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广州公共交通复工数据报告发布,揭秘疫情防控期间城市交通是如何运转的

不封城 不断交通 大数据助力广州应对复工客流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4月08日        版次:EA03    作者:蒋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春运以来的广州公共交通,迎来了最特殊的一年:年前年后“冰火两重天”呈现截然不同的交通出行节奏,年前市内公共交通日客流量超千万运行,疫情之下客流一度降幅近8成……广州年前抓好春运保障,年后落实“一断三不断”(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不断),并支持和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了市民和旅客的出行。南方都市报对1月10日-3月10日期间广州交通客流情况和相关交通政策予以盘点,形成一份公共交通复工数据报告,阐述广州如何依据海量出行数据做出科学的公共交通运行决策,并就春运以来的客流特点和结构予以梳理。

假期客流下降近8成

超常举措保城市运行

1月23日晚,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政府部门号召市民减少非必要出行,避免人流聚集。实际上,广州在此之前已有反应:在重要交通站场启动测温检测工作,并于1月24日完成对外交通检疫网络、市内交通检疫网络以及交通行业从业人员体温监测网络“三张网”全覆盖。

1月23日也是广州今年春运公共交通客流量的一个“分水岭”。2020年春运前14天,中心区公交和地铁平均每天客流为1240.85万人次,和去年同期相差不大。且客流趋势类似:春运前几天居高不下,临近春节,随着返乡人员增多,市内交通客流量有所回落。

今年春节假期间,也就是1月24日(除夕)至2月9日(正月十六),广州公共交通客流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心区公交客流从187.6万人次下降至43.4万人次,地铁从1月24日的211.7万人次下降到2月9日的85.4万人次。对比去年假期七天,中心区公交和地铁平均每天客流量从去年的707.97万人次下降至今年的167.67万人次,日均客流下降76.3%。

防疫初期,口罩等防疫物资十分紧缺,加之城市各种交通方式客流量急剧下降,广州采取“一变两不变”的超常措施,保证运力、客流与口罩等防控物资供应相匹配。所谓“一变”就是根据城市交通出行需求,及时调整公共交通运力,在满足出行需求的同时,动态优化发班间隔,2月4日向社会发布通告,压缩50%公交发车班次,地铁行车间隔从3-5分钟延长至10分钟。所谓“两不变”,就是所有公交、地铁线路的首末班发车时间保持不变,所有公交、地铁线路全天服务时长保持不变,以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市民刚性出行,这样的运行节奏一直保持到节假日最后一天。

出行防疫两手抓

减少司乘交叉感染

“早部署、早谋划、早行动”是春运以来广州公共交通的常规动作。2月10日是全省复工复产首日,为做好复工复产,广州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在2月9日发布通告称,广州全市公共交通从10日起逐步恢复日常运营。

因复工复产出行需求和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既要强化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又要提高检疫效率和疫情溯源效率,广州多年技术积累以及推广应用的大数据系统派上了大用场,在科技战“疫”方面推陈出新。比如,全市公共交通上线应用“公交溯源系统”,提升了广州地区的公共交通防疫溯源能力,在部分公交车上试点公交人脸识别测温仪,一两秒就能检测出乘车旅客的体温,可有效减少司乘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广州地铁开发拥堵报警系统,能实时监控客流拥堵情况,以及时调整运力、采取客流控制措施,减少车厢和站台的客流密度。

复工第一个星期,广州公共交通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下降,中心区公交和地铁平均每天客流为165.39万人次,下降86.3%。中心城区道路拥堵指数,复工第一个星期工作日始终保持在1以下,也就是畅通。这也表明,复工第一个星期,广州还未完全“复苏”。

客流量只有去年同期的13.7%,但广州公共交通线路在逐步增加,目的是确保车厢满载率始终保持在一定数值以下,以降低车厢人员密集带来的病毒交叉感染风险。比如公交,广州交通部门通过大数据监测公交客流变化,动态调整各线路的发班密度,确保车厢满载率控制在50%以下,在早晚出行高峰,对途经大客流通道的公交线路,加密发班频次,满足复产通勤需求,同时也做好防疫工作。

大数据支撑

让调度更精准

复工第一个星期客流量少,但随着复工企业逐渐增多,市内公共交通之后的客流量在稳步提升,第二个星期到第四个星期日均客流分别为236.3万人次、356.83万人次、469.15万人次。

总体而言,今年复工后的客流量虽然在稳步恢复,但较之去年同期依旧有大幅下降,以复工第三个星期为例,中心区公交、地铁平均每天客流是356.83万人次,相比上周增长51%,但相比去年同期下降76.2%。

不过,广州并未因客流下降而大幅降低公交班次,除了大学城等地由于学校未开学,公交暂未恢复正常运营外,市区公共交通在复工两三个星期内已基本恢复正常。车厢满载率“红线”也变为70%以下,这是根据客流量变化以及疫情防控的动态情况做出的调整:2月24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城市公共交通客流量也在逐步恢复。

城市道路恢复更明显,到了第四个星期,拥堵指数是去年的63.1%,第五个星期已恢复至去年的约8成。复工近一个月时间,广州交通整体客流恢复约4成。

值得一说的是,今年为助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推出“如约”定制专线,也“分流”了部分客流。从2月10日至3月9日,广州公交集团如约定制专线就为196家企业开通了省内外的定制专线,共有37.3万人次用车。

