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工建设动员大会现场。
近日,在2021年南沙区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上,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表示,南沙要高标准建设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设施先进、学科交叉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会上,南沙区科学技术局还发布了《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下称“科创16条”),立足强化政策导向、优化政策实施效果的角度进行编制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科技力量。
南沙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记者从动员大会获悉,近年来南沙深耕科技创新,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1+1+3+N”科创平台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用地、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已落实,预研项目已于2020年8月底开工,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软基处理、基坑施工等。
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何棣华表示,省科技厅将支持南沙科学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同等力度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和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南沙实施;支持将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在南沙,支持办好亚洲科学理事会和大湾区科学论坛。
出台“科创16条”,符合条件的科研平台可获最高2亿元
创新种子的茁壮成长离不开生态的不断优化。为厚植创新创业“天然土壤”,南沙区科技局重磅发布了“科创16条”,提出支持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建设,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符合南沙区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人民币,下同)的资金支持,对经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按广州市扶持标准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
同时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落户给予最高1000万元安家补贴,对境内外(含港澳)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为南沙区内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给予一定数量的广州市人才绿卡申请资格,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市民待遇。
“今年是中山大学南沙研究院在南沙落户深耕的第九个年头,我的团队开展的有机氟功能材料项目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当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新滋对南沙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大为赞赏。
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也正利用其地缘优势加速推动粤港澳联合创新。“位于南沙的港科大(广州)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香港科大(广州)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候任副校长吴景深教授介绍,目前港科大(广州)260余名双导师的研究生已经在读,新一届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已接近尾声。在南沙多项政策的支持下,有信心把学校办成为“南沙科学城”的“国际人才高地”,成为大湾区的国际先进技术的源头。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通讯员 南宣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