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他们的年味里有你熟悉的味道吗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2月27日        版次:EA04    作者:叶斯茗

姚小平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校学校语文教师,教科室主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年。

2020年的年味在哪里?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我的春节”征文第一轮优秀作品出炉了。在几位小作者笔下,年味隐藏在家乡的年糍中;年味隐藏于除夕的餐桌上;年味隐藏于疫情当前,“为武汉祈福,为医者点赞”的国人大义里。

  特殊的年味

◎作者: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七年级廖梓君 ◎指导老师:丁之境

没有和父母一起去商场买年货,没有提早一天在客厅里放长桌,没有随处可见的零食,也没有人来家里一起看电影。直到年廿八了,才惊醒,今年的春节即将到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那令人闻之胆颤的——新型冠状病毒。

年三十中午,太婆家摆上了大圆桌,各位姑姨也在厨房客厅间忙得不亦乐乎。白切鸡、豉油鸡、多宝鱼、酱焖牛腩、炒牛肉……饭桌上出现了并不多见的“九大簋”,大家抄起手机拍合照发朋友圈。饭还没盛上,大家一边吃着笑口枣一边谈着当下热门的话题——全都和冠状病毒有关。“不用那么怕啦!”一位姨婆扬扬手说。“多喝点水勤洗手注意卫生就行了。”“还是小心点好。”又有一个姨婆说。“我们家备了整整一箱口罩呢!”

我们家和亲戚们能说是比较“传统的”,也是比较大胆的,年三十,我们还是选择去酒楼吃饭。但即便如此,也有亲戚选择不来,导致我的红包大幅度缩水。坐在车上,看到马路上竟然连年初一都那么少车,路边大部分商店、饭店都大门紧闭。到了著名的酒楼,里面竟然也只有一两桌人!不放心的妈妈也让我们一出家门就戴口罩,气流憋得我很是不舒服。

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段里,也有特殊的年味。

新年的第一天,早早地,我就被母亲用音箱播放的新年歌叫醒。见到父母,我和妹妹响亮地叫着“新年好”。走出房间,整个客厅都是红的。每个房门上都贴着倒过来的“福”,墙上吊着“身体健康”和“金银满屋”,通向厨房的地方挂上了精致的“福”串,这都是我们年三十奋斗了一中午的成果。母亲又让我们在黑板上画新年墙报。我们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新年快乐”,又画了几只滑稽的小老鼠。早餐是甜甜的豆沙角和妈妈亲手做的发糕。甜甜的年味充盈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

着装好后,我们赶去附近开门的大超市囤货。街市上一片红,门联是红的,灯柱是红的,人们穿着的新衣服也是红红的。超市里红红火火,就连方便面都被大妈们“洗劫一空”。很多人包括我们的脸上都戴着口罩,超市的大屏幕也在教人们如何正确使用口罩。这不禁给我带来了些许压抑感,但很快它就被兴奋感赶得无影无踪。我们买了许多干货,我和妹妹还趁机买了一些好吃的。望着满满的购物车,我和妹妹相顾一笑。我推着购物车,觉得这次“恐慌”反而让我们有机会一家出来购物,这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啊!吃过简简单单的午饭,母亲在地上铺了一张大毯子。我们一家以各种奇怪的姿势躺在毯子上,简直像在家里“野营”。躺着又有什么好玩呢?我和妹妹又吵吵嚷嚷地拿出“尘封已久”的扑克牌。

“啊啊,你怎么又赢了?”母亲一边打牌一边讲着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们母女仨不时笑作一团。不用忙着去那些平时少有交谈的亲戚家串门,也不用赶着去哪个酒楼呆上半天。好久没有如此开心又无忧无虑地和父母一起玩了,我们尽情地疯闹大笑。和谐的年味与笑声回荡在房梁之间。

