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出圈”的永庆坊不怕火

因地制宜分类消防设计,信息化技术提升区域火灾预防和救援能力,破解历史建筑消防审批难题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3月24日        版次:EA06    作者:莫郅骅 谭庆驹 莫郅骅

2020年元旦后正式亮相的恩宁路永庆坊二期滨河段。

微型消防站。

玻璃衔接处藏了微型消防水管。

消防规范是历史文化老旧小区改造的“老大难”。近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永庆坊召开历史建筑消防审批工作研讨会,邀请改造项目参建单位介绍工作经验。南都记者从会上获悉,从2018年10月启动微改造,目前永庆坊一期、二期工程已顺利完成消防验收。通过统筹编制合理利用总体方案,因地制宜分类开展消防设计,并以信息化技术提升区域火灾预防和救援能力,破解了历史建筑消防审批的难题,让老建筑焕发“新生”。

“我们认为,在永庆坊所实践的(做法)基本原则是可复制可推广的,但要结合每一个具体情况再做综合施策。”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工程消防管理处副处长刘崇权说。

永庆坊二期的建筑消防“通病”

2019年11月7日,《广州市关于加强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老旧小区既有建筑活化利用消防管理的工作方案(试行)》获审议通过,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破解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老旧小区活化利用面临的消防审批和管理难题,从机制上为加快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进程创造条件。永庆坊二期改造工程被赋予了“试点”的使命。

相比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不能有明火的一期,二期的体量是一期的十倍,空间运用要更加灵活,消防条件也要更全面。

“改造之前这里建筑物很密集,也比较老旧,街巷挺窄的,大家刚才经过都会有这种感受,这就是老城改造的普遍现象”,项目设计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消防设计来说,这也是最大的难题”。街区建筑消防难点集中在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车道狭窄,这是许多旧城消防改造的“通病”。

据介绍,永庆坊二期是一个带状狭长片区,东西长约280米,远远超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要求的“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道路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60米”,须从中间切开,加装一条消防通道。上述公司负责人称,除了恩宁路可作为消防车道、临涌有条6米车道外,街区四周没有其他消防车道,由于内部巷道狭窄,消防车难以到达。难点之一就在于,“为保护街区的街巷格局和肌理要求,难以开辟一条完全满足要求的消防车道。”她说。

其次,防火间距亦不达标。“这类老城区的房子都是一间挨着一间,基本上没有间距。《规范》里规定,多层建筑之间最小防火间距为6米,在有措施的情况下可缩小至3.5米,但我们基本达不到那种措施。”上述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从改造前的现状看,房屋最宽间距大概为5米,最窄仅有1.2米。

第三个难点在于安全疏散。在设计单位看来,永庆坊作为活化项目,必须引入活力才能活化,这就离不开引入商业“血液”。“如果要由民居改为商户,就必须按照商户的《规范》要求设计安全疏散,与民居大不相同。”上述公司负责人又称,永庆坊有着大量以骑楼为代表的小型营业性用房,面宽窄不足4米,商店要做封闭楼梯间,楼梯宽度要有1.4米,剩下的铺面就很窄,商业价值大打折扣,还会破坏传统骑楼特点。

此外,消防救援力量也有所受限。“荔湾区的消防中队离这个项目不远,但街区的街巷太狭窄,要是真着火了,普通消防车是开不进去的。”负责人称。

明火餐饮酒店设在消防车道边缘

如今的永庆坊更大、更潮,业态更丰富,也更安全。沿着永庆坊示范段、骑楼段、滨河段、粤博段漫步,这里是永庆坊二期改造的重要区域。若不留心观察,很难发现尽藏其中的消防设计巧思。

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决定分两步进行改造,“能拆能改的,按照现行规范要求整改;需保护现有建筑肌理又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部分,举行消防专家论证会论证补强措施。”上述公司负责人表示。

由业主牵头,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天津消防所,经过7次专家论证,最终交出了一份《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二期改造项目特殊消防设计研究报告》。

参考《文物建筑防火设计导则(试行)》,设计单位将整体街区道路分为四个等级,即一般消防车道(≥4m)、小型消防车道(3-4m)、消防摩托车道(2-3m)、消防步道(1-2m)。

经多次考察,那条近280米的狭长巷子被选定改造,巷宽扩至4米,坡道减缓,满足《规范》要求。同时,打通位于巷道中部的消防水泵东侧的消防车道,使街区东西两端消防车道中心线距离小于160米。而为了满足消防转弯半径,设计方还特别申请将相应位置的绿树挪走。

由于老旧街区建筑密集,设计单位遂将区域消防安全布局分为防火控制单元、防火组团和防火隔离带。具体来说,整个片区划分为4个单元,防火单元总建筑面积不大于2万㎡,四周防火隔离带的宽度不小于6米,每个单元里再分防火组团,各占地面积小于2500㎡,同样符合《规范》要求。不仅如此,为了在整体较窄的巷子里设置安全疏散区域,设计方将一些较宽敞的区域整理出来,并做好安全疏散指示。

商业布局也花了不少心思。据介绍,那些涉及明火的餐饮酒店被安置在了消防车道边缘,“这也是专家论证时特意提出的,因为商业火灾隐患较大,集中到消防车道边缘,救援力量可以快速到达。”上述公司负责人说,商业功能也被限制在建筑的首层与二层,提升消防安全。

利用新兴科技补强消防措施

“针对历史建筑消防建设,如果严格按照现在新建建筑的标准,很多是达不到的。能够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已经是没有问题的,但有条件的话我们会做得更好。”刘崇权说,这是永庆坊树立标杆的努力方向。

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严格论证,永庆坊二期力求按照现行规范做好建筑消防的分类设计,甚至不断补强。

“我们的消防栓、消防水源、消防泵房等,这些都是按照严格论证结果去设计的,还在每一栋小建筑都安装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照现行消防规范是不用做的,但其他措施没有达到要求的话,有一些措施就得补强。”上述公司负责人表示。

位于永庆一巷入口的一家店铺,超高的玻璃外立面看似普通,实则内藏玄机。据万科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一些特殊的微型消防水管就藏在玻璃衔接处,遇到火灾时便会自动喷水。

新兴科技手段也是永庆坊补强消防的重要方式。例如,业主方广州万科集团在街区搭建了一个智慧消防监控管理平台,设置了智能消防报警系统、新型自动灭火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等,各类消防数据均接入这一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对街区的防火监督管理和灭火救援提供信息支撑,并分发至救火中队、消防科等相关部门。

在永庆坊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东侧,微型消防站引起了南都记者注意。设计方介绍称,这是针对部分消防车不能进去的区域而特别设置,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站里配备1辆小型消防车和1辆小型四轮消防摩托车,并配备车载细水雾系统和2台手抬机动泵。

刘崇权表示,这些都是提高救援能力的方式。“不止在永庆坊,未来在其他区域,我们会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布置消防救援设施,就不一定都需要消防车到达。”他说。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建宣

摄影:南都记者 谭庆驹 莫郅骅 部分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