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公园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广州的“绿心”。 摄影:谢惠强
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南都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该局将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系列线上线下的科普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
近年来,广州市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先行先试,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坚持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超额完成2018年度全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值地球日之际,南都记者梳理了广州自然资源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地质灾害防治、耕地保护四个方面的情况。
自然资源保护
广州建设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
南都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近年来,广州把握“山水城田海”良好自然本底,强化底线意识,严格管护自然生态网络,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
广州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底线约束,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建立全域空间管控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
顺应本地自然地理地貌,广州依托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资源,构建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系统保育市域九大生态片区,建设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
节约集约利用
全面落实“增存挂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
近年来,广州市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显著提高。广州市土地消耗率(注:每增加1亿元GDP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2011年的13.67公顷减少到2018年的8.29公顷,下降39.4%。
广州市2018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位、全国第四位,建设用地地均GDP在全国仅有的3个建设用地地均GDP高于1000万元/公顷的城市中排名第二位。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落实土地例行督察、巡察、审计等工作的整改要求,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在全市范围内连续多年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整治行动。2017年、2018、2019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另一方面,广州还合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打造轨道交通运输功能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建设项目,此举措既盘活了历史存量用地,又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近两年,广州市成功出让轨道交通用地14宗,用地面积188.87公顷,建筑面积484.85万平方米。
地质灾害防治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广州市地处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断裂构造发育、基岩类型复杂、土体工程性质不良,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加上广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
数据显示,2016至今年4月,广州全市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463宗;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为556处。
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年来,广州通过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快速有效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推进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及预警预报等多种举措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近几年,广州市已经完成了新一轮机构改革,明确了市、区应急管理和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职责,所有行政区均有专业地勘队伍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对各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意见。
广州市、区两级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及技术支撑单位均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抢险调查设备,保证了灾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2016年以来,广州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对各种途径报来的疑似地质灾害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截至2020年3月,共接报疑似地质灾害1057宗,出动应急调查5000余人次,灾情险情得到有效处置,全市未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逐步对全市威胁人数较多、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专业监测,目前已落实7处重大隐患点的自动化监测工作,实现实时监控。同时,建立了规划资源、气象、广电等部门联合发布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制度和业务流程,实现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耕地保护
超额完成任务,广州耕地保有量为192.41万亩
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广州超额完成2018年度全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在2019年开展的全省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广州市耕地保有量为192.41万亩,对比目标任务超额34.58万亩,实际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135.17万亩,比目标任务增划0.87万亩,超额完成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相关任务,在考核中获一等奖。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通讯员 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