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语文科科组长,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州市初中语文教研中心组组长,广东省中语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李欢,广东实验中学优秀青年教师,曾执教穗港交流等多节省级公开课。愿做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切磋琢磨间,感受语文的魅力。
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专栏开通啦!给你好听。
写游记是件不太费力的事情,但好游记却不多,原因何在?名校名师为你深入阐释“生活在别处”,让你更好地架设起一座与读者分享“别处”的见闻和体验的桥梁。
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楚云: 添枝加叶,凸显个性
法国诗人阿瑟·兰波说:“生活在别处。”游记就是我们与读者分享“别处”的见闻和体验的桥梁。假如有好的游记的引领,千里之遥如在咫尺,读者可以产生一路同行之感,进而减少不能仿效鲲鹏作逍遥游的遗憾。
游记写作两个常见毛病
不过,向往“别处”的人很多,写游记的人也很多,但真正写成精品,让读者津津乐道的却很少。主要原因自然是游记写作的两个常见毛病:1.有“游”无“记”——把游记变成流水账式的旅游攻略,没有细致描写看到的景和物。或者,即使有描写,也没有融合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来突出景物特点。2.有“记”无“游”——把游记变成纯粹的写景散文,没有抓住“游”字来体现游览过程。
讲到这儿,可能有同学会迫不及待地问:“那是不是只要注意了‘游’与‘记’的结合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游记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如果要写出游记精品,还需要增强游记的可读性、凸显出自己的个性。
从名家名作中学习
一些广受好评的游记名篇可以给予我们指引。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作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被称为“千古奇人”,他的游记也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奇文字”。在书中,徐霞客用日记体叙写了自己30多年的旅行考察历程,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读这本书,让人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1.作品中细致描绘的各种山川景色那么瑰丽多姿,语言优美、文笔精湛得令人拍案叫绝。
2.作品中详细记录或粗略涉及的各种旅行见闻那么丰富多彩,人文、地理、动植物等诸多方面全都“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而其中提到的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内容在很多正规的史书中都没有出现过,读来真是趣味盎然。
3.作品中洋溢的对大自然的好奇、敏感和热爱实在令人怦然心动。跟着作者的笔触走,我发现他始终是以欣赏的眼光——甚至是崇敬、向往的心理来看待自然中的景物的,这种纯粹的天真与执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读完这些游记,我感觉徐霞客一次次踏上旅途,一天天精细记录,不带宗教信仰,也不寄托功名抱负,只是对内心渴望的响应,是与山水的真诚对话,也是璀璨生命的绽放形式。
游记写作两条策略
类似这样可读性强、个性鲜明的名家名作还有很多,我们从中至少可以学到游记写作的两条重要策略:
首先,写作游记时要增强可读性,必须学会“添枝加叶”的写作技巧,而所谓的“添枝加叶”就是在确保游踪和景观具体、充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联想拓展一些相关内容,使游记这棵大树枝繁叶茂。
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景、事、物的联系,适当地添加人情风俗、古今诗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地理常识、建筑考古等内容。这些东西的穿插会使我们的游记多一点文化,多一点情趣,多一点厚重。读者读我们的游记,在享受山川美景的同时还意外地获取了大量知识,怎么会不被吸引呢?当然,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增加自己的信息储备。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添加人物要素。沈从文主张游记要和短篇小说一样“给读者一种有声有色鲜明活泼的印象”。特里什·尼科尔森(Trish Nicholson)在《如何写出有创意的游记》中也提醒我们:“一个人物类线索要比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更具有吸引力,除非这个景点或者建筑物是真正的与众不同。”
其次,除了增强可读性外,更重要的是写作游记时要凸显个性。游记呈现给读者的不只是某一个地方的景致,更是游览感悟这个地方的人——也就是写作者你。具体来说,旅行从来不是地理位置上的变换,你去哪里,怎么去,去到那里干什么,对什么更加感兴趣……这一切和你的人生阅历,特别是你的思想个性、爱好修养、眼光情怀密切相关。
打个比方,同样是见到天上的云彩,喜欢绘画、摄影的同学可能运用构图、色彩、层次、光影对比等赏析方式,热爱阅读且善于体察人性的同学会引用诗文,寻找到云的特色和当地居民的性格特征的契合点。这就是游记写作中很重要却也很容易被忽视的个性化视角。
