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亿赛道”迸发新活力

前三季度八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650.52亿元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1月04日        版次:EA02    作者:冯芸清

3月5日,一名R/R cHL患者拿到了“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处方,这是继去年12月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通用名: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后正式开出的第一份销售处方。

作为百济神州首款在国内获批上市的自主研发抗癌新药和百济神州全球首款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百泽安为国内癌症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和更多治愈的希望。一瓶小小的注射液承载了生命的重量,也浓缩着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巨变。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对广州提出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时代命题。今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而广州这座老城市也正在以创新集聚实现“逆生长”,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成为驱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项目落地跑出“黄埔速度”

“三年前我们刚到时,这里还是一片黄土地。”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生物药生产负责人刘建回忆起百济神州广州大分子生物药生产基地落户黄埔的过程。

刘建告诉南都记者,百济神州几乎是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广州作为在国内最大的抗PD-1抗体药物的生产基地。“首先,广州的地理位置很有优势,处于粤港澳大湾区较中心的位置,不仅能辐射广东,还能辐射到东南亚甚至全球。”

其次,广东的经济资源和政策也让百济神州向往。刘建表示,尤其在人才政策方面,广东省能够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高端人才落户,不论是在居住或工作方面都能给予很多便利。

2019年9月,百济神州广州大分子生物药生产基地一期竣工。此时的百济神州却发现,因为百泽安的临床实验效果特别好,市场对百泽安呼声越来越高,一期的预计产能将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他们做出了提速布局的决定——本来应该在至少两年后动工的二期和三期都提早至2019年同步进行。

广州基地的高效建造让留美多年的刘建不禁夸赞“黄埔速度”。刘建告诉南都记者,在美国,像这么大规模的工厂需7年才能建好,在欧洲可能甚至要10年,“而我们只用了两年就建成了,但即使是这么快,我们也还可以将未来的计划提前执行。”

刘建预计,二期和三期竣工后,产值将达到一期的6至7倍。而二期、三期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产能进行提升,还会从质量、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据了解,百济神州广州基地一期已经使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制药系统——KUBio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

生物医药实现“全产业链”

“黄埔速度”还体现在全广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上。2017年3月,广州正式提出“IAB”计划,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年6月,《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征求意见稿发布,广州将力争到2019年底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1300亿元。

2018年,进一步出台《广州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试行)》,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主要包括生物产业中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000亿元,增加值达1000亿元。

在政策的大力催化作用下,百济神州、GE生物科技园、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赛默飞精准医疗中心、康方药业、恒瑞医药、龙沙集团等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广州。预计到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有机会超过1800亿元。

广州还强化“以商引商”,不断吸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的相关企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当前,全市现有生物医药企业3800多家,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1000家、上市企业52家,形成覆盖技术研发、临床试验、转化中试、生产制造、上市应用、流通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刘建也告诉南都记者,百济神州几乎是第一家进驻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生物医药企业,此后陆续吸引了超过二十家的生物医药企业进驻聚集,“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其他城市来说可能也是少见的。”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近几年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速。2019年,广州全市医药制造业和医疗器械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了10.2%和53.5%。今年广州市医药制造业1-7月产值同比增长6.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7.4个百分点。2022年产业规模将可能超过1800亿元。

在刚过去的9月,广州被授予“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生物医药创新城市”称号。近日,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还被纳入全国“百城百园”行动实施主体名单。

广州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在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框架下,生物医药仅仅是发展方向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也是广州重点建设领域。广州不仅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还分别成立了总规模均达1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基金。

据了解,2016-2018年,广州共安排专项资金31.4亿元支持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推动形成了6大新兴产业集群。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兴产业的兴起实际上是由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所决定的。在全球贸易争端加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冲击下,传统动能普遍面临较大困难,导致相当一批传统产业快速衰退。而全球经济低迷往往会激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促进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

欧江波还表示,这一轮新兴产业的崛起对人才、技术和政策三方面的要求较高,往往更集中在大都市或都市圈。而广州经济发达、人才集聚、创新型基础设施扎实,在体制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方面成熟稳定,这些都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巨大优势。

2018年,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090.98亿元,占GDP比重17.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8%,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2.5倍和2倍。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八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650.52亿元,同比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6%,占比与上半年相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IAB产业三大行业全面增长,合计实现增加值增长5.8%,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分别增长8.3%和5.4%,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增长1.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4%,增速比上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58.6%。

专家说法

政府要为产业营造好生态

今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发布,广州市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获得国家督查激励。据了解,广州市此项工作已经连续获得2018、2019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

欧江波表示,当前广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产业等方面发展态势良好,但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还很艰巨,发展新兴产业既有潜力,也很有必要。因此,未来需专注高质量发展,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乘势而上,充分发挥国际中心城市的特色优势,在继续稳定需求、扩大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创造新供给,引领新需求,培育新型消费。

欧江波还建议,政府应营造好新兴产业发展生态,让市场成为真正的主角。人才是新兴产业成长的革命性因素。如果一个城市的中高级人才较多,年轻人占比大,那么该城市的新产业新业态必然快速发展。其次,要做好新型产业平台和载体建设,有别于传统产业园区更侧重生产功能,新型产业平台和载体必须生产和生活功能兼备,必须具备现代化基础设施。最后,要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着力构筑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生态系统。

南方都市报App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
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