  出行 特点

  复工后 私人化出行趋多 工作日客流远高于周末,高晚高峰出行占比大

受疫情影响,今年复工以来的交通数据,和往年呈现出不一样的出行特点。工作日公共交通客流量远高于周末,且早晚高峰乘客出行率占比较大,周末工作通勤出行比例大幅降低。

以复工后第二个星期的公交数据为例,工作日早高峰客流量多在20万人次以上,到了周末两天降至11.6万人次和9万人次。

工作日早晚高峰出行占全天总体出行比例,处于36.4%-41.4%之间,但到周末,早晚高峰出行占比只有约27.2%和25.8%。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2月10日之后,工作日的出行客流高于周末,广州越来越多企业逐渐走向复工复产的正轨。与此同时,工作日通勤出行率占比高,周末出行时间相对分散,表明市民也一直在响应减少非必要出行、避免人流量聚集的号召。

车流量逐渐增大,一个月后恢复8成

从中心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指数来看,复工后广州道路上车辆越来越多。第一个星期工作日日均拥堵指数为0.54,第二个星期为0.75,第三个星期上升至2.04,第四个星期达到3.75,中心区城市道路车辆越来越多。值得一说的是,复工后第四个星期,晚高峰时段出现了节后首个“轻度拥堵”。

与去年同期相比,复工后城市道路交通可谓十分通畅。去年复工第一个星期的拥堵指数为2.02,今年是0.54,拥堵指数只有去年的26.7%,车流量远低于去年;到第四个星期,去年拥堵指数为5.94,今年是3.75,拥堵指数是去年的63.1%。

虽然今年复工后车流量还没达到去年同期水平,但第四个星期车流已经恢复超6成,第五个星期工作日日均拥堵指数为4.53,车流也恢复至8成左右。这也说明,私家车出行成为节后复工通勤的一个重要选择,且使用人数迅速恢复。

私人化出行趋多,顺风车拼车率下降

上述数据可以反映,复工后市民选择通过私家车出行的比例大幅上涨,交通出行结构发生了变化,疫情期间私人化出行占比增多。

复工至第四星期,广州道路出行恢复至去年的63.1%,且仍处于上升趋势,到了第五个星期已恢复8成。但是公共交通客流量在第四个星期只有去年的32.8%,这也反映,复工后选择私家车出行的市民比例要比去年多,疫情期间,不少市民避免通过公共交通出行。

另一项数据也反映,市民防护意识强烈。哈啰出行3月4日发布的复工数据报告显示,乘坐哈啰顺风车的用户,有85%会选择一人出行,拼单率较正常时期下降41%,一车两人(含司机)成为常态。

  客流 变化

  四年春运数据盘点 客流结构大变化

变化

到达广州旅客连续增长,反向春运成新特点

2020年春运40天时间内(1月10日至2月18日),广州地区旅客到发量2625.8万人次,同比下降48.4%,是多年来首次下降。节前客流增长明显,而节后受疫情影响,返程时间拉长,客流峰值被“摊平”。

近年来,广州地区春运运送旅客量总体相对平稳,2017年-2019年,到发旅客量(到达旅客不含公路)分别是4753.8万人次、5001.6万人次和5098.6万人次,呈缓慢增长态势。今年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的节前15天,累计到发旅客(到达旅客不含公路)约1954.6万人次(日均130.3万人次),同比增长5.1%。

其中,2017年-2019年发送旅客数量分别是2916.2万人次、3056.5万和2954.2万人次,变化不大。但是,到达旅客呈明显增长趋势,连续几年保持较高速增长,2017年-2019年,广州地区到达旅客量(不含公路)分别是1837.6万人次、1945.1万人次和2144.4万人次,增长明显,今年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的节前十五天,旅客到达量(不含公路)是626.1万人次,增长10.8%,反向春运成为广州春运出行新特点。

变化

铁路、民航客流增长,公路、水路客流下降

随着高铁时代到来,轨道交通网络完善,近年铁路在春运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以发送旅客量为例,2017年,广州地区铁路发送旅客1412万人次,同比增长7.3%,2018年铁路发送旅客约1520.8万人次,同比增长7.7%,2019年铁路发送旅客约1710.7万人次,同比增长12.4%,近年来持续呈上升趋势。

客流持续上升还有民航,近年来,随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启用,国际国内航线增多,广州春运民航发送旅客量也逐年攀升,比如2017年民航发送旅客382.5万人次,同比增长17.7%,2019年民航发送旅客约419.5万人次,同比增长6.4%。

总体客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铁路、民航分流后,公路、水路客流持续下降。以公路发送旅客为例,2017年,公路发送旅客1118万人次,同比下降12.4%,2019年,公路发送旅客约816.4万人次,同比下降28.2%。

  记者观察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广州审时度势,科学研判,实施“不封城”“不断交通”,体现出了一个超级大城市的担当和基层治理的底气。也正是因为广州有完善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以及支持这套系统运行的科技、大数据分析后台支撑,保证了广州在疫情防控、支持复工复产等方面顺利推进。

广州至今未有因乘坐市内公共交通感染新冠肺炎疫情的病例,全市公共交通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及服务投诉案件,这和市民自身采取了积极的防控措施密切相关,也和广州公共交通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不无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广州及时发布交通出行指引信息,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和防治普法宣传,市民日渐养成良好的防疫出行习惯。

在春运和战“疫”的大考中,广州交通基层治理能力在演练和实战中得到强化,尤其是在大数据应用以及科技战“疫”方面,广州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推出公交溯源系统、公交人脸测温、推行定制公交服务……这些举措都增强了广州公共交通的抗疫能力,是值得提倡与鼓励的创新行为。

注:

数据来源于广州市交通运输局。

拥堵指数:0-2,畅通;2-4,基本畅通;4-6,轻度拥堵;6-8,中度拥堵;8-10,严重拥堵。

公共交通数据为中心区公交+全市地铁数据。

数据单位为万人次,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02-03版 采写:

南都记者 蒋臻 实习生 张文丹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