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 吴海波
主讲人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 吴海波
编者按:人生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写游记的方式整理思绪,换个角度看世界,会使得这一切变得更有意义。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邀请了广东实验中学的名师团队来给我们讲解“如何写好一篇游记”。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让我们跟着名师去旅行!
主讲人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 吴海波
吴海波 广东实验中学优秀青年语文教师,优秀班主任。曾获校“青蓝工程”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主张作文就是与自己的对话,遵从于内心的表达。
怎样写游记,才能让自己读来回味无穷,让没去过那儿的人特别想去看看呢?
游记的第一个写作要点就是要做到明晰游踪、移步换景。其实大家写游记的时候自然而然会用上这种方法,但是,现实写作中,我们却遇到很多困难。要么一不小心就把游记写成了旅游景点介绍,不伦不类;要么就把一次本来充实难忘的旅游写成了流水账,读来无味。
明晰游踪
首先要把游踪写清楚。这有多重要,我们做个假设,我去游览故宫,之后写下一篇游记,我游得很细致,写得也很细致。把我所到之处,参观线路,毫无删减,认认真真都写下来了。你们按照我的游记去参观游览,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要么故宫变迷宫,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要么你在里面折返跑,到闭馆你还没走出来,因为古代建筑讲究对称。所以,把游踪写清楚,太重要了。
明晰游踪,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也就是说游踪的变化,一般包括空间和时间的有序转换。以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颐和园》为例:
进了颐和园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向东远眺——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你看,游踪多清晰啊!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游览了一次颐和园。这就缘于作者将几个观察的角度交代得特别清楚,从哪出发,经过哪里,看到什么,最后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都交代得特别清楚。而且都是主要的地点: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每个地点都好像是绝佳的观察点,前后左右上下都能看到,可近观,也可远眺。清晰的游踪,就是整篇游记的“骨架”。
移步换景
再说说移步换景,通俗地说,就是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移步怎么移?换景换什么景?是这种写法的关键。比如说,全班一起去长隆玩,你从小就恐高,来到下一个景点是垂直过山车。你会怎么“移步”到这个景点?总不会是迫不及待地直冲过去排队吧?写游记,移步换景就是要坚持真实的原则。切换景点过程中,你真实的心情——兴高采烈还是惶恐不安,真实的动作——身体箭一般弹出还是铅一样沉重,真实的言语——大声欢叫还是沉默不语……把它们如实写出来。
这里要特别说一说真实的情感体验在“移步换景”中的作用。从一处,走到另一处,景物在切换,心情也在随之迅速切换,此时要真实地将它表达出来,体现在行踪变化过程中,即“移步”过程中,也体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这样语言就不会再平淡,游踪也自然有了波澜。
移步换景,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游览过程中,遇到的景物有很多,但是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地写,那样就没了重点。哪些内容可作为重点呢?这就要看游览的对象来定了。如果游览的是名山大川、园林花圃,那么描写的重点是其形、其色、其态等方面的特点;如果游览的是古迹名胜、亭台楼阁,描写的重点就是建筑风格、所了解的名人轶事等特点了。从游览者真实的心理感受来说,一定有些景物十分特别,让你印象深刻,自然就要突出这部分景物来写。《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就是这样的特别之景之物。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充分表现其中的美点。
回顾一下要点,游记写作中,明晰游踪,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清晰呈现变化的观察点,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游览的路线;二是真实地表达情感体验,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三是突出表现重点景物的特征,让游者读来常记常新,让读者读来抱有期待。 (篇幅所限,文章有删节)
扫码收听更多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
统筹/本期主持:
南都记者 梁艳燕