蹲到那么低去拍照,但我就是这样。”卢玉莹打趣道。
采写:实习生 陈卓睿 钟宝仪 南都记者 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