压抑的气氛使得手机上的年味也愈发地浓,这一点在年三十和初一最为明显。年三十晚,微信里开始成串成串地刷祝福。久无联系的同学也会给你发来“新年快乐”,好朋友们互相祝福身体健康,亲朋好友们还时不时砸来一个红包。看着不断更新的屏幕,只觉得自己身边围满了人,温暖的年味涌上心尖。

还有很应时的一点,不少人在朋友圈祝祖国渡过难关,为武汉祈福,为医者点赞。即使有病毒使人心惶惶,但我依旧觉得这个年年味十足。

名师点评:小作者以自己的视角,观察、感受这个独特的年,写社会百态,也写亲情。文章没有惊人的句子,也没有足够吸人眼球的独特经历,然而,我们却能了解到特殊时期这个家庭的真实生活。而这份真实,也是这个特殊的年里,万千家庭的真实写照。冠状病毒隔断了人与人见面的空间,却隔不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我的春节 

◎作者:广东实验中学初一12史心荷 ◎指导老师:李蓓蓓

大地长出了嫩绿的绒毛,溪流上的坚冰碎裂,春天来了,春节,浸染着红红的浓浓的年味儿,也跨上了舞台。我的春节,在殷切期待中,站到了我身边。

在传说中,年是一头名叫“夕”的怪兽。除了“夕”,就可以过年了,也就可以迎来新的生活了。所以,春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在我的家乡,可是有整套整套颇具仪式感的礼节。其中祭祖这一项,我记得最清晰,这不是迷信,应该是一种文化:除夕那天,当夕阳的半张脸潜到山头以下,淡淡的雾气开始笼罩大地,人们早已在白气升腾的厨房里忙活许久了。六只青瓷碗,里边盛着豆腐、粉丝、木耳、半熟的猪肉、未去鳞的鱼、整只半熟的鸡,代表“三荤三素”,还有三碗白米饭,三双筷子,三只酒杯,端端正正地摆在了堂屋的桌子上。酒杯里倒满了美酒,黄纸堆就在“席”前烧了起来。这是为了祭拜祖宗,抱着祖宗保佑的美好愿望,更抱着对未来的无限期望。烧纸的烟气与饭菜上升起的蒸汽混在一起,成为了那样一个独特的令人无法忘却的味道。那就是我熟悉年味儿,我每年都期盼的年味儿。

家乡的除夕,晚上会开一整晚的灯,但没有睡觉时间的限制,可以通宵守夜,也可以早睡。于是,我早早在灯火通明中入睡,一睁开眼,却仍未天亮,那定是被爆竹震醒了。“劈里啪啦”的炮竹声,按照习俗要在新旧年交替时分准时响起,如狮吼般的数声震响了,也点亮了无边的夜空,又似乎给天地间涂上了西班牙油画中最热情绚烂的火红,每个人的心头怦然一热——新的一年,又有无数新希望的一年,真的到来了。

新旧年交替,这样红火、热闹的日子里,我们自然不会亏了我们的肚子。不论是哪年的年夜饭,有三道菜在饭桌上有着坚不可摧的“地位”:烧鱼,那是年年有余;红烧肉,那是最能代表我们安徽人口味的绝佳美食;那在酒精炉上高高地炖着的,坐落于饭桌绝对中心的,是一道青菜豆腐汤,“青菜豆腐保平安”。这道菜,是我最为喜爱的。吃法与火锅十分相似,味道却比火锅鲜美很多。“汤底”得用高汤,鸡汤、肉汤、骨头汤均可,里面加上新鲜的小白菜,再加大块大块嫩如脂的豆腐,亦可以加木耳、金针菇、鱼丸子、肉丸子。再加几个事前煮好的鹌鹑蛋,也未尝不可,可以让汤汁变得愈加香醇可口、汤色金黄。滚滚升腾的热气中,呷上一口鲜汤,能感受到从头到脚的暖和,由心里向外的幸福与满足。

有人说:春节的很多乡俗、情景、人与人之间的热忱,已不复存在,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但于我,有那样的美食,那样的习俗,有和爱我的家人一起,我的春节,在我的内心深处就永远存在,亘古不变。