同学们,游记的确要记录景观之美、旅行之趣,但是,游记又千万不可变成旅游景点的宣传作品,我们应该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联想拓展,添枝加叶,多元丰富我们的所见所闻,自然地渗透最能代表我们自己的情感、情趣和情怀的独特体验,让更多的读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李欢: 先游后记,变换表达
(一)先游后记
游记,是一种记叙旅途中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的文学体裁。要想写好一篇游记,首先,我们要有真实的游历见闻。走出去,写下来,这就是“先游后记”。
有的同学认为游记必须是自己去到非常著名的景点,或是飞到大洋彼岸的特殊游玩经历才值得记录。其实不然。只要你亲身游历过,打开一双慧眼,多听多看多记,你总会发现有那么一幕触动你的情思。或是一幅如画的美景,或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或是那一位旅途中难忘的人……
作家余秋雨先生为重新认识祖国大地,在不惑之年,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一段旅程。当作者亲身站在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当他的足迹踏上祖国的大漠荒原、山水河川时,他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莫高窟》一文中,他写自己被莫高窟的艺术震撼后的感触:“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二)变换表达
先游后记,才会有真情实感。简单地说,把游览时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就是游记。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当我们提笔写作时,在这里,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建议:变换表达。许多同学认为写游记的结构,就是描写景物,然后抒发感受。其实,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变换多种表达方式。游记中常用到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运用多种表达,能让我们的游记生动丰富起来。
以描写和记叙为例,在游记中,我们常常会描写景物。描写时,我们要抓住景物特征,比如形状、色彩、声音等。我们还可以从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描述人的感受。描写时,我们可以将自己想象成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对某一个景物,我们还可以变换手中摄影机的角度,从俯视、仰视、近看、远观等不同镜头来拍摄,这样拍摄下来,真是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啊!
当然,除了描写美景,旅途中的一些印象深刻的旅行经历也可以记叙下来。马克·吐温登勃朗峰时,不仅描写记录下那“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的峰巅美景,还记叙了“车夫之王”带着我们在暴雨冲毁的山路上惊险疾驰的事情。自然美景和人们活动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使得人物也成为游记中可欣赏的景色。旅途中不仅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同学们,不要吝啬你的镜头,拍下美景时也可以多拍拍旅途中难忘的人和事。
情随景生,游记中作者常常在描写完景物后直接发表抒情和议论。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直接抒情。作者看到名山大川、日月星辰等,直接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除了直接抒情,我们还可尝试间接抒情的表达。两种情感并没有高下之分,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崇尚含蓄美,所以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古代游记多以间接抒情来传递情感。比如《小石潭记》,小石潭美丽幽静,但却无人赏识,触动了柳宗元内心那被贬的压抑,于是他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除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一部分作家在游览中还在寻找理性的趣味,在自然中感悟哲理,发表议论。梁衡的《壶口瀑布》由黄河的壮美联想到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他写道:“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除了灵活地运用描写、记叙、抒情和议论外,我们还可以在句式表达上变换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使用参差错落的长短句,能让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现代文游记写作中,穿插文言韵味十足的句子,也会让我们的游记锦上添花。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写道:“‘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最后,我们做一个小结。先游后记,走出去吧,同学们!走在东升的旭日下,走在田野的小路上,走在潺潺的小溪旁,世间万物,四季景象,美不胜收。让我们尝试变换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将情感诉诸笔端吧!
统筹:
南都记者 梁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