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级有创意?看着有点丑?

玻璃幕墙楼宇“长出旧建筑”,网红文创“超级文和友”现身广州引争议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29日        版次:CB06    作者:郑雨楠

“天河东路上出现一家“巨型钉子户”!”近日,有小伙伴向CBD君爆料表示,在天河东路上,出现了一个巨型旧建筑,现场还有不少人围观:面朝天河东路一侧,则是红砖水泥外墙、窗户、旧时的招牌,和现代建筑形成了强烈反差,看起来像一个在楼宇里长出来的旧建筑。

去年12月,CBD曾独家报道了这家“钉子户”超级文和友入驻广州的消息。而所谓的“钉子户”,其实就是入驻广州的超级文和友。经过半年装修,近日该店进入了试营业阶段,非常多广州年轻人不顾天气炎热排队捧场,成为城中热点。不过,“超级文和友”这个设计在网上则引发了关于美不美的“冰火两重天”大争论,喜欢它的人兴致勃勃去排队,觉得“石头森林”中爆出年代感记忆的设计非常好;但是“讨厌”它的人则表示这样有点丑,配不上中央商务区的“范”。

  现场

  排队的人们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店铺华文街为一面巨大的玻璃墙,“超级文和友”品牌高挂在顶部。

面朝天河东路一侧,则是红砖水泥外墙、窗户、旧时的招牌,和现代建筑形成了强烈反差,看起来像一个在楼宇里长出来的旧建筑。

由于还在试营业阶段,水马还未完全拆除,除了一侧玻璃墙,店铺没有明显的围墙。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顺利进入了店铺内,迎面而来的景象,让人瞬间回到八九十年代。大排档一条街的过道上,摆满了圆桌和圆凳,进场的客人陆续就位等待点餐。

文和友创立于2010年,是长沙本土企业,旗下拥有多个品牌,以独特的“文和友餐饮模式”而走红。此前,超级文和友市场部负责人颜小姐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广州超级文和友是文和友品牌升级后,在长沙以外的地方开设的第一个店,会结合广州当地特色、文化进行装修,入驻的商户,也希望可以邀请广州本地知名的、受消费者喜爱的、带有广州印记的商户入驻。

在一楼区域,记者见到,“沿街”的店铺不少都是广州当地为人熟知的传统小吃店、小吃摊,例如风筒辉烧烤、八珍煎饺、恩宁刘福记云吞面、阿婆牛仔等。

工作人员介绍,在开业之后,部分店铺的创始人会亲临现场。有些在广州已开设多家门店的小吃店,例如荔银肠粉店,之后也将邀请老师傅来店里坐镇。

  设计

  80年代旧建筑

上世纪80年代旧建筑的风格,是广州超级文和友的特点。铁艺阳台、霓虹招牌,马赛克墙,犹如现时广州城中村里的某一部分。从一个楼梯间穿过,便可进入楼宇内部。

眼前变成了另一种景象,四方形的天井,往上方看,四周是旧时的马赛克墙壁和铁艺阳台,还有一些花布衫悬挂其中,带着几分旧社区生活气息。

据介绍,该店铺与太古汇方合作,面积约为5000多平方米,走访时还处于装修阶段,现场不少店铺还未修整完毕,在一楼的指引牌上可以看到,原本三层楼的空间,在经过重新改造后,变成了6层,除了小吃店,内部还设有文具店、文身店、理发店、酒吧以及咖啡店,还有可以吃一盅两件的永利饭店。

工作人员介绍广州的超级文和定位的是文化集合舍,还原了广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市井老街区,有点类似城中村,“区别了老西关的建筑,但又有老广州的味道。”据了解,不少物件都是从旧货市场淘来,部分则是采用仿旧设计。目前,店铺里以餐饮为主,工作人员透露,未来不排除会加入民宿服务等。

目前店铺正处于试营业阶段,营业时间为下午五点到凌晨两点,正式开业时间为7月11日,开业当天,还会举办展览以及夜市活动。

在设计上超级文和友重新解构一个超级社区,里面每一个物质都有着近三十年的时间故事,也讲述了许多人都不知道的故事。正是这个地方的还原度高,不少人慕名前来。

  争论

  表扬和批评都热烈

不过,正是这个大胆的设计,一方面引发人们蜂拥打卡,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网上非常激烈的批评,认为这是丑陋的设计,与中央商务区的形象不搭。

关于网友对超级文和友的讨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扉美术馆馆长何志森表示,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评价它。在他看来,超级文和友的概念特别勇敢。能够把一个大众生活中,最生活、最草根、最本源的日常元素以及熟人社会的生活模式集中在一个地方,甚至是最主流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景观,落地在中央商务区的中心位置,和周边设计形成强烈反差,抵触主流的审美价值的同时,又吸引了很多人打卡,这是一种非常勇敢的尝试。

集美组室内设计总监曾沐川也认为设计的冲突感确实很抢眼,“在现代城市中央商务区做出这样的设计对比还是挺强烈的。”他表示,虽然“仿旧”建筑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重新唤醒了一部分人的一些集体记忆。“大家要达到的目的不一样,就要用不同的手段去表达,如果说要唤醒大部分人八九十年代市井生活的集体回忆,也是未尝不可。”

何志森表示,不应该一味地批判这个概念或者设计,无论是建筑师还是城市的管理者,应该反思这样一个如此受欢迎的地方,放在城中村里随处可见,但在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打卡?“视觉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给了很多设计师、建筑师思考,当现代建筑和审美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这种最接地气的设计搬到高楼里?搬到我们城市最没烟火气的中心?”

点赞设计大胆勇敢的同时,针对想要传递或推广州传统文化的出发点来说,光是成为网红打卡点还不够,“这样的模拟场景很难生产出新的知识体系或者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何志森表示,未来可以提供更多的有“生产性“的公共空间,变成一个社区交流中心,一个和市民共享的空间,让消费者变成空间使用者和参与者。

曾沐川则表示,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建筑的表现手法有些太过直接。他认为如果能将八十年代的老物件、老建筑通过一些手法更抽象地表现出来,会和现代生活更接近。

采写:南都记者郑雨楠 王美苏 摄影:南都记者 谭伟山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