名师点评:小作者的过年经历,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祭祖、吃年夜饭、守夜、放鞭炮,读着这些文字,那些属于“年”的记忆就会扑面而来。那天感慨:不知不觉,就活到了父母当年的年纪。年三十,女儿开始加入包饺子的行列,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的传承。祖先崇拜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构成中华文化的坚硬内核。

  春节的变与不变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附设小学四年5班杜雨蓓 ◎指导老师:肖红海

我的春节是这样的:客厅鲜花吐艳,悬灯结彩,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我欢聚在一起,电视的声量被我们开到最大,电视里传来各种祝福声……

今年和往年也有不同。往年的我,过年前就已经和小伙伴在祖国的某一个地方狂欢,而今年由于疫情的蔓延,我和家人呆在一起,这也让我体会到了不同的年味。

年前,外公外婆总是说要去超市买年货。可是,作为家里的采购大臣,我爸和我妈,并没有开车出去采购。而我也觉得有必要站出来,给我的外公外婆普及一下科技的进步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首先,就是网购,听我外公外婆说,他们那个年代,过年之前的采购早在几个星期之前就开始了。油盐酱醋,一瓶瓶,一罐罐,一箱箱从超市和街市上拖回家,非常幸苦。现在,再看我爸和我妈,打开各个购物网站,用我们的话讲,就是APP,手指点一点,需要什么加入购物车,早上买下午就送到家,质量不好的,还能无条件退款。不瞒你说,今年,我还帮我外婆在她手机里下载了某个购物软件,这几天,正在教外婆如何在网上下单,怎么样在这么多的网上商品中,迅速找到自己喜欢的,质量好的,收到货品以后,怎么样评价、分享购物经验,养成良好的网购习惯等。我觉得自己棒棒哒,很有成就感呢!

我和外公外婆的沟通交流平台,也因为网购顺利地建立起来了。外公外婆经常忆苦思甜,回忆他们年轻的时候是如何过年的。那时候,单位发粮票、油票、布票,还发电影票。哈,其实我到现在也不是太明白,电影票不是在微信上面购买的吗?怎么还有票,不就是一个二维码吗?

他们还说,街道居委会会操办游园会、团拜,组织大家一起打扫卫生。除夕,大家聚在一起,吃忆苦饭,牢记旧社会的苦难。那时候,也没有春晚,连有收音机的都不多,黑白电视机都是奢侈品,即便有电视机,也没有几个频道,就是个家里的摆设而已。所有的娱乐就是小孩子放鞭炮、玩游戏、打雪仗,以此来辞旧迎新。

对比我成长的年代,我有电话手表,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时时保持联系,能够定位,还能加朋友。家里有智能锁,有能认路的扫地机器人,还有故事机。我有时候说一句“小爱,小爱,我要看春晚”,春晚的节目已经呈现在我家的电视上了,有的时候把正在拖地的外公吓一跳。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智能机器人也是近在眼前的事情,可是,每年春节,我们还是要聚在一起,一起动手和面、揉面、蒸馍馍。再好的智能机器人,也不能替代我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听外公讲他年轻时候发生的故事,听外婆唠叨广州入冬的困难,爸爸妈妈用智能手机拍下一帧帧的美好时光,我把它们剪辑起来,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视频,记录下我们一家欢聚的美好时光。

科技的进步是我生长在这个时代的幸运,但是,智能技术再发达,它只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愿意成为外公外婆和这个智能时代的小小桥梁,我愿意好好学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再添我的一份瓦再加我的一块砖。

名师点评:作者用对比的写法,写自己经历的不同,写两代人的不同。科技发展了,物质丰富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其实也浓缩在小作者的叙述里。年,是时间的桥梁,而小作者,要做生活的桥梁,帮助外公外婆融入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中国需要这两个桥梁,去通向更美好的未来。

  家乡的年糍

◎作者: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九年1班黄才辉 ◎指导老师:张欣桐

那一团一团的年糍,把分散外地游子欲要团圆的心团在了一起。阳光正好,抛洒着点点温暖;春风和煦,却又带着几分熟悉的味道,吹向了我。追寻着记忆中的香气,我回来了——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老家。

爷爷正坐在那磨平了棱角的木凳上,瞧见我们,略微浑浊的眼神中,欣喜满溢出来,“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他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我们赶忙扶住他。他指指餐桌上的两盆糯米粉,喜悦道:“做年糍咯!”

听到年糍,我怔住了,记忆中甜甜的香味涌现出来——每年初,长好的糯米,混入清水,磨成粉,散发出一种别样的清香,格外诱人,此时正是做成年糍的佳期。

洗净手,爷爷吆喝道:“揉米粉咯!”我们随即入座,在桌面上铺一层保鲜膜,我与爷爷拉住首端,父母则拉住另一端,慢慢扯平,母亲抓一把糯米粉,如撒花一般,均匀地撒在每个角落,爷爷提起一瓶水,“孩子,你来慢慢搅拌一下糯米粉”。我接过水壶,将糯米粉拖到面前,手儿一倾斜,一股水流似瀑布般飞泻而下,右手握住筷子,使劲旋转,糯米粉在搅拌中飞溅出来,爸爸着急了,连忙止住我:“别放那么多,别放那么多!”他扯过来另一盆糯米粉,“学着我”。他拿起筷子,缓慢地放水,水瓶中的水一滴一滴流出,渐渐被糯米粉吸收,父亲稍稍旋两圈筷子,便均匀了,“你好好看着,是这样……”我一旁听着,同时也闻到了糯米糊浆那股独有的香味,看着全家一同做年糍,只觉那清新芬芳顺着鼻子进入心里,涌起了温暖,让四周充满了年的香味。

当一团团粉糯糯的年糍做好了,爷爷把灶膛里的柴草点燃,盛一大铁锅水,慢慢烧开。待到大铁锅里的水冒出热气的时候,父亲端来一个硕大的用来蒸豆包的漏帘放到锅里,母亲在上面铺上一块纱布,“孩子,把香菜和年糍拿来”。我将东西递给爷爷,爷爷先将香菜铺上,尔后,潇洒地捏起一团年糍,最后一切就绪,便把锅盖盖得严严实实。

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一股股白气顺着锅盖缝隙中钻出来,夹杂着诱人的香味,我站在锅旁,涎水从嘴角露出,没错,没错,是这香味。不久,年糍便出笼了,爷爷打开锅盖的瞬间,香气便弥漫在屋子的每个角落,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团年糍,一口下去,糯米的清香,与香菜的新鲜混合一体,真是脍炙人口!

夜晚,村子上,家家户户的年糍都做好了,晚风俏皮,带着年糍浓浓的香甜,在街上溜达。“黄秫烂舂如切玉,醉人风味忍沾唇。”这是人间里最真实、最原始、最幸福的味道!我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有年糍的瓷碗,贪婪地咀嚼着其中的芬芳,忽而忆起早上闻到的香味,不禁一笑,原来,这小小的年糍,已经植根于我的灵魂深处,牢牢地扎下与故乡血脉相连的根。

名师点评:小作者集中笔力,围绕着年糍,写记忆和现实中的年味儿。老家,爷爷,父亲,乡邻以及年糍的芬芳,这些真实可感的一切,就是中国“根”文化的具体体现。时间周而复始,人会老去,物是人非,而记忆中的年味儿,依然绵长,身体的血脉,依旧殷红。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执行:南都记者 叶斯茗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

  征文启事

#非常寒假#

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非常寒假”。在这段超长宅家时光,我们体验了不一样的在家上学,体验了更多的陪伴和责任担当。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这段非常时光!

征文对象:中小学生

体裁:纪实(诗歌、文言文除外)

截稿时间:

2020年3月10日

投稿网址:

http://h5.oeeee.com/zuowen/或扫码进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

  点评老师

姚小平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校学校语文教师,教科室主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